
貉的身份證
姓名
貉
分類
哺乳綱食肉目犬科
戶籍
東亞特有物種
近親
狗和狐貍
保護級別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如果你住在上海,晚飯后在小區里遛彎或許可以變成一次自然探索之旅。黑夜遮蔽視線,耳朵便派上了更大的用場。走在小區步道上,如果聽到灌木叢里傳出窸窸窣窣的聲響,拿強光手電一照,除了刺猬、黃鼬這些常見的城市小獸,還有可能發現一種比它們大一號的犬科動物——貉(hé)。
貉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東亞特有的物種,在國內廣泛分布于東部、中部和南部,常被誤認為原產于中美、北美洲的浣熊。小浣熊的尾巴有環狀斑紋,貉的尾巴則無此特征。雖然貉與浣熊長相“雷同”,但是其實貉與狗、狐貍才是“親戚”。
許多人得看到成語“一丘之貉”才能想起貉的讀音。上海的野生貉曾因人類的城市建設而離開,如今又因高度的適應性而“回到”居民小區、融入城市生活。貉也是少數能夠適應城市生活的動物之一。
融入城市的貉,會利用各種現成的空間,將藏身之所從洞穴和樹根換成了墻體的空隙、假山的山洞、煤氣管道、廢棄的下水道等。
紅外相機可以說是生物多樣性監測最常用的方法——既不會對動物造成損傷,“自助”工作時間又可達數月之久。筆者及團隊在上海一些可能有貉分布的公園綠地、小區初步走訪之后,在貉可能出現的位置布設紅外相機,監測其出現的頻率、特別的行為和活動等。


一臺在“貉廁所”前放置的紅外相機,就頻繁拍到了一家子的貉“成員”嗅一嗅再“如廁”、糞便形態多種多樣的“有味道”的場景。一臺在小區貉洞旁的紅外相機,也直觀地呈現了貉的雜食性:它們會趴在地上追著小蟲子跑,會把居民亂扔或投喂的玉米叼回家,也會在冬日蹲著曬太陽,還突然轉頭啃一口邊上的構樹樹葉。
貉的雜食性也可以通過食性分析的方法得到印證。比起毛、血液等,因為更容易采集、對動物損傷和影響較小,糞便分析是探究動物食性的常用方法。貉會在洞口十多米范圍內集體上廁所,這一習性讓我們的采集工作變得容易了一些。

2021~2022年,我們在上海市多個地點采集了550余份貉糞便,并與復旦大學團隊一同完成了分析。與我們料想一致的是,其中一多半都含有來自人居環境(主要是垃圾)的食物或物品。但看到后依然頗感震撼的是,我們在不同的糞便里發現了完整的橙色氣球、能看清字的蛋糕包裝紙、完整的橡皮筋、玻璃碎片、包裝用的泡沫塑料,以及皺成一團的錫紙球……
事實上,桑葚、白果、樹葉、青蛙、甲蟲等天然食材才是貉的食物,人為的投喂不僅會使貉主動接近人,還會導致局部種群密度過高。
打著手電尋找貉是我們近幾年使用的另一種科學調查方法。
最初幾年,我們通過實地走訪,希望了解的是哪里有貉。大體摸清上海貉的分布后,我們便希望能用更科學的方法,了解貉的數量及貉密度。于是,從2022年起,我們組織了200名“公民科學家”——市民志愿者,同時在上海市數十個小區開展調查。

在晚上6點至9點共3小時的調查中,前半程趁著尚有天光、散步居民較多,大家會先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居民對貉的認知程度等。夜幕降臨后,貉開始出洞活動,大家會分組沿著領隊畫好的路線,以手電作為輔助工具,邊走邊觀察、記錄貉的數量、大小、行為、健康狀態等。調查結束后,大家會上傳電子版的問卷和調查數據,以便我們進一步統計分析。

2022年,我們在上海松江區調查了50個小區,其中22個有貉分布,平均數量為10.82只,平均密度為1.08只/公頃。2023年,我們在上海松江、青浦、閔行區調查了90個小區,其中40個有貉分布,與2022年比例持平;有貉的小區中,貉的平均密度為0 .43 只/公頃。
一個兩年都未變的結果是,寵物糧食投喂和垃圾管理情況,例如垃圾站溢出或濕垃圾亂扔,會顯著改變小區里的貉密度,導致貉數量或密度異常。
其實,城市中除了貉,還能遇到蝙蝠、刺猬和黃鼬(俗名黃鼠狼)等野生動物。那么,在城市中遇到貉等野生動物,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要遵守“四不”相處原則:

希望人和貉,可以在城市里“貉”諧相處。
你還想了解哪些動植物的故事,歡迎掃描二維碼,告訴知力君。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