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市軌道交通》編輯部
日前,在“全力抓落實、確保開門紅”一把手專訪媒體溝通會上,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徐會杰表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北京將推動“城市跟著軌道走”,引導土地、城市功能等要素向軌道交通車站及沿線集聚發展,并加快推進軌道微中心建設,促進地鐵車站與城市融合發展。
無獨有偶。在無錫,眾多商業綜合體運營負責人、商家、街區主理人紛紛表示:“地鐵交通已然成為商業發展不可不考慮的關鍵變量”,與周邊商業、商務和公共服務設施等地下空間互通互聯的城軌交通,其對于一座城市的意義,已然超脫于交通本身。
然而,不得不正視的是,現在已不再是“地鐵一響,黃金萬兩”的時代,城軌交通對于商業的拉動作用,也不僅僅是串聯起商圈這么簡單,如何將客流轉化成消費者,如何把過路客流引導為停駐客流,是對城軌交通與時俱進的挑戰和考驗,是城軌交通與城市融合發展的重要體現。
從“軌道跟著城市走”,哪兒人多去哪里;到“城市跟著軌道走”,立足并致力于激發地區活力,促進資源要素暢通流動,增強宜居性、便利性、通達性,時代在進步,理念在更新,但緊緊圍繞著“人”這一核心要素始終沒有改變。
不論是“城市跟著軌道走”,還是將城軌交通作為商業發展的關鍵變量,其出發點依然是為了“人”,客流量日趨成為評價既有線路、評估擬建線路的關鍵指標,城軌交通需要實實在在的客流支撐,保障客票收入,彰顯其基本功能;并且城軌交通只有與城市相融合進行開發建設,才會獲得客流這一“源頭活水”的持續注入,才能煥發勃勃生機。
春運前后,直至3 月以來,國內諸多城市城軌交通客流量屢創新高。3 月8 日,在“氣候+節日+小周末”等多重因素疊加效應的帶動下,上海地鐵全網客流創下新高;與此同時,深圳市軌道交通全網(含有軌電車)總客運量也實現了2024 年首創新高。
和屢創新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城市客流量遲遲上不去的窘迫,其原因是復雜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相對負面的影響和評價。
面對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課題,高客流量的城軌交通城市也不是高忱無憂。畢竟如何實現“客流”和“現金流”之間的轉換,是所有城軌交通城市共同面臨的挑戰。
換而言之,沒有“人”(客流),城軌交通發展將愈發艱難;有“人”(客流),城軌交通更需做好以人為本的“精細活”,充分發揮其集中、高效和動態的特點,在更多維度上以“人”為考量單位,將更多工作的立足點放在“人”上,才有基礎去賦能可持續發展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