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潔
想象力對于小學語文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什么是想象力呢?想象力就是在記憶的基礎上通過思維活動,把對客觀事物的描述構成形象或獨立構思出新形象的能力。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社會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讓學生根據語言文字發揮想象,因此,教師要發掘教材中的素材,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揮學生的想象潛能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做起。
一、聯系課文內容,展開豐富想象
在閱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課文表達的意境、故事情節會慢慢浮現在學生面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詞語和句子聯系起來,再結合現實生活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從中觀察,并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學《出塞》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反復誦讀,理解詩句的意思。接著,精讀詩歌,從詩歌的創作背景出發,體會意境。這樣,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使學生想象出詩歌表現的意境,從而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二、注重插圖觀察,啟發學生想象
學生的想象是天馬行空的,隨著年級的升高,想象的概括性與邏輯性逐漸增強,并會出現一些創造性的成分。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通過觀察插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的字詞句。教學看圖課文時,教師可以出示掛圖,結合課文,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審美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教授《麻雀》之前,先讓學生看圖,提問:大家看到了怎樣的景象?(狗和麻雀相遇)再看什么?(兩只麻雀的神態)再仔細看什么?(老麻雀的姿態)畫中狗和麻雀架勢是怎樣的?你覺得它們各自有什么樣的心態?
三、聯系生活續寫故事,讓想象延伸
小學語文教材的語言意境跟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獲取的各種信息有著一定的聯系。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聯系生活進行暢想,展開豐富的想象,這樣,學生的想象空間就變得更加開闊。在《小木船》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回味那些描寫,如“右手插在褲兜里,褲兜兒鼓鼓的”等,啟發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結局進行擴展想象。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采用以上不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想象力,激起了想象的興趣,也發展了思維,使學生遨游在想象天地。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的課文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想象力的培養,使他們能夠擴展想象的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