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寶棟 秦光遠 楊超



近日,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對外發布。這是黨的二十大以后全黨凝心聚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發布的第2個中央一號文件,也是進入21世紀以來指導我國“三農”工作的第21個中央一號文件,凸顯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持續高度重視。農為邦本,本固邦寧。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清晰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三農”工作的歷史方位,著力錨定農業強國建設目標,持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在此背景下,從農業農村發展的角度,如何看待林草業?如何發展林草業?無論是建設農業強國,還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這些問題都是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等一系列重要論斷和重要論述,無不昭示要用系統的理論、系統的思維、系統的方法來審視和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基于此,本文著重從林草的視角學習解讀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的總體內容可概括為“兩個確保、三個提升、兩個強化”。其中,“兩個確保”是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三個提升”是指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兩個強化”是指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雖然一號文件中直接提及林草的內容不多,但林草部門很多富有特色的工作確確實實可以為糧食安全、食物安全、生態安全、鄉村全面振興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開發森林食品”:把發展潛力變為現實產量
今年的一號文件在“支持發展油茶等特色油料”基礎上,提出“開發森林食品”,釋放了值得關注的重視信號。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蘊含著非常豐富的資源。森林食物主要是指森林或者林地生產的食物,品種極為豐富,包括可食性的果實、花、葉、枝、皮、根、脂液以及寄生物、附生物等非木質林產品。但目前開發出來形成產品、被消費者接受的僅占非常微小的比重。例如板栗、菌菇、山野菜、蜂蜜等,絕大多數止步于散、小、弱的初級階段。規模小,發展不起來,就不可能在保障國家戰略目標中發揮更大作用。
從發展的規律和階段來看,持續發展將會使得我國農業領域的政策目標從糧食安全調整到食物安全,再到未來的營養安全,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森林食品將具有非常大的潛力。目前,我國森林面積達34.65億畝,森林覆蓋率上升至24.02%,創歷史新高。據估計,我國各類經濟林面積約為7億畝,產值約為2.2萬億元,種植經營規模穩居世界首位;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達到6億畝,產值突破1萬億元。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政府接續實施“三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由停伐減產到全面停止,森林資源持續增長、生態功能顯著提升、森林質量明顯改善,依托森林供給食物的基礎更為扎實、品類更為豐富、潛力更為可觀。更為關鍵的是,林草部門要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歷史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努力把發展潛力逐步變為現實產量,抓住歷史機遇和窗口期,相應的政策設計、部門協同、實施步驟、保障措施、風險防范等都要立足當前、謀劃長遠、腳踏實地。
“推進森林康養”:注重挖掘自身稟賦和特色
鄉村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豐富的生態系統。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在尊重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基礎上開展的鄉村建設和鄉村發展行動。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推進森林康養”,我們理解是指廣義的森林康養,實質是一種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熱愛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這對森林康養本身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性意義。與城市和城中村不同,廣大農村更加自然,森林、樹林、山林、水塘、河流、小溪等生態資源相對豐富,修復更新這些生態資源,保護利用這些生態資源,讓農村成為森林康養未來發展的重要目的地,吸引城里人走一走鄉間小道、林間小路,看一看田園風光、鄉土人情,住一住農家小院,嘗一嘗農家飯菜、山野風味。需要說明的是,農村發展森林康養或者依托森林等生態資源發展多元化經營,實質就是融合了鄉村一產、二產和三產,既要體現“加”的功能,又要發揮“乘”的效力。換言之,要注重研究消費需求、消費群體、市場動向,找準需求、精準定位、高質供給。要注重挖掘村莊自身的稟賦和特色,吸引高品質業態和經營主體,提升吸引力和競爭力。
“支持農戶發展林下經濟”:需各方協同發力
自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后,歷年中央一號文件持續關注林下經濟發展。今年的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支持農戶發展特色種養、林下經濟等家庭經營項目”,反映了林下經濟作為一種農村自然經濟的重要業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與當前和今后的發展理念和思路具有契合性。林下經濟屬于一種農林復合的空間立體經營模式,具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可持續、富民增收的特點,理應具有突出的發展優勢和市場競爭力。從實踐來看,不少地方都在探索林下經濟發展,形成了林藥、林菌、林果、林蔬、林禽、林蜂等眾多模式。但其產品品質差異懸殊、標準不一、辨識度低,導致相關產品市場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在終端消費市場,消費者找不到好產品,消費者不信任好產品,好產品賣不上好價錢。因此,要為林下經濟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從標準、規范、認證、檢測、標簽、監管等全鏈條協同發力,讓老百姓和相關企業安心做好產品,讓好產品有好銷路、好價格,真正讓林下經濟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個重要的產業支點。
“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做好激勵協調
今年的一號文件繼續強調要“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其意味深長,凸顯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復雜性。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關乎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根據統計,我國集體林面積約占森林總面積的60%,涉及1億多農戶。集體林不僅是提升碳匯能力的重要載體,也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還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資源。中央一號文件持續深入關注集體林改。黨中央高度重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早在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標志著集體林改在全國層面正式推開。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意見》,對鞏固和拓展改革成果作出了部署。2023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進一步明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支持保障措施,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林業草原工作的最新部署,是指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今年1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關于做好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關工作的通知,針對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有力有序解決產權制度、資源管理、經營模式、投入機制、產業發展等問題,更好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部署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關工作內容,著重強調要穩定林地長期承包關系、積極穩妥推進林權流轉、培育林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加快建立森林經營方案管理制度、有序擴大可持續經營試點范圍、優化林木采伐管理、妥善處理公益林保護與產權保護關系、完善林業金融服務體系、推動森林資源合理利用、發揮林長制作用。這些工作覆蓋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為不同地區因地制宜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化探索提供了根本指引和內容方法。然而,集體林經營仍然比較粗放,畝均蓄積約4.7立方米,約為國有林畝均蓄積的一半左右。一線集體林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積極性仍存在較大的激勵空間,但如何有效激勵一線經營主體仍存在明顯的短板弱項,不少激勵措施難以發揮作用,亟待加強研究。集體林的經營涉及到了眾多的利益相關者,單純協調個別利益相關者并不能解決問題。這也導致不少政策的落地效果很差甚至沒有效果。因此,未來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化要在這方面下大功夫,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只有真正對更多的利益相關者有利,才更有助于政策措施的落地實施,不走偏、不打折扣。
本文作者工作單位:北京林業大學國家林草經貿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