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神農架作為全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是具有世界杰出普遍價值的湖北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是全球14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的關鍵地區之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三峽庫區、丹江口水庫的綠色屏障和水源涵養地,總面積3253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91.1%,具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和微生物資源。其生態價值具有世界性、典型性、代表性和稀缺性,被列為“世界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地區”,入選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如何保護好這些生態資源,并讓這些良好的生態資源在林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綠色中國融媒體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黨委副書記、區長劉啟俊。
加快林下資源轉化利用
記者:林下經濟作為生態富民產業,已成為山區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為助推生態文明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做出了重要貢獻。神農架林區森林覆蓋率91.1%,生態資源豐富,請問神農架林區現在林下經濟的具體狀況如何?
劉啟俊:神農架林區擁有150萬畝可用林下資源,開展神農架林下資源轉化利用,提升森林保護和資源利用水平,對推進林區資源的科學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23年,神農架林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聚焦保護自然生態和提高群眾收入“兩大任務”,以天麻、珍稀菌、淫羊藿等產品鏈條延展為切入口,通過開展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資源評價與利用、放大特色品牌,持續做強林下“土特產”文章。天麻“兩菌”良種選育、菌棒替代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廣種植16萬棒,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條基本建成。地栽種植神農雞樅等菌棒14萬袋,培育金耳等10個品種74萬棒,開發十菌湯包等30余種產品。發展淫羊藿種植基地1605畝,種植面積全省第一。創建中蜂保種場35個,區級示范蜂場54個,蜂群數量達4.5萬群。累計認證“兩品一標”農產品19個,林區4家企業被授予湖北省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林下經濟”正逐步成為神農架推動生態產業化的新亮點。
記者:2023年,我國林草產業總產值超9.2萬億元,實現連續較大幅度增長,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的有力保障。其中,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達到6億畝,年產值突破1萬億元。請問神農架林區在發展林下經濟中有著怎樣的思考?
劉啟俊: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林下經濟發展,強調“生態本身就是價值,這里面不僅有林木本身的價值,還有綠肺效應,更能帶來旅游、林下經濟等”“發展林下經濟一定要注意研究市場,突出多種經營,防止一哄而上、產銷失衡”。
一是政策導向更加明確。國家林草局發布《全國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1—2030年)》,提出積極推廣林下中藥材產業、大力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科學引導林下養殖產業、有序發展林下采集產業、加快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等重點領域;確定加強林下經濟品牌建設、加快經營主體培育、加快市場營銷流通體系構建、深化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等主要任務。
二是目標任務更加精準。湖北省發布《林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加快發展林特產業,實現“產業優”。做大林業優勢產業,因地制宜,統籌謀劃,創建主打品種、主打產業、主打品牌。堅持點線面結合、全域推進,建設集中連片的產業精品基地和示范園區。印發《湖北省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支持開展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野生栽培,開發中藥材林下種植模式并示范推廣。
三是綠色發展更加迫切。神農架林區堅持舉保護旗、打生態牌、念旅游“經”、走綠色路,積極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先后出臺《神農架林區自然生態保護和統籌發展規劃》、《神農架林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等支持林業產業發展舉措,大力發展“精、細、優、特”綠色農林產品,支持國有林場、村集體、新型民營主體在生態保護前提下,發展以珍稀菌、中藥材、生態酒、百花蜜等為代表特色林下產業,打造康養、康療和康體主題產品,多個森林康養項目落地實施。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林區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及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科研仍需極大提升,產業發展領軍人才缺乏、成果產出有限,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明顯。地方財政困難,對林業產業發展的配套支持不夠、后續乏力。
因此,今年全國兩會上我帶來了《關于支持湖北省神農架林區林下資源加快轉化利用的建議》,建議國家層面增加林下產業發展資金,支持神農架林區建設集中連片的林下經濟精品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園區,進一步促進林特產品品牌建設。
建設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和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
記者:我們知道神農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物種資源豐富,請問未來神農架林區在利用物種資源優勢上有著怎樣的思考?
劉啟俊: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健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長期以來,神農架在資源保護方面投入巨大,但資源的研究與利用方面則顯得步伐滯后、力度不夠,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效率亟待提高。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支持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建設國家級種質資源庫。
神農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神農架具有鮮明的立體氣候,擁有全球中緯度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森林,森林覆蓋率保持在91.1%以上,森林蓄積量穩定在3300萬立方米以上。擁有高等維管束植物211科1208屬4276種,特有物種205種,古老、孑遺植物243種,IUCN(易危、瀕危、極危)107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6種;野生脊椎動物36目129科380屬729種,神農架中國特有動物(獸、鳥、爬行類、兩棲類)81種,IUCN(近危、易危、瀕危、極危)63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5種;昆蟲27目329科2416屬5406種,特有昆蟲物種362種;大型地衣與真菌99科234屬663種。
神農架種質資源庫建設的基礎良好。目前,神農架已完成本底資源綜合調查,采集水生生物標本1000余瓶(份);藻類、真菌標本3000余份;高等植物標本5946號16000份標本,種子標本670份,分子材料12000份,活體材料65份;拍攝鳥類、兩棲、爬行、獸類和生境照片約35000余張;采集鳥類標本55份;小型獸類標本263份;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標本21份;昆蟲標本20000份。初步鑒定統計,植物發現湖北省新記錄科2個,湖北省新記錄屬7個,湖北省新記錄種29種,神農架新記錄種47種,疑難種42個;脊椎動物發現湖北省新記錄種2種,神農架地區新記錄種8種,疑難種4種;采集到35種以前的模式植物標本,這些標本大多是由外國人采集存放在國外標本館的植物;植被與景觀調查,共調查樣方217個,樣點調查203個。景觀調查收集235個景點信息,包括地質、地貌、生物和文化景觀。
神農架具備完善的科學研究機構和研究體系。近年來,神農架與中國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武漢大學等50余所高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擁有一支較高水平的生物種質資源調查、監測和保護科研隊伍。同時,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南種質資源庫,以及國外邱園等眾多著名種質庫和博物館、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為項目的國際協作創造了條件。目前,已建成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湖北省金絲猴保育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小龍潭金絲猴人工輔助繁育基地、千家坪金絲猴監測站、官門山野生動物生理生化實驗室、官門山金絲猴食源植物繁育實驗基地和野生動疾病檢測實驗中心、神農架科創中心、林科院、神農架中醫藥研究院、自然博物館、國家環境空氣背景監測神農架站、神農架常綠闊葉林永久監測樣地、神農架巴山冷杉永久監測樣地、神農架落葉闊葉林永久監測樣地等科研平臺和基地。這些都是建設國家級種質資源庫的有力基礎。
另外,神農架林區因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在此搭架采藥而得名,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以及海拔落差,使神農架孕育了豐富的中醫藥資源,藥用植物呈現出多樣性、特有性、保健性、道地性、珍稀性“五大特點”。據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全區中草藥品種共有252科1081屬3655種,資源種類占全國中藥資源的1/6以上,占湖北全省中藥資源的2/3以上,擁有珍稀瀕危藥用植物100多種,具有發展中醫藥產業的先天優勢和堅實基礎。因此,我建議國家層面支持神農架林區創建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推動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的融合發展,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