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穎明
摘 要: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經過程,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進入新時代,南寧市鳳翔路小學在開發與實施勞動實踐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明確課程設計理念,構建課程內容框架,完善課程體系,創新課程實施方式,建立課程評價機制,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積極態度,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關鍵詞:勞動課程;小學勞動教育;“五育”并舉;課程理念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7-0027-04
中共中央、國務院2020年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南寧市鳳翔路小學(以下簡稱我校)積極貫徹黨和國家關于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方針政策,通過開發和實施勞動實踐校本課程,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進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明確課程理念,提煉勞動實踐校本課程內容框架
(一)課程理念
勞動實踐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應納入學校主題實踐活動整體規劃。我校自2020年起探索構建包括傳統文化課程、社團課程、主題實踐課程三大課程的“君智課程”體系,學校課程建設基本實現了特色課程的校本化建設,其中的主題實踐課程又以本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學風為導向,提倡每個月用一天時間,組織學生走出教室,把課堂搬進大自然,開展有計劃、有目標的綜合實踐主題活動,促使學生手腦并用、知行合一。
在上述課程建設初期,我校立足育人目標,初步規劃了詩意田園、場館尋跡、科創未來、職業體驗、文化探尋、院校之旅六大系列綜合實踐活動,組織各班學生到南寧市各大活動基地開展活動。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各年級學生每次活動都是各行其道,看似多姿多彩,實則缺少規劃,理念不清,指向不明;雖然有了實踐框架,但并沒有體現出綜合實踐應有的深度、廣度和效度,尤其缺失了勞動教育,未能體現“五育”并舉。于是從2021年春季學期開始,我校決定以主題項目化的形式進行勞動實踐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并明確了下面的課程理念:以主題項目的形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多維勞動教育體系,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豐富的勞動知識、良好的勞動習慣,促使學生掌握符合各年段特征的勞動技能,最終形成課內外相結合,校內外相融合,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的勞動教育體系,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課程目標。
(二)內容框架
生活是教育教學的資源庫。學校開展的勞動教育應該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我校立足區域實際,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突出體力勞動,注重手腦并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構建了勞動實踐校本課程框架內容(如表1)。
由表1可知,我校的勞動實踐校本課程內容主要取材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根據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把學生在課堂上習得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關聯,將課內知識拓展到課外主題實踐活動,讓勞動教育活起來、動起來。例如,第4項“美麗的絲綢”主題實踐活動以三年級下冊科學課本中有關養蠶的內容為切入點,學校與八桂絲源桑果園研學基地合作,共同開發了走進“蠶海桑田”、踐行“春蠶精神”等主題研學活動。由于學生在課本上學習了有關蠶的生長知識,初步了解了養蠶的過程,因此在開展上面的主題實踐活動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這些研學活動既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拓寬了學生視野,又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二、立足學校實際,統籌實施勞動實踐校本課程
(一)完善課程體系
中國教育學會研究員時俊卿指出,勞動教育區別于勞動,也區別于勞動技術教育,它是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了解勞動場景程序技術、科學享受勞動成果的教育,是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1]。為此,我校緊密結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勞動課標》)探索構建符合學生實際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學校勞動實踐課程的順利實施,離不開活動場地的選擇、活動方式的確定,只有通過多方聯動,才能實現勞動實踐課程最優化。為了找到符合實際的勞動實踐校外場地,我校積極發動本校教職工、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對學校周邊的勞動實踐活動資源進行摸底調查,梳理了一批具有相應資質、適合開展勞動主題實踐活動的校外基地(場所),讓學生能在其中動腦學習、動手實踐,提高勞動素養。
經過前期調查,我們明確了學校周邊多個勞動實踐基地(場所)的特色、優勢,隨后根據勞動實踐校本課程的目標及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選定了一批符合學生勞動核心素養發展需要的基地(場所),并在學校已開發的研學實踐課程的基礎上,完善了勞動實踐校本課程體系(如下頁表2)。本體系共分為詩意田園、場館尋跡、科研未來、職業體驗、文化探尋、院校之旅六大版塊。依托這些實踐基地(場所),我校充分挖掘新時代勞動教育元素,明確勞動技能培養目標,努力實現課內、課外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教育。例如,在“職業體驗”板塊,我們組織高年級學生走進金穗現代農業園,讓學生體驗現代農業生產,認識到做一個新型農民也是一個很好的職業選擇,對農業現代化有了一個較為理性的認識,從而學會尊重農民、尊重農業勞動,懂得勞動創造財富、勞動來不得半點虛假等道理。
(二)創新課程實施形式
《2022年版勞動課標》要求,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真實需求出發,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如何落實這一要求,成為中小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我校經過探索實踐,構建了“六義四動”生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六義”指問、讀、思、做、簡、厚,即讓學生問起來、讀起來、思起來、做起來,做到刪繁就簡、厚積薄發;“四動”指導問啟思、情境體驗、互動交流、智動拓展四個階段),取得了顯著的課堂教學成效。為此,我們在開發與實施勞動實踐校本課程時,靈活運用“六義四動”生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理念和方法,提煉了勞動實踐校本課程“六義四動”活動流程,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靈動飛揚、智慧生動”,促進勞動教育目標的達成。
下面,筆者以我校一年級“我勞動、我快樂!”4月主題勞動實踐活動為例(見下頁圖1),呈現“六義四動”生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在勞動實踐校本課程中的應用。
由下頁圖1可知,在“我勞動、我快樂!”4月勞動實踐活動中,學生在活動前的“分組整隊,明確任務”環節,講解員進行講解,學生可以提問,引發思考,體現“問”“思”。在活動中的“深度參觀,交流思考”環節,學生帶著問題,參觀種植棚區,邊看邊讀邊思考,體現“問”“讀”“思”;隨后,學生積極參與采摘、磨豆漿等活動,主要體現“做”。在活動后的“思索總結,交流討論”環節,認識到“看起來煩瑣的勞動,實際做起來簡單”,并獲得了豐富的知識、掌握了勞動技能,體現了“簡”“厚”。
(三)形成勞動育人合力
《意見》要求,拓寬勞動教育途徑,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各方力量。家庭勞動教育要日?;瑢W校勞動教育要規范化,社會勞動教育要多樣化,形成協同育人格局。以此為指導,我校建立了以學校為主體,家長積極配合,社會廣泛支持的勞動教育協同育人體系。
一是活動時間統一安排。學校按照既定課程內容與方案,提前規劃,安排好勞動實踐活動的時間、地點、線路、具體流程,設計好活動方案及綜合實踐手冊,統籌規劃每個年級的實踐活動場地,并按要求報備、聯系,確保活動順利開展。
二是充分發揮社會場所的作用。學校積極與相關基地(場所)對接,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按學校的主題要求開展活動,遵守基地(場所)的管理規定,落實安全防護措施,明確場地活動的要求,確保活動有序進行。
三是合理安排人員。學校按照活動的具體要求,合理安排綜合實踐活動管理人員:以班級為單位,安排一名勞動實踐課程導師和一名助理,導師主要由班主任擔任,負責統籌安排,建立實踐小組,安排活動行程,通知家長,組織志愿者共同參與;助理一般由副班主任或該班學科教師擔任,負責協助導師開展教學活動,要求人人各負其責,提高活動質量。
四是進行家校協作。勞動實踐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離不開家校合作。我校要求教師主導課程的設置過程,指導家長考察場地、購買活動所需的物資、租賃車輛、協助教師開展活動,為學生提供安全和醫療保障,確保勞動實踐活動安全有序開展。
三、建立評價機制,開展切合實際的勞動實踐校本課程評價
《2022年版勞動課標》提出,注重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既要關注勞動知識技能,更要關注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既要關注勞動成果,更要關注勞動過程表現。我校在勞動實踐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制定了相關的評價表(如表3),主要從行為能力、活動態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廣泛的融合性、充分的社會性,其評價并不是一種靜態的、發生于結果之后的甄別判斷行為,而是伴隨勞動過程的始終[2]。由表3可知,我校的勞動實踐校本課程的評價主體是學生,學生按照表格要求進行自評,勞動實踐課導師以拍照或錄視頻的形式記錄學生參加勞動實踐校本課程的過程,并鼓勵學生將勞動成果帶回家與父母分享。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有效引導學生明確任務、積極參與,培養創新意識、效率意識,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防止勞動實踐課程華而不實。
綜上所述,我校按照“五育”并舉理念,積極探索符合本校實際的勞動教育模式,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使學生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培養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為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楊颯.新時代勞動教育應為學生成長賦能[N].光明日報,2021-6-22(13).
[2]阮瑜.小學勞動嵌入式評價:價值向度、實施路徑與創新表達[J].中國德育,2023(2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