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勵
摘 要: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課堂提問是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常用的手段之一,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教學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師要善于選擇提問的切入點,選擇適宜的提問方式,通過設問導入、巧設主問題、形象提問、課堂追問、發散提問、即興提問等,為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提問種類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7-0116-03
特級教師于漪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1]教學中,有的放矢的提問,常常能夠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提問好比導游,導引學生思考的路線,使課堂呈現有序狀態;提問猶如橋梁,將學生與古詩詞建立聯系,為學生通往知識寶庫打開通道;提問猶如助推器,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重難點,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一問激起千層浪”。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選準提問的切入點,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一、設問導入,激發興趣
充分的課前準備,可以使教師的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而適宜的教學導入能夠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課堂教學順利開展。我國南宋理學家陸九淵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以設問的方式導入教學,既可以了解學生掌握古詩詞的情況,又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新課內容,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做好鋪墊。
執教八年級上冊《錢塘湖春行》時,教師運用設問的方式導入教學,提出問題:“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玩‘飛花令,你能說出描寫春天的詩句嗎?”學生聽后,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有的說:“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有的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有的說:“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學生此前已經學習了描寫春天的古詩詞,結合學生的學情,教師以設問的方式導入教學,可以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執教七年級上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和七年級下冊《游山西村》時,教師可以出示作者陸游之故鄉紹興沈園的圖片,結合圖片提出問題:“陸游在你心目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陸游的詩歌,想起了陸游寫作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滿城春色宮墻柳”。經過交流和討論,有的學生認為陸游是一個愛國詩人,有的學生認為陸游是一個對待愛情十分專一的人,有的學生認為陸游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教師以設問的形式導入古詩詞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欲望,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運用設問導入古詩詞教學,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到將要學習的詩歌,引出教學話題。國際課程教學專家格蘭特·威金斯說,明確問題能夠讓學習活動的組織超越隨意性。因此,教師運用設問導入古詩詞教學,可以為學生制造懸念,并且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巧設主問,串聯全詩
錢夢龍老師說,要經過深入剖析,找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在古詩詞教學中,這個“問題”指的就是教學中能夠從詩文整體角度或學生整體參與角度引發學生思考的重要提問或主問題。
抓住古詩詞的題目或古詩詞中的關鍵字詞作為問題的切入點,能讓學生得其要旨,厘清主線。執教九年級下冊《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時,教師可以抓住題目中的“壯”字提出主問題:“辛棄疾‘賦壯詞的‘壯是如何體現的呢?”沿著這個思路,學生誦讀全詞發現:“醉里挑燈看劍”體現的是豪壯;“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場秋點兵”“五十弦翻塞外聲”“弓如霹靂弦驚”“馬作的盧飛快”體現的是雄壯;“可憐白發生”體現的是悲壯。學生通過分析主問題理解詞人辛棄疾抗敵報國、建功立業的宏大抱負以及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教學九年級下冊《江城子·密州出獵》時,教師可以抓住詞中的關鍵字“狂”提出主問題:“作者蘇軾之‘狂體現在何處?”學生朗讀這首詞后發現,舉起詞體革新大旗的蘇軾,有“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的行為之“狂”,也有“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的語氣之“狂”,還有“鬢微霜,又何妨”的心態之“狂”,更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志向之“狂”,最后總結得出,蘇軾的“狂”是他極度自信的外在表現,更是他作為文人在個性上的獨立張揚。
教學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文本。如果教師從古詩詞的重難點尋找突破口,設計兩三個能夠以點帶面、牽動一隅而提挈整首古詩詞的“主問題”,那么學生就可以通過思考“主問題”,快速掌握古詩詞的主旨,迅速抓住古詩詞的脈絡,提高學習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主問題時不能太過隨意,設計的主問題在課堂教學之初要能夠提高學生品讀古詩詞的質量;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引發學生的熱烈討論,促進師生互動;在教學深化階段要能夠進行拓展與遷移,深化學生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
三、形象提問,提升畫面感
德國文藝評論家萊辛說:“詩是動的畫,畫是動的詩。”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很多古詩詞畫面感強,其意境和畫面感常常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學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師可以結合古詩詞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嘗試描述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欣賞古詩詞的畫面美,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以執教八年級上冊王維的《使至塞上》為例。當學生讀到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結合詩句,腦海中會出現這樣的畫面:蒼茫的大漠一馬平川,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渺無盡頭,一輪落日,又大又圓,孤懸于地平線之上。蘇軾在其著作《東坡題跋》中評價王維“詩中有畫”,贊揚王維的詩意境優美,讀其詩如置圖畫之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正好印證了蘇軾的評價。教師根據古詩詞描繪的畫面提出問題,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學八年級上冊《渡荊門送別》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頸聯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學生一邊誦讀詩句一邊展開想象,最后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境,似乎還看到了云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般變化多姿。
根據古詩詞描繪的畫面進行提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描述畫面的過程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想象力,發展創造力。總之,適當的畫面提問有利于師生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美好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感知美、表達美和創造美。
四、課堂追問,層層深入
課堂教學要有師生對話。師生對話的背后,是教師的提問正中學生的“下懷”,師生“不謀而合”,心意相通。教師恰當的追問能夠使對話走向深入。教師抓住古詩詞的重點或是在學生朗讀古詩詞關鍵句時與學生進行“對話”,往往能夠引領學生深入探討古詩詞的主題,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太常引》《破陣子》《丑奴兒》《南鄉子》群詞閱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追問的方式,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走向深度學習。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1)在南宋詞壇上有這樣一位詞人,他豪氣英發,馳騁江湖,被人們稱為“詞壇飛將軍”。他是誰呢?(2)今天我們要感受辛詞乾坤的縱情肆意,這4首詞分別是什么?(3)讀完這4首詞,你認為它們具有哪些共同點?(4)你從中讀出了怎樣的人生滋味?(5)你從中觸摸到了稼軒怎樣的靈魂脈搏?(大屏幕出示《詞壇英雄辛棄疾》)(6)此時此刻,你想對稼軒說些什么?
善教者必善追問。教育家陶行知說:學非問不明。追問是啟迪學生思考、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的途徑之一。前文提到的6次追問,以群詞教學作為切入點,既恣肆又不散漫。辛棄疾生在風雨飄搖的南北宋交替時代,既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又有出色的軍事素質,還是豪氣英發的“詞壇大將軍”。獨特的人生經歷讓他的詞有金戈鐵馬,有縱橫肆意,更有壯志未酬的痛苦與悲愴。初中生讀辛棄疾的詞未必很快能夠讀懂,教師通過逐層提問,先是提出兩個比較簡單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辛棄疾及其詞作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第三問要求學生對4首詞進行梳理與整合,找出4首詞的“共性”,分析辛棄疾一生執著的追求是什么。教師的追問可以幫助學生搭建認知的橋梁,以點帶面,將知識串聯起來。接下來的問題聚焦人物,要求學生整合信息,由讀懂詞作轉向讀懂詞人。從少年到白發,稼軒剛立志報國、渴望北伐,可又壯志難酬,有點倔強有點無奈又有點苦痛。學生在不斷地被追問中,從讀稼軒縱覽其情到中觀其味,再到微觀其志、細觀其心,對稼軒詞的理解也層層宕開。深入淺出巧追問,因勢利導究內涵,學生的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發散,真正進入了深度學習。
五、發散提問,多重理解
“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詩是留白的藝術,很多古典詩詞都為欣賞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古詩詞進行發散提問,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個性化解讀古詩詞。
八年級下冊《蒹葭》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雖然沒有直接訴說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是情意綿遠悠長,沒有直接描寫“伊人”但其身影無處不在[2]。從字面看,初中生很容易將這兩句詩理解為描寫青年人愛而不得的憂傷。實際上,對這首詩歌主題的解讀長期以來眾說紛紜。教師可以進行發散性提問:“《蒹葭》是一首愛情詩嗎?”‘伊人究竟為何人?”這個提問猶如水中擲石,學生的思維如朵朵浪花發散開來,他們聯想到了詩歌和人物,答案多種多樣。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讀懂詩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深秋的蘆葦、白露;“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營造了朦朧、凄清的氛圍。“一切景語皆情語”。迷離的景物描寫襯托出詩人內心的迷茫和失落。這里的“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但卻十分美好,令主人公向往,苦苦追尋卻又追尋不得而失望惆悵。教師拋出“伊人究竟為何人?”這個問題,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產生了許多新的想法,如:在追慕愛情的人心中,“伊人”是意中人;在追尋夢想道路上的人心中,“伊人”象征著美好的理想;在屈原的心中,“伊人”是明君;在燕昭王的心中,“伊人”是賢能之人。
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人的創造力主要依靠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指的是對于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面去思考,得出不同的設想和多種解決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是構成創新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運用發散性提問,可以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有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對事物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
六、即興提問,精彩紛呈
課堂教學的精彩常常在于它的隨機性,而精彩的課堂教學生成往往依靠教師的智慧。課堂教學生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它可以觸發學生的靈感,促進學生的理解。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即興提問,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
有一次,一名教師正在講解李白詩的時候提到高力士脫靴事件,學生聽了十分興奮。教師趁機提出問題:“如果你是唐玄宗,你會重用李白嗎?”學生交流討論,各抒己見。為促進學生的思考,教師可以讓學生梳理《渡荊門送別》《聞王昌齡左前龍標遙有此寄》等詩歌的內在聯系,分析李白在不同階段的性格特點,引導學生從李白的詩歌“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埃”聯想到李白才華橫溢,骨子里卻有著一股傲氣,最后回到教師提出的問題。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結合作者進行如下即興提問:“(1)若你是一名出版社的編輯,要把陸游的三首詩整理分類成夢想篇、閑適篇、愛國篇,要如何進行編輯?(2)陶淵明為什么會放棄他的理想?(3)你喜歡蘇東坡嗎?為什么?(4)除了花,易安還喜歡什么?”課堂中的即興提問是教師的臨場應變,即興發揮,也是一種教學藝術,有利于生成精彩的課堂。教師進行即興提問,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發展學科思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一個大變化就是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和課堂教學生成,把課堂還給學生,引領學生別出心裁品詩詞,讓學生的思維迸發出火花。古詩詞生命力旺盛,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運用恰當的提問,能夠讓古詩詞文化在課堂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斷豐實學生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李永進.有效提高,引領學生向思維深處漫溯[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1(11):32.
[2]姚久瀟.核心素養視野下初中語文“統編本”練習系統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