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宗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前現代性文化,是小農經濟、農耕文明的產物,與封建社會相協調。改革開放后基層權力的下沉和寬松的社會環境造成了宗族文化的復興。但當代的宗族文化已經發生了相當大的變革。新時代下,可以利用變革后的新宗族文化,在鄉村經濟發展、優秀人才引進、鄉村秩序建設等方面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關鍵詞】宗族;宗族文化;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D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3—088—03
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是在全面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后,中國共產黨于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這一戰略實施的成效關乎著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居住在鄉村地區的五億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期待的實現。鄉村振興主要包括以下五個主要方面: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是一個系統性的龐大工程。其中,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如何將鄉村現有的文化資源與鄉村振興戰略做好銜接,是相當一段時間內對黨和國家執政能力和治理能力的考驗。
宗族是中國傳統社會基層的一種特殊現象,它是以父系血緣關系為核心的,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活動方式,以某一特定地理地域為聯系的人群集合體。宗族文化是與宗族組織相對應的上層建筑,主要包括宗規族訓、道德倫理、血緣等級、信仰認同等元素。在中國古代,上至最高皇權下至基層社會,無一不受宗族文化這一紐帶所影響。近代以來,隨著中國向以工業化為代表的現代化大踏步前進,與工業社會不相適應的傳統宗族文化遭到限制和打壓。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物質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環境逐漸寬松,使得宗族勢力對現代性的穿透力度強化,宗族文化迎來復興。那么,宗族文化作為一種帶有前現代性特點的文化,與現代性文化有哪些區別?是否與現代社會水火不容?宗族文化在當代鄉村振興中還能發揮哪些作用?
一、中國宗族文化在當代的理論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宗族的“回潮”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反響。諸多學者紛紛立說評述“宗族力量”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不良影響。目前,國內持宗族文化“否定論”的學者認為認為宗族文化與現代性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別。關于傳統宗族文化的內涵,吳素雄等指出,該文化主要是指傳統的村落、家族文化,其文化主要是以村社家族的權威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網絡中心,以體現差序格局的宗法制為基礎,利用親屬的經常組合的社群,經營各種事業。而與宗族文化的相對立的現代性文化,則主要是與現代市場經濟、道德倫理、人際關系發展相接軌的文化,最基本的要素是民主、文明、和諧、平等等方面的現代思想。在中國則是逐步將馬克思主義不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底蘊,以培育新時代“四有公民”為目標的社會主義文化。
從宗族勢力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來看,鄉村宗族與宗族主義,都是建立在落后的宗族文化基礎上,并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式相適應的,是封建社會制度的反映,也是封建社會制度的一個要素,因而,它與現代社會制度和現代文化是不能相容的,宗族主義是農村現代化的一大障礙。王滬寧堅持以“線性發展觀”為指導,構建了一個“現代性框架”,將宗族復興視作是歷史發展中的特定現象,消解將是其必然的歷史發展方向。
二、當代中國宗族文化的嬗變
任何社會都沒有純粹的現代性或純粹的傳統。相反,現代化進程是傳統制度和價值觀在功能上不斷適應現代化要求的進程。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國宗族勢力和文化經歷了一段衰落時期。在宗族的千年歷史中,有一些裂縫導致了人們對宗族信仰的削弱。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也影響著人們的宗族信仰。當鄉村宗族文化在20世紀80年代復興時,新宗族文化不同于傳統宗族文化,其內涵發生了巨大變化。
首先,新的宗族文化的獨立性特征,即宗法性被削弱。中國傳統宗族文化是與封建社會相調適的產物。但在中國鄉村民主化與現代化進程中,隨著鄉村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出現了具有新特征的部族成員,特別是年輕人,接受了現代教育,制定了自己的行為守則,提高了法律意識,所謂的宗族規則和宗族教育的有效性急劇下降;第二,新的宗族文化將利益視為溝通原則。盡管新的宗族文化仍然與血緣和地理聯系在一起,但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導致宗族成員傳統思維的微妙變化和價值觀的深刻變化,追求宗族成員個體自身的發展是主導思想,而不只是唯上唯血緣式的溝通交往原則。這種新的宗族文化,成為符合血緣和地理群體的利益聯系的紐帶;第三,新的宗落文化再次挑戰傳統宗族的父權制。鄉村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村民思想現代性的提升,例如婦女的地位上升,在現代鄉村社會,婦女在家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她們的家務勞動價值獲得承認且價值在不斷提升,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參與普通和重大家庭事務的決策。婦女與老一輩之間的關系更多地建立在相互尊重而不是一味服從的基礎上。
在此背景下,學界出現了對于宗族文化的“有限合理論”,即堅持“實用主義”的立場,客觀地分析和看待鄉村宗族的復興現象,既不否認宗族的負面效應,又積極肯定鄉村宗族文化存在的正面價值。李成貴認為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必須有選擇地而不是無限地否定傳統,宗法制度為農村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歷史基礎,農村的變革與發展應該建構在該基礎之上;肖唐鏢認為宗族的存在有利于推進基層民主的轉型,宗族社會可以成功地融入現代公民社會;孫秀林研究也發現,宗族并不必然影響民主在形式上的推廣,宗族與民主共存的村莊往往具有較高的治理績效。
三、宗族文化對鄉村振興積極作用分析
(一)宗族文化與鄉村經濟發展
鄉村振興要求推動市場經濟在鄉村進一步發展,隨著土地流轉的加速,傳統的生產模式——家庭小規模生產逐漸不適應農業規模化生產、合作化經營的需要。而宗族文化可以起到“粘合劑”的作用,為做大做強合作社經濟、發展集體經濟提供了保障。例如,在農業生產中,一些大型農業機器設備,如拖拉機、插秧機、聯合收割機,單個家庭顯然無力承擔購置費用,但是宗族成員可以共同出資購買,共同使用和儲存,極大地較低了農業生產的交易成本。
宗族文化本身也是一種經濟資源。我國各級傳統村落總數約3萬個,1300多項國家級非遺和7000多項省市縣級非遺,絕大部分都在傳統村落里。宗族特色建筑是宗族文化的外化表現形式,如土樓、祠堂等既是物質文化遺傳的傳承主體,又是潛在的旅游資源。通過修繕宗族建筑,合理規劃交通,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可以實現產業轉型,大力發展以宗族文化為基礎的旅游業。通過旅游業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如餐飲業、特色養殖業、釀造業等多樣化業態,為村民增收創造經濟增長點。
(二)宗族文化與鄉村優秀人才引進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人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鄉村經濟和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一大批具有較高專業技術的人才。城市與鄉村在經濟上的巨大差異長期以來導致了人口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單向流動”,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長期在城市打工、生活,從鄉村走出去的高素質、高學歷優秀人才也更傾向于在城市就業,從事薪資更高的第二、三產業,留在鄉村的多半是老弱病殘幼等弱勢群體,長此以往造成了鄉村人才空心化的困局。
除了政策扶持方面加大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外,還可以利用宗族文化提高鄉村的吸引力。村落宗族文化內涵著許多當地的歷史傳統與人文底蘊,如特色傳統建筑傳承著刻印在建筑上的文化,發掘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先輩遺留下的家風家規族訓,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而城市作為陌生人社會,身處其中的人往往有冷漠感和無力感,鄉村特有的宗族文化能夠給人帶來熟人社會的歸屬感,喚起人們的集體記憶。獨特的宗族文化能為人才引進和鄉村精英的培育提供獨特的文化優勢。
(三)宗族文化與鄉村秩序建設
宗族文化可以在維持村莊秩序方面發揮作用。首先,城鄉的二元格局、財富資源的兩極分化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異使村民感到精神不穩定,短時間內無法在物質層面找到解決辦法。而宗族文化賦予他們歸屬感,消除了鄉村地區的潛在不穩定性,并為農民工提供了可靠的精神支持,使他們能夠在不同的地方相互依賴和支持。第二,鄉村生活總是復雜的,沖突和爭議不可避免。宗族成員一直相信戶主或長輩的威望,很少在沖突后解決仍心存不服。因此,宗族文化成為維持鄉村基本秩序的重要力量。再次,宗族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不可否認的監督作用。例如,在村干部選舉中,宗族通常首先從族內中選出一名候選人,該候選人要么是受過高等教育,要么經濟實力豐厚,要么品德高尚。宗族成員被視為其利益的代言人,因此在選舉前就經過一輪嚴格的審查。選定的鄉村干部也受當地居民的道德監督,鄉村中的宗族道德約束往往導致選定宗族的干部不會做出違背宗族利益的決策。
參考文獻:
[1]荊月新.宗法文化的角色轉換及其對現代法治的參與——以村委會選舉為例的考察[J].法學論壇,2022(6).
[2]李鵬飛.傳統與現代:村民自治有效實現的文化來源[J].東南學術,2016(2).
[3]鄭添華,宋莉.當代宗族組織在農村基層政權建設中的影響及對策[J].農業經濟,2015(3).
[4]金太軍.鄉村關系和村民自治[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5]吳素雄,陳洪江.從精英治理到民主治理[J].江蘇社會科學,2004(1).
[6]呂紅平.農村家族問題與現代化[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7]王滬寧.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項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李成貴.當代中國農村宗族問題研究[J].管理世界,1994(5).
[9]肖唐鏢.宗族政治——村治權力網絡的分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0]孫秀林.華南的村治與宗族——一個功能主義的分析路徑[J].社會學研究,2011(1).
[11]佚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
[12]王甄,吳江海,史力.守正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N].安徽日報,2020—05—19.
作者簡介:戴敬梓(1999—),漢族,湖北黃石人,研究生在讀,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社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