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設計時,相對簡單的信息內容,視覺表達方式可能很直接,做到一目了然,但是在應對特殊或比較復雜的信息內容時,就要求其使用的視覺語言表述細膩豐富,通過視覺設計表述,體現一定的邏輯和秩序,以及其隱含的象征性。傳統青綠山水畫的視覺語言表達形式具有經典中國山水畫的特點和特色,它形成了一種特有且屬于民族文化積淀下所產生的屬性和樣貌,文本通過青綠山水畫的視覺語言分析,在構圖、色彩和線條等方面深入分析青綠山水畫所呈現的視覺語言在設計中的繼承與運用,綜合分析青綠山水元素在設計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青綠山水;視覺語言;設計;繼承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3—172—03
在設計創作時,設計者所要表達的信息內容既有具象內容的同時,也包括一些抽象的內容,比如設計者的情緒和情感,如何來表達,對設計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無論在構圖、元素的選用與變化,還是在色彩的運用上,都需要整體地構思和掌控。如果這種視覺語言能夠很好的傳遞想法的內容和情形,就說明這種視覺語言與內容是契合的,是相吻合的。
一、視覺語言概述
“視覺語言”是指通過視覺圖形符號、圖像和元素構成方式傳遞信息的系統,這一系統與文字語言系統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信息承載和傳播的功能,其基礎均來自于受眾對客觀現實認知的經驗積累和判斷,受眾間通過這種系統進行信息的交互和傳遞,與“文字語言”相比,“視覺語言”在個別部分具有“直接映射”的特點,即這部分內容省略了信息符號與記憶想象間的轉譯,信息進行了直接投射。例如:“蘋果”這個詞,作為文字信息,受眾在接收到后,會在記憶經驗中尋找和調用與“蘋果”相關的信息,包括形態、色彩、味道、質感和綜合感受等,之后傳遞給大腦參加信息加工,而如果是“蘋果”的視覺影像或圖形,通過視覺感知,就會相對省略信息尋找和研判的過程,直接參與信息加工。“視覺語言”對具象信息有這樣的特點,對“抽象信息”也有這樣的特點,它通過抽象元素的構成形式和變化,映射抽象信息的部分內容,引導受眾的思維向抽象信息指向的方向行進。這種視覺所展現的式樣,就是“語言”的一種表達,甚至能表現某種事物的部分抽象層面,包括情緒和情感。視覺語言是藝術表達的一種方式與渠道,不同的元素有著不同的視覺符號意義,不同的元素間重新構成的新元素又有著新的符號意義,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1加1大于2的過程,正是因為這種視覺語言的存在,藝術才被表現的那么真切,讓受眾感同身受。整體來說,視覺語言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傳達出各種不同的意義,同時也是表達情感的一種途徑與載體,通過視覺語言給予了人們不同的視覺感受。
將視覺語言用于設計時,對視覺元素的概括顯得格外重要,它是設計者掌控設計內容的重要因素。設計者為了傳達出對設計主題的認知、理解和情緒情感,需要對視覺符號和秩序進行梳理,建立信息邏輯和層次,初階的目的是準確的傳遞設計主題內容,在其基礎上,中階和高階的目的是讓設計具有更高的審美空間、象征空間和想象空間。當然,設計的審美取向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同設計師也有著不同的認知與理解,從而呈現出的不同的設計作品。
二、張弛有度的元素變化對比
青綠山水畫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重要代表之一,因其獨特的元素概括形態、色彩和構圖特征,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如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圖》,畫面細致入微,氣象宏大,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在分析青綠山水畫作品時,構圖是青綠山水畫創作的重要環節之一,構圖是創作者在畫面上的構思,是創作中體現主題思想的第一步,青綠山水的畫面結構關系常常講究規律化與韻律感。展子虔青綠山水作品《游春圖》采用的是全景式的構圖方式,視野廣闊,畫者將各種人物、船舶、屋舍、山川等內容概括為抽象的點、線、面(塊)符號,努力尋找符號間、符號與畫面間的相對關系,例如,大小對比、位置對比、疏密對比等,使得元素符號間形成視覺和心理上隱性或顯性的聯系線索,仿佛有一條或若干條“氣”性的線條在牽引著畫面中的元素符號,它“柔”時偌絲線或飄忽的絨毛,它“堅”時偌鐵線或沉重的鐵塊。在緩與急的控制上,可以用“一張一弛”來形容,通俗的說,就是利用符號元素間的疏密關系來形成視覺上的量感對比,引發心理經驗的調用,形成“既有”感受的對應關照。它們之間相互呼應,同時構成了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使得整個畫面具有明顯的層次與縱深感,強調一種由視覺引發的心理上的“舒適度”。宋代王孟希所作《千里江山圖》采用長卷的形式,以全景式構圖為主,多種構圖方式貫穿其中,畫面跌宕起伏,加上動景與靜景相結合,將散點透視運用的惟妙惟肖,無論全景與局部,使得整幅畫極具韻律感,《千里江山圖》強調元素符號間的“氣”性線條的變化控制,通過視覺上豐富的變化和有效控制,引導和營造觀者心理上的“通感”,使觀者形成既有真切感,又有延伸聯想的“意象”想象,陳傳席先生曾在《中國山水畫史》一書中這樣描述《千里江山圖》:“取平遠之景,正如其名,千里江山,氣象萬千,弘大雄壯,莽莽蒼蒼,浩浩無垠,場面浩大,景物繁多,前無古人?!?/p>
不同的觀者在同一幅畫面中,有相同的感受,又有不同的想象,青綠山水具有自身特殊的張弛變化,這來自于作者自身特殊的文化背景、審美認知和生活經驗,捕捉到這種“頻率”,體會其內在的屬性,就可以將這種“頻率”轉換到其它可以適用的設計中,在設計中,許多內容也可以概括為語言符號,也是點、線、面(塊)的組織和布置,相對于“形”似,“神”似更加重要,即“氣”性線條(隱形)的形成、變化和同頻,一旦形成內在“氣”性聯系的流動自洽狀態,不論元素間位置如何移動,設計的內容都會形成一個具有視覺“舒適度”的整體。
三、具有裝飾屬性的詩意色彩呈現
在受眾欣賞一件設計作品時,往往先會被其色彩所吸引,不同的顏色給予了人們不同的視覺感受,這種感受非常復雜,與調用記憶中的信息多少有關,注意越多,調用的信息就越多越豐富,如在看到一種顏色時往往會先想到所對應的景或物或者季節,比如暖色相的黃綠色就會想到春天,深綠和翠綠色會想到夏天等。受眾關注的程度越高,其調用記憶中的信息越多越豐富,包括具象和抽象的信息,如對于同一種顏色看到它時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情感,比如黃色,就會有光明、開闊、博大、自信、活潑等記憶感受。色彩語言是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僅能夠傳達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信息,而且能夠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效果與感受。
東漢謝赫所著《古畫品錄》里 “六法論”中的“隨類賦彩”是我國民族性色彩觀的理論基礎,是傳統山水畫的基本色彩原則。這對青綠山水畫的色彩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青綠山水的色彩表現形式具有邏輯層次性和裝飾性,體現出它獨特的繪畫語言。以《千里江山圖》為例,畫面主要以石青、石綠和赭石為主色調,畫面中的山、水、石等元素的設色不同于其他青綠山水畫,它是層層設色,層層疊加,使得畫面呈現出一種表述豐富、層層遞進的一種閱讀邏輯秩序,它并不是“平敘”的層次秩序,而是有一種“抑揚頓挫”的層次秩序,通過這種表述,讓色彩的變化更有魅力。在裝飾性方面,以作者主觀審美為主導,通過夸張、對比和意向想象等藝術手法,既將原本的樣貌主觀的表現出來,又更加貼近作者自己的內心審美感受。通俗的講,即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作者人為的對色彩進行了自身想象中的強化和夸張,使得畫面的裝飾性特征凸顯出來,比如使用非現實的色彩,明艷的色彩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感,但其內在的變化程度,隱形的規律,則由作者自身對“語音”表述的主張來決定。
在設計中,色彩可在“隨類賦彩”中表達具有裝飾屬性的藝術特色,通過調整對比、冷暖、色調等方式,找到設色規律,使其具有裝飾性。如在對比色的色相環中尋找相距120度到180度之間的兩種顏色,顏色的距離越遠,對比越強烈,運用調整對比面積的方式,給人一種“醒目”的視覺感受,對于這種對顏色的強調,使畫面更加明亮,通過這種“點綴”方式的采用,表現了其裝飾性的藝術效果。青綠山水單純、明亮、鮮艷的色彩中同時具有豐富、厚重的感受,這種層次的變化可將其運用到設計中,通過層次感增加肌理感,在抽象、具象、寫實等表現方式中形成一種視覺上的沖擊力,使其裝飾性更加突出。
四、充滿節奏與律動的段落形式
線是設計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關系元素形態的“開”與“合”,即畫面中的邏輯段落變化,青綠山水畫面利用線條的豐富變化,使元素形態充滿節奏與律動的細節變化,使設計畫面節奏性、韻律感得到加強。畫中線條的作用不僅僅只是用來勾畫輪廓,作為明確和突出元素閉合和開放的形態的控制手段,線條對元素自身和整體空間的節與韻律感產生影響,使整幅畫面顯得節奏鮮明、錯落有致。
線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線條作為山水畫的獨立的繪畫語言符號,形態變化豐富多樣,畫面中的線條有時長短不一似斷若連,有時一氣呵成貫連成線,線條的粗細程度、剛柔的變化,虛實的表現豐富了畫面元素個體和元素間的關系;二是線條作為元素的一部分,通過對線條的控制,獨立的元素個體、相互咬合穿插的元素組合變得靈活和生動,如《千里江山圖》中,線條的運用極其豐富,山水間線條的表現突出了其邏輯層次感,同時又體現了線條的韻律動感。
在設計中,找到不同物體間的“關系”,轉換成具有層次感的線,融會貫通,較于其它方式而言,此形式的運用,加強了畫面的表現效果。在一些特殊的設計中,一些元素的表現方法可由元素本身與線相結合的方式呈現,變化萬千的線條形式收放自如,呼應青綠山水中線條的表現力,增加了靈動感,線條的表現范圍極其豐富,給予了設計者更多的想象空間。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青綠山水畫在繪畫史中占據著重要的藝術地位,它的視覺語言表述方式對設計者有著特殊的指導和借鑒意義,其獨特的元素變化對比、裝飾性的詩性色彩呈現和充滿節奏和韻律的段落形式,充滿中國傳統美感和智慧,通過對其構圖、色彩和線條的分析和解讀,傳承和轉化在現代設計中,可以讓設計作品成為傳統審美認知的新載體,使設計作品擁有了區別于現代西方設計構成定勢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高宇.錢選青綠山水畫形式語言的實踐應用[D].西安:西北大學,2020.
[2]李榮.青綠山水畫裝飾性語言探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9.
[3]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鄭瑞利.淺析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色彩語言[J].美與時代(中),2012(8).
[5]周翔宇.色彩語言在海報設計中的應用探析[J].大眾文藝,2022(13).
[6]徐進波.中國山水畫裝飾性探微[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
作者簡介:王勝楠(1999—),女,漢族,山東德州人,碩士在讀,學生,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