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德國出現了新表現主義繪畫。由于新表現主義繪畫藝術家們所處的時代內涵不同,因此新表現主義在思想、題材及繪畫語言和表現手法都有極大的時代差異,并且繪畫材料的選擇、使用也不同。本文通過對安瑟倫-基弗作品中材料的運用和情感的表達兩者的有效互動,來闡述畫家如何應用各種材料和工具以及不同的表現手法、特技等來喚起藝術情感的真實流露,創造出一種新的視覺語言。
關鍵詞:新表現主義;材料應用;藝術情感;視覺語言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214-01
一、安瑟倫-基弗與德國新表現主義
(一)德國新表現主義概念。德國新表現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一個新的繪畫流派。在當時,一批青年藝術家反對美國的波普藝術和觀念藝術,他們重新使用油畫顏料在畫布上大膽表現自我,追求一種更加粗狂原始的藝術風格,人們稱之為新表現主義。
(二)德國新表現主義產生的背景。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挑起國和戰敗國,其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受到了重創。特別是二戰后,德國全民族都為希特勒的罪行而蒙羞,國家被一分為二。從此,西德的藝術處于美國的影響之下而東德的藝術則處于前蘇聯的統治之下。從七十年代開始,隨著美國對整個歐洲的政治影響減弱,歐洲的藝術家重新思考藝術,并慢慢對美國的藝術進行抵制。八十年代德國和意大利開始對美國主流行為藝術進行反抗,他們認識到只有依靠自身特色的藝術才能與美國的藝術相抗衡。而新表現主義堅持用傳統的材料和方式,正可以糾正美國藝術中過分離譜的做法——繪畫已經不是繪畫,而是畫布以外的東西。在渴望形象,渴望激情的藝術世界中,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將具象藝術帶到抽象與觀念飽和的八十年代,使戰后歐洲藝術第一次得到世界性的關注,并在新潮藝術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在畫壇上這一藝術流派最具有影響力。他們反叛的姿態、恣意的形象和內容比他們之前的藝術家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獨特的表現方式使繪畫藝術變得耳目一新。新探索成功的出現使紐約的當代藝術發展中心的地位變得動搖,同時開創了一種新的藝術精神取向,決定了以后視覺藝術的發展方向[1]。
二、安瑟倫-基弗作品的分析
(一)安瑟倫-基弗的藝術成長背景及創造過程。安瑟倫-基弗出生于1945年德國,1951年他移居到奧德爾斯多夫,并在拉斯塔德的一所學校就讀。1963年就讀于德國弗賴德堡藝術學院,安瑟倫-基弗的職業生涯開始于攝影師,他的攝影作品是以模仿納粹式軍禮來喚起德國人對歷史的記憶,提醒德國人牢記第三帝國的瘋狂排外所導致的巨大文化損失及強大的破壞力為主題,并于1969年在卡爾斯魯爾市的國王廣場畫廊舉辦了一次名為“占領”的個人展,展出了一系列帶有爭議性政治行為的攝影。1995年之后安瑟倫-基弗開始轉向雕塑創作。作品描述了他那一代人對待德國狹隘民族主義及其對歷史影響的矛盾心態,反思并且批評神話和盲目的愛國主義。
雕塑創作之后,安瑟倫-基弗的大多數作品以架上繪畫為主,作品都是采用攝影作為依托平面,再加上其他天然原材料表現多種材料為主題的形式。這些天然的材料包括油彩、泥土、鉛、石頭、模型、照片、版畫、沙子、稻草、蟲膠和各種各樣的有機材料等。通過各種材料的混合使用,添加到巨幅的繪畫場景圖上,由此安瑟倫-基弗創作了一種繪畫和雕塑之間的第三空間,引起人們的注意。畫面的巨大和復雜的肌理,豐富的藝術語言給人以震撼的視覺沖擊力,賦予作品主題和內容以鮮明的觸感[2]。
(二)不同材料在作品中對藝術思想的啟迪。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喜歡的材料,每一種材料都具有構建藝術語言的可能性,并且可以通過不同的表現方式來實現。通過對材料的使用,在作品中應用它,使材料最終成為藝術家自身藝術思想的延伸,成為承載藝術家思想的物質。
安瑟倫-基弗就充分地表現了這一點,他創作的作品形式繁多,特別是在繪畫、雕刻和裝置藝術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繪畫中,他以現代主義者的自由去搬用并混合一切只要能夠實現表達目的的媒介。這些材料的使用,使他的作品既與自然發生了聯系,又有一種超越物質的神秘感,他對多種材料的融合表達了關注人類歷史和命運的深刻作品主題,使他躋身于這個時代最優秀的藝術家之列,而其作品也是同時期其他任何藝術家不能與之匹敵的。
他的作品《格蘭》中采用木刻、紙上繪畫及拼貼疊加與麻布之上,在燒焦的背景和熊熊的火堆上呈現出一架僵硬的馬匹的骨架。這幅作品看似一塊墓碑的設計,明顯的顯示出死亡的主題。畫面采用黑白灰三個顏色作為基調,顯示出一種悲傷的氛圍。這幅作品典型的表現了基弗對歷史的記憶,展現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以及他對神話題材的偏向,善于運用隱喻和諷喻,試圖借此處理日耳曼民族對過去的歪曲,重新思考法西斯統治時期的罪惡。《格蘭》這個作品參照了著名劇作家瓦格納的歌劇《指環》中一個歷史故事而產生聯想創作出來的作品。主要講述了故事中的女主角布蘭希爾德當得知自己心愛的英雄希克弗里德被殺害后,悲傷不已,點燃葬火,騎著自己心愛的馬格蘭跳入熊熊烈火中以此殉情。在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凹凸不平的背景,可以猜測安瑟倫-基弗用刻刀在木板上雕刻發出的切鑿聲,也感受到他本人對創作的那份激情。
鉛材料在基弗的藝術作品中的運用總是以它的物質屬性和文化屬性來體現藝術作品的意義。鉛材料作為創作的一種材料可以使畫面形成一種特殊的肌理效果,有斑駁,有平滑,有粗糙等特性,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表現力。
《羅德的妻子》是基弗1987年的作品,整個作品以大張的鉛材料為基底,在鉛自身具有豐富的肌理效果上,再添加油畫顏料、灰、水泥等材料進行繪制。同時基弗也采用鹽溶液和鉛材料的混合,當鹽溶液的水分蒸發后,就會留下白色和微黃色結晶。作品畫面表現出一個荒蕪、被燒焦了的場景。畫面中間的鐵路軌跡向遠處延伸,暗示陰森的天堂,同時也暗示了圣經故事。作品中多種材料的混合,自然物質放在畫面中表達人類生活的苦難。
三、結語
通過對安瑟倫-基弗作品中材料運用深入淺出的分析,認為材料對藝術情感的表達有很深刻的影響。基弗采用鉛、泥土、稻草、沙子等材料表達了對人類社會的反思和對民族文化歷史進行反省的情感。多種材料的運用更能發現藝術家們的情感,情緒自我大膽。多種材料的使用和不同的表現技巧,使畫面的表現力更加拓展,畫面的肌理效果更加突出,隱藏更深刻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王潔.德國新表現主義產生的背景及藝術風格[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1;
[2]高宣揚.后現代藝術的典范:安瑟倫-基弗.新浪博客.2011,05;
作者簡介:湯寬亮,女,漢,成都,在職研究生,成都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