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貴平 喬寧 李琴 楊陽 石淑先
摘? 要:工程實踐能力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工程倫理教育重視不夠、工程實踐培養能力不強、工程實踐鍛煉平臺不足等問題,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通過建設“1+N”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基地群,構建以工程倫理教育為引領、多方協同育人和強化工程實踐育人能力等培養模式,在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強和工程倫理素養優的高層次人才方面取得系列成就,并獲得社會高度認可,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工程實踐和應用能力培養提供可供參考與借鑒的模式。
關鍵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實踐基地群;材料科學與工程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4-0152-04
Abstract: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t present, th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weak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cultivation, and insufficient platform for engineering practice training are still existe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has built "1+N" practice base group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train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 have been constructed. The aspect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ethics literacy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the society,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Keywords: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practice base group;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專業學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主渠道。2008年教育部增加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推出了“全日制專業型碩士”[1];2017年碩士研究生錄取中,專業型碩士占比56%,招生規模首次超過學術型碩士;預計到2025年,專業型碩士招生規模將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與規模上完成預定目標形成反差的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和質量難以達到社會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其實踐和應用能力還存在質疑,進而影響著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整體發展[2-3]。2020年7月29日,習近平在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中強調,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明確要深化產教融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實踐創新能力,推進培養單位與行業產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在國家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對高端應用型和工程實踐型人才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專業學位碩士在研究生培養類型中逐漸彰顯突出和重要地位[4]。
本研究以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材料院”)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為研究對象,結合北京化工大學常州先進材料研究院(以下簡稱“常州院”)在服務區域經濟、行業發展及長三角產業發展的目標定位,提出并實施依托區域研究院為載體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并探索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方法和途徑,可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工程實踐和應用能力培養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 工程實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 工程倫理教育重視不高
我國的工程倫理教育起步較晚,工程倫理意識相對薄弱,片面地認為高校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只需要培養科學知識和技術能力,而工程倫理教育則無足輕重,但國內外的工程問題表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工程倫理負面問題愈漸突顯[5]。大部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經歷工程活動后將會走向管理崗位承擔更加重要的決策責任,因此需要加強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倫理價值觀的培育和倫理決策能力的培養,重視他們對基本的工程倫理原則的全面把握,深化他們對工程師責任、義務和道德底線深層次的理解,把工程倫理教育作為培養兼具專業知識和倫理素養的高層次工程師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以期工程師在進行工程活動時自覺地做到把公眾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首位[6]。
(二)? 工程實踐培養能力不強
在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方面,國內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過于注重理論性知識和考試成績,對工程實踐活動和應用型研究工作重視不夠,偏離了材料學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尚未構建完善、專業、針對性突出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體系;校內導師缺乏工程實踐經驗背景和技術應用能力,校外兼職導師難以對專業學位碩士的工程實踐作出實質性指導[7];專業學位碩士生源呈現出多樣性和跨專業性等特點,而工程實踐課題來源單一、理論性強等,不能開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工程視野,工程實踐能力沒有得到實質性的鍛煉和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工程優勢不突出,無法滿足社會對工程實踐和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從而導致就業優勢偏低和競爭力不強。
(三)? 工程實踐鍛煉平臺不足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工程實踐場所和平臺缺乏,不能滿足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工程實踐和應用能力培養的需求;部分企業導師被動式兼職校外導師,校企一體化育人成效不明顯。企業出于經濟利益、安全因素、生產實際、疫情防控和技術人員不足等諸多考慮,不愿意為高校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提供工程實踐基地或場所,參與協同育人的熱情不高[8]。企業和高校存在價值觀差異,對校企合作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部分高校自身資源有限,且未能與企業形成穩定或良性運轉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或工程實踐基地,難以正常開展工程實踐教學,導致專業實踐環節流于形式。
二? 工程實踐培養模式及案例分析
(一)? 工程倫理引領,踐行初心使命
材料院于2017年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中開設工程倫理必修課,該課程結合材料與化工專業特色,將課程內容定位于材料與化工倫理、材料與化工中的責任倫理、利益倫理、環境倫理、工程師職業倫理、化學類實驗室安全倫理和科研倫理,與專業方向高度契合[9]。教學方式上采用“知識內容線上學、實踐內容線下學”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和小班教學模式,通過“重返危機現場”、案例討論、觀點辯論、情景劇表演和專家進課堂等方式,利用翻轉課堂模式,教師引導、陪伴和激勵學生行動、體驗和挑戰,讓學生扮演工程中的不同角色,深刻體會工程實踐活動中的內在要素及利益相關者的相互關系,時刻把公眾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首位[10]。深入挖掘思政要素,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抗擊新冠感染疫情中的“北化科技力量”融入責任倫理教學;將“打破外國鹽壟斷,創新侯氏制堿法”的大國工匠——侯德榜作為榜樣融入職業倫理;將“一鬧就停”到“一枝獨秀”的PX(對二甲苯)項目之鄰避效應融入利益倫理教學;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價值觀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色化工的鋼鐵清潔生產工藝融入環境倫理教學;將“從自我約束到團隊管理”的安全文化建設案例融入實驗室安全倫理教學;將科研誠信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把課程思政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通過課程與課程思政教育協同作用,同向同行,增強學生責任和使命擔當意識,激發學生的知識和實踐的創新激情和活力,把學科專業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職業發展和規劃提供倫理責任、價值塑造、道德修養的方向引領和保障。
常州院支持和鼓勵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參加行業協會和地方政府組織的產學研對接會及技術交流會,培育學生的專業情感及對未來職業的規劃性和前瞻性理解認識。鼓勵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參加國家戰略項目、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江蘇省成果轉化項目及企業委托開發項目等課題基礎研究、概念驗證、工程實踐及成果轉化,激發學生的學術興趣和熱情。常州院通過多渠道把新材料行業專家請進實踐課堂,解讀當前國內新材料的最新進展和“卡脖子”技術前沿問題,提升學生的專業興趣,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增強學生強國興邦的責任意識。邀請無錫創彩化工有限公司、江蘇博硯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先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常州強力電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創業人員或技術專家參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授課與研討,解讀中國制造強國戰略及我國高端化學品的挑戰和機遇,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組織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赴華潤化學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分公司、常州強力電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先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行業重點單位進行工程實踐學習,使學生提前對高端化學品的行業需求有更真實和前瞻性的認知,培養學生的行業認同度和行業情懷。通過多形式、多途徑、全方位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家國情懷、行業認同、專業情感和責任意識,踐行新時代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研究生臨時黨支部和企業支部、產業園和常州院等黨支部開展支部、黨團系列共建活動,通過系統、全面、創新和個性化的培養與交流,強化黨員對常州院發展理念的認同,豐富常州院研究生的學習和工作經歷,提高學員的思想理論水平和黨性修養,實現研究生的思維升級、技能轉變、團隊融入。
(二)? 多方協同育人,創新培養體系
常州院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學培養基地,是在北京化工大學的指導下,以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為目標,圍繞北京化工大學“雙一流”學科在長三角區域開展協同創新、工程轉化應用的實踐基地,由常州院為工程實踐主體,通過培育和選拔專業水平高和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雙導師隊伍、建設實驗室和工程基地、完善教學實踐基地管理模式和制度,滿足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工程理論課程教學、專業工程實踐、德育教育和生活保障等教學工程實踐要求,提升校企產學研合作、研究生創新創業、技術開發及成果轉化等多方面能力,促進學校、政府、企業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和合作。企業開放生產設備和中試車間為學生的生產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常州院將先進技術和科技成果引入工程實踐基地,為企業提供分析檢測、科技咨詢等服務。常州院定期召開研究生專業實習成果匯報會,校內校外導師參與聯合考核,加大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參與的生產實踐活動在畢業論文考核體系中的比重。此外,在常州院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還可申請享受常州科教城“金鳳凰人才引進計劃”生活經費補貼,既有利于研究生適應新的學習工作環境,也有利于調動研究生參與工程實踐的積極性,增強了研究生服務常州區域發展的意識。截至2021年底,累計共有北京化工大學230名研究生享受該人才政策補貼。
近幾年,常州院建設“1+N”專業學位碩士實踐基地群,1是指以常州院為中心,N是指與學校或常州院產學研合作的企業組成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習實踐基地群。常州院通過“工程倫理教育+主體宣講+校企合作+成果轉化”一體化的架橋模式,整合校企產學研合作資源,堅持“學生走出去”和“企業家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推動企業和常州院的互動,共同服務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成長成才,促使研究生在接受教育實踐過程中既有好奇心驅動,又被激勵開展面向應用的基礎研究課題,實現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之間的無縫對接,使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理論落實到工程實踐中。“1+N”培養機制還突出常州院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主導作用,發揮實習實踐基地群的主體作用,更好地滿足區域經濟和企業發展的內在實質需求,不斷減小專業學位碩士教育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培養出符合行業需求的應用實踐人才,從培養學生“工學結合”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到企業和常州院“院企合作”的共享和共贏,再到地方和高校“產研融合”的產業提升和區域發展。此外,常州院還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制定適合工程轉化的集萃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常州院內外雙導師、理論實踐雙平臺來聯合培養研究生,進一步拓展專業學位碩士人才培養途徑和模式,2021年北京化工大學和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簽訂《人才聯合培養及研發創新合作協議》,雙方依托常州院聯合培養集萃研究生,著力解決了實踐能力和產業需求匹配度的問題,有效推進了科教協同和產教融合。2021年首批常州院集萃研究生已有15名完成企業選題并通過中期考核。2022年第二批已有18名集萃研究生在常州院開展科研實踐和創新活動。
(三)? 深化工程實踐,促進全面發展
企業注重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參與一線的生產活動和工程實踐,提升研究生的知識轉化能力,既能夠迅速解決生產和工程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又能進一步提煉出科學知識,促進知識水平提高,實現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的結合。在滿足企業工程需求的同時,學生還可以針對工程問題進行理論與應用技術的提升凝練,產出更多富有創新性的高精尖成果。企業還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不僅參與研發和生產,還參與到企業的經營環節,提升學生的綜合管理能力,擴展學生對財務、市場、行政、質檢和倉儲等企業關鍵要素的認知水平和管理能力,清晰企業的運轉規律和經營理念,使學生在就業后能夠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企業中,在崗位上得心應手地實現工程實踐的價值。N實習實踐基地群不僅體現了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功能,同時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與企業和行業產業鏈條對接,從而實現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功能。這樣解決了企業實際技術需求,開發了新產品和新工藝,節約了研發時間和成本,同時學生的知識創新、工程實踐、綜合素質在合作過程中得到了提高和鍛煉,學校知識教育與工程實踐鍛煉緊密結合,知識獲取和能力培養有機融合。工程實踐促進了學校的基礎研究、概念驗證、中小試驗到成果轉化的鏈條式人才培養銜接,加速基礎研究成果“最初一公里”轉化的加速器。
常州院以江蘇先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為工程實踐基地,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13人,其中11人畢業后留在該公司就業任職,他們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大賽,協助公司獲得2019年常州市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第七屆“創業江蘇”科技創業大賽成長企業組三等獎并獲得新材料領域成長組第一名、2022常州“國際智造”創新創業大賽獲得三等獎等獎項,70%以上的人員繼續從事企業研發、生產等關鍵崗位,參與公司的重點研發、成果轉化等項目的攻關。2017年常州院和泰州市榕興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海洋活性生物質海藻酸鹽纖維關鍵技術及功能性醫用敷料產業化項目合作以來,在前期實驗室理論研究和中試實驗基礎上,建設年產100噸海藻酸鹽纖維標準智能化工業生產線,可進行長期、連續、穩定的生產運行。依托該產學研合作項目成立聯合研發中心,累計聯合培養研究生8名,在關鍵核心工藝、工程化控制、應用評價體系等協同攻關方面取得系列成就,研發的海藻酸鹽纖維醫用敷料獲得2018年度江蘇省技術轉移聯盟“十大技術轉移優秀案例”、第21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高校展區優秀展品獎、2022年度江蘇省科技創新協會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獎二等獎等。2018年北化-強力電子感光新材料實踐創新基地獲批北京化工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實踐基地建設,以北京化工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為主體,建設了從實驗室設計、車間工程化、分析檢測方案建立和工業化應用的全鏈條人才培養實踐基地,開發完成了關于光刻膠關鍵系列原材料國產化的典型基礎教學和工程實踐示范項目。該項目采用化學分子結構設計、單體合成、聚合反應串聯工藝和單元過程強化等工藝和技術相結合,涉及技術改造、工藝升級、整套設備等多個工藝環節,綜合高分子材料學、化學工程、化學等傳統學科,以及信息科學、納米科學、微電子等新興學科,項目開發投產后,由北化-強力感光新材料實踐創新基地的研究生負責核心產品的自主設計、關鍵技術的升級和項目運營,實現了光刻膠關鍵原材料從實驗室分子設計到基地工程化的轉化。目前,在該感光新材料實踐創新基地的研究生已有12人留在該公司就業,成為各個關鍵崗位能手和技術骨干,并獲得了第十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賽“優秀企業”獎,在第九屆“創業江蘇”科技創業大賽總決賽中獲成長企業組三等獎等獎項。截至2022年12月,以常州院為申請人,累計申請發明專利180件,授權29件,并有12件發明專利實施許可或轉讓。
三? 結束語
以常州院為依托,通過建設“1+N”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基地群為平臺,構建以工程倫理教育為引領、多方協同育人和強化工程實踐育人能力等培養模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一批具有創新實踐能力和良好工程倫理素養的高層人才,為推動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為了更好地適應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今后將對培養目標的動態調整機制、工程實踐培養機制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段振亞,王浩,陳建國.全日制專業型碩士培養方案的一些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5):8-12.
[2] 石東升,張鵬,韓平.關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的討論[J].高教學刊,2022(5):177-180.
[3] 劉彬,楊欣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實踐性及其實現路徑[J].大學教育與科學,2020(4):79-84.
[4] 田蜜,張世霖,董劉楊.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1(14):69-72.
[5] 毛天虹.工程倫理教育多維立體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J].高教學刊,2018(23):71-73.
[6] 楊斌,張滿,沈巖.推動面向未來發展的中國工程倫理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4):1-8.
[7] 劉堅.從研究生導師的視角論提升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的途徑[J].學位和研究生教育,2021(5):7-10.
[8] 唐春森,戴欣,王智慧,等.新時代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2(13):165-168.
[9] 石淑先,馬貴平,王矞,等.工程倫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20(4):89-92.
[10] 石淑先,喬寧,馬貴平,等.情景劇表演在工程倫理課程教學中的探索及實踐[J].高教學刊,2022(13):118-124.
基金項目:北京化工大學2021年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工程倫理》課程中的應用”(G-JG-PTKC2021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二級學院精益化科研管理路徑探究”(KY2205);北京化工大學2022年研究生教材建設項目“材料與化工倫理”(G-JC202202)
第一作者簡介:馬貴平(1978-),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天然高分子醫用材料。
*通信作者:石淑先(1971-),女,漢族,浙江浦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功能高分子材料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