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魯華 孫慧 蘇春建
摘? 要:在新時代教育強國發展需求下,高校需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專業的內涵式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融入高校工科專業育人中,不僅可提高工科學生的文化素養、文化自信,增強其民族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是提升高校育人質量的有效途徑。高校教師要意識到文化育己育人的時代需求,提升以文育人素養,明確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目標及思路,提升高?!叭恕庇速|量。
關鍵詞:高校工科;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4-0079-04
Abstract: Under the development need of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n new era, universities need to build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and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f it is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cultural literacy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but also enhance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it can also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potential an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universities.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needs of the times of educating themselves and student through culture, improve the literacy of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culture, clarify the goals and ideas of educating people integrated into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hole pers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new stage; new concept; new patter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path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币獔猿忠晕幕?、以文育人,結合時代特點,提煉適合自身修養和升華的傳統文化精華。新時代大學生更需要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與價值,增強文化使命感,堅定文化自信。目前高校在育人和優秀傳統文化融合過程中存在認識、機制和手段等多重困境,普遍存在偏重知識,忽視心靈和人格修養,學生的品性、人文素養難以提升,創造力、想象力也難以激發[1];對文化育人價值認識不足,缺少針對性的融入機制和手段等問題。這首先需要教師意識到新時代文化育己育人的必要性,自覺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及智慧,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并進行以文育人學術的研究與實踐。
一? 識變應變——了解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時代需求
(一)? “三新”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發展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當今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三新”)發展的論述[2]。十九屆五中全會作了“三新”背景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教育強國的明確要求。這要求高等教育要以“新發展階段”發展需求為基礎,以“新發展理念”定向導航,以“新發展格局”布局謀篇,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培養符合“三新”發展需求的既有扎實專業知識,具備創新及終身學習能力,又有民族文化自信、責任擔當、健全人格、仁愛之心及人文素養,具有綜合素養的“全人”。
高等教育發展原則包括包容、公平和多元化,培養批判式思維和創造力,誠信道德,對社會責任的承諾等。這些原則不僅需要學科知識,更需要文化信念及價值塑造。在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感悟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為大學生建立民族文化認同及信念,是“三新”發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撐。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在專業課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和突破口,不僅可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增強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是推進高校提高思政效果的有效途徑[3]。
(二)? 新時代對高校教師的育人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苯處熞蔀椤按笙壬保袨槭婪叮龠M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既要精通專業知識,又要涵養德行,做“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梢?,高校教師不僅要具備學歷等基本條件,更要重視自身文化、人格魅力、品性及在此基礎上的育人藝術,這是智慧啟迪、靈魂育人的核心素養。高校教師需意識到新時代教育的發展需求,調整育己育人思維,否則固守老思維,不學習,就會被淘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有力的育人資源,是教師自覺自省自律,提升自身修養的根本保障。因此,高校教師基于自身發展也需要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智慧,建立文化認同,自覺進行文化育己育人實踐。
二? 文化認同——熟悉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及智慧
高校教師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的關鍵環節,決定著高端人才培養質量,影響著國家創新力的發展。因此,首要之重是教師能主動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價值及智慧,具備文化認同是建構文化育人理念的基礎,能發乎“心”、行于“心”。
(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與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傳統文化之精華,轉化創新,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優秀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自身的和諧相處等,幫助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是中國人得以在當代世界昂首挺立的獨特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以民為主、仁愛孝悌、敬業樂群、誠信守正、舍生取義、精忠報國、勤儉廉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善解能容、尊師重道、經世致用、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等;其基本精神有“天人合一”的整體精神,“貴和尚中”的和諧精神,“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精神[4];體現的價值包括在恪守人類共有的基本規范前提下,尊重各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多樣性,讓現代技術和現代制度落腳于各民族的文化土壤。這些核心理念、價值不僅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民族謀復興、多元融合”等新理念提供了理論支撐,也與新格局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對優秀傳統文化智慧及本土知識的開發利用也有利于解決目前的環境、人際關系、個人迷茫、文化遺產內在價值消失等問題。
(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文文化、科學技術、手工藝術、哲學思想等方面都蘊含豐富的智慧,在很多領域長時間領先于全世界,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科學技術方面。數學:殷商有十進位制;魏晉至南北朝有割圓術至極限;北宋賈憲三角;金代李冶天元術;元代朱世杰的四元術等都遠早于世界其他地區。天文學:制定歷法,提出太陽的回歸年,月亮的朔望月;發明圭表、渾儀、簡儀來測定天象;發明赤道坐標系,制作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氏星表和敦煌星圖;最早記載太陽黑子、客星和超新星。地震:發明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器,有延續4 000年的地震資料。醫學:建立了系統的本草學,有四診法、針灸術等。農學:建雜種優勢培育新物種,壟作法、溫室栽培、犁壁等。軍事:青銅弩機、馬鐙、火槍等。物理學:墨子解釋了小孔成像原理。工程上如2 3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選址設計巧妙科學,是非常有創造性的無壩引水工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還有四大發明,膽銅法、疊鑄法、塊范法等冶金技術。高校工科包含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學科知識,與之相應的古代科學技術可提供豐富的傳統文化素材[3],挖掘現代科學知識與傳統文化中蘊含一致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有利于激發學生共鳴,建立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激發其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精神。
傳統手工藝、詩詞繪畫等。如陶瓷、木雕、刺繡和剪紙等,體會傳統手工藝中所具有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特質,不僅可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更可塑造其當代工匠精神。中國的古典詩詞、書法及繪畫中蘊含達觀的人生態度、隨性的人生境界和正氣、骨氣、文氣等浩然之氣,也是工科學生應該去感受與思考的。傳統書畫和民間藝術本身具有強大的審美引導和審美教育的社會功能[5],其發展歷程也充分體現了筆墨當隨時代的借古開今,傳承與創新的精神。高校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以適當方式引入,激發學生思考,即具有育人效果。如永樂宮壁畫不僅展現了壁畫本身的美,還體現了民間畫工求真務實、一絲不茍、分工合作的工匠智慧與精神。在教學課件中以背景形式插入壁畫,不僅可以視覺刺激手段提升工科學生的藝術素養,輔以教師的恰當引導及提問就會激發學生思考古代工匠精神和智慧與現代工匠精神的一脈傳承與發展。
中國哲學思想、神話故事充滿了豐富的人生智慧,不僅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還逐漸走向海外。中國哲學文化發生于對責任感的憂患??鬃訉ι鐣膽n患意識,使其創造一種思想力量來處理社會問題,從而有了“踐仁知天”?!疤煜掠^念、大同理想”也使中國在全球化的各種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下,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6]。世界是多元的、社會是多元的,提倡和而不同,多樣中求統一,動態中求穩定,互利中求共贏,是和諧社會的基礎要義。主張“和平共處”是中國智慧為維護和實現世界和平發展所共享的中國方案。老子“道法自然”,用于教育實踐中,從強調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技能開始,發展到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的核心素養,這是以人為本、尊重個性、順應天性,是符合各自成長需要、終身的、自由而全面的“自然教育”。中國神話構建了一種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既有井然的秩序,又有多元的形態,維護了中國文化與社會的穩定性和傳承性,使中華民族成為連續的、富有創造活力的群體。
三? 理念構建——提升教師的以文育人意愿及素養
高校教師基于自身發展、情感及價值實現的需求,進行文化育人反思;結合外部制度環境驅動,從內因與外因兩方面促使教師構建文化育人理念,實現文化育人自覺。
(一)? 高校教師的文化育人反思
教師內化于心,心之所思,行之所至,有仁愛之心,自然事半功倍。教師需要具備從內心自發的做經師,又做人師的育人自覺。這種自覺建立的一個有效途徑是促使忙于科研、壓力大、身心疲憊的教師能經?;谧陨戆l展及情感需求進行反思,實現自我導向發展。
中國如此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工科學生知識結構中絲毫不占地位,豈非教育體制之過?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內涵豐富,不能只局限于道德中,應當融入到各專業的課程與教材中,否則成為了教授、研究生,卻對中國的傳統工藝、書畫、音樂、科技和哲學等一概不知,豈非教育之憾,教師之過?且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通過聽覺、視覺、觸覺、語言、環境的共同促進,調動多感官協同,達到感性教育的目的,能充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或形象思維。而形象思維是靈感和直覺的體現,有利于工科學生抽象思維、創新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從而激發其創新潛能,滿足新工科培養具有創新引領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1]。根據專業及學生特點適當匹配優秀傳統文化要素,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品性,加深其對優秀傳統文化及其與現代社會發展關系的認知,鞏固其本土文化主體性,提高文化自信。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傳承與創造精神,也是國家在“新發展階段”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
教師自身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成就感、幸福感又源于什么?在各類教學、科研活動中增加對人生價值、教育學家的“國家使命、教育信仰、人格示范”等精神的討論與體會,增加對時代楷模、國內外環境的討論,讓教師具備憂患意識,激發對價值實現、責任擔當的反思。從而引導教師自我導向發展,主動將教育回歸到人的生命之維,提升學生,更要提升自身的社會情感能力,處理自我、與他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共生,謀求幸福生活之能力[7]?!坝讼扔骸?,教師有一顆內發的做“大先生”的心,自覺提升文化育人素養并實踐,培養新時代人才,可有效提升自身效能感、幸福感,這也是教師自覺進行文化育人的內發動力。
(二)? 高校文化育人的制度環境驅動
高校學生多忙于專業知識學習,對優秀傳統文化接觸少,難以體會其魅力;教師多追求于提升科研成果,對教學重視不足,更缺乏文化育人意識。這需要高校構建文化育人的制度環境,以外部環境引領學生、教師的行為范式,從評聘改革、政策引導、環境建設等方面激發教師對文化育人從認識、到重視、到參與的意愿,這是一種外部激勵與引導的措施,也是一條有效且必要的途徑。
高校秉承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則,建立多渠道的教師培訓與實踐平臺,多維度的激勵、獎懲機制與師德考評落實機制,關注教師的精神、道德及情感,以價值理性對教師進行評價[8]。引導教師將優秀傳統文化與自身融合、與地方特色融合、與時代融合、與教學理念及教學內容融合,同時積極探索文化育人的創新模式,培養教師的跨學科技能,建設有特色,有競爭力、創新力、內生動力[9]的教學團隊,這是提升以文育人質量的基礎。多層次、進階式地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專業培養方案及課程中,根據實踐需要對其內容和形式進行創造性轉化、闡釋創新和話語轉換[10-11],結合現代化教育手段,在與經典的對話中鑄造學生的心靈世界、文化自信、生活態度與審美情趣[9]。高校應充分整合跨學科、跨學校、企業、社會資源等,開發和利用地方文化,通過協同合作建設沉浸式的優秀傳統文化平臺,形成有地方生態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12-13],讓師生在具體情景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育人有效性[14]。
四? 創新實踐明確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思路
(一)? 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原則
中國古代的教學思想強調修身養性、學思行結合,主張“有教無類、言傳身教、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啟發教學、知行合一、舉一反三、文道統一和長善救失”等。這些教學原則反映了古人處理教學問題的思想主張和實踐智慧,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可用于指導文化育人實踐。高校教師可以先從體會并創新應用這些教學原則開始,到學習專業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智慧,再到更廣泛的文化學習,使自身精神富足,建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和自覺。在此基礎上建立并踐行終身學習的理念,加強人格修養,注重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自覺地扎根于經典、原典,以樹人為宗旨,將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并創新性地融入專業育人過程中,引導學生回歸經典,培養其愛國情懷和專業趣味,并將這種情懷和趣味融入到學業和創新實踐中[9]。
(二)? 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思路
孟子提出要遵循“讀書—思考—行動—提升自我—修煉人格—修身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的教學思路。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提出“模仿—理論—練習”的教學過程;美國教育家布盧姆提出認知過程,包括記憶、理解、分析、應用、評價和創造;克拉斯沃爾提出情感教育過程包括接受、反應、價值的評定、價值的組織、價值的個性化?;趯@些教育理論的分析并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可采用如下文化育人思路。教師、學校與企業“三位一體”,在學生的第一、第二課堂及實踐環節以“傳承—融合—轉化創新—實踐”的思路融入到各教學環節中;從學生角度是“感知—思考—價值構建—行動”,即讓學生先感知,然后激發其思考,再引導學生構建文化價值觀,并指導自身行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反饋總結與持續改進。
第一步傳承,讓學生首先能感知、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理解與掌握了優秀傳統文化要義,增強文化傳承使命感。第二步融合,即古為今用的思索。通過學生所見,結合案例引入、情景設計、問題啟發、情感共鳴和探究任務等方式激發學生思考。一方面與自身的融合,形成大學生的個體文化思維觀;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一起思索優秀傳統文化與“新發展階段”的特點、需求的融合點,與本地生態環境建設的融合點。第三步基于“新發展理念”的轉化與創新。體現大學生在文化自信基礎上建立的國家發展、民族謀復興而學習的信念,激發學習熱情、興趣、潛能及創新意識[12],提升文化傳承與創新思維能力。第四步對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思維融入到“新發展格局”實踐中。一是對學習、科研的重新認識與實踐,是改變自身的實踐;二是指導個體行為、價值實現的實踐。
五? 結束語
中華文明五千多年傳統文化的發展,自然形成了生態多元的教育資源。高校應結合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回歸育人為本,促進專業的內涵式建設,更好地為國內大循環的新格局發展提供服務。高校師生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來理解“三新”格局,體會黨在復雜萬變的國際局勢中做出的各項智慧決策。反之,通過理解“三新”發展,體會優秀傳統文化對自身價值實現及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用文化武裝自己,形成堅定理想信念,并為之努力。在高校育人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方法、途徑仍有大量工作需要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惠,申小蓉,沈倩.基于激發創新潛能的工科高校美育體系探索與實踐——以電子科技大學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110-115.
[2] 蔣洪新,楊安.“三新”背景下外語教育發展的新思考[J].外語界,2021(3):9-12.
[3] 于愛兵,劉洋,左錦榮,等.工科專業課教學融入傳統文化[J].中國冶金教育,2021(2):27-30.
[4] 譚宏.昌明國粹 立德樹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優秀傳統
文化的思考[J].重慶高教研究,2020,8(6):112-121.
[5] 楊乾明,曾智林.三新三強理念下的設計教育新模式構建[J].包裝工程,2020,41(S1):170-174.
[6] 劉立杰,李璠.在高校教育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J].高教學刊,2021,7(30):29-32.
[7] 馮江英,孔露.教師教育學的人學意蘊及其轉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16):3-8.
[8] 趙航.文化自覺視域下高校青年教師踐行中華傳統文化路徑探究[J].大學,2021(34):128-130.
[9] 張勇,剛旭,張鵬.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探索[J].高教學刊,2017(12):163-164.
[10] 潘云成.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2,8(2):193-196.
[11] 王易,倪圣茗.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進路[J].思想理論教育,2022(5):33-38.
[12] 王小麗,李瑞杰.高校育人體系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選擇與路徑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30):34-36.
[13] 李建軍.中國傳統倫理文化資源的現代價值[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2):4-6.
[14] 俞仲文.新形勢下高職本科教育必須直面國家的“三新”戰略[J].江蘇高職教育,2021,21(4):4-6.
基金項目:2021年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面上項目“科教融合,校企協同——交通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M2021009);山東省本科高校教學改革重點項目“面向智能制造的機械類一流專業改造升級實施路徑研究”(Z2021166);2023山東科技大學群星計劃“高校工科專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QX2023M46)
第一作者簡介:趙魯華(1979-),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育人理論與實踐。
*通信作者:蘇春建(1980-),男,漢族,山東菏澤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