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坤 蔡文權
廣東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五隊 廣東 惠州 561001
我國的自然環境復雜程度相對較高,建筑工程地質災害類型較多,為保障建筑工程質量安全,需要在開展建筑施工以前做好勘查工作,掌握區域內地質數據信息,便于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高效開展。由于我國地質、自然環境較為復雜,做好建筑工程地質災害防治與管理工作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只有做好專業分析工作,選擇正確的建筑工程處理方法,采取有效的防治技術,才能確保工程的安全,從根源上避免出現地質災害。
1.1.1 滑坡
在建筑工程地質災害中滑坡屬于影響較大的災害類型,因日常工程施工中受到場地等因素的限制,需要針對山體開展削坡處理,進而出現了人工切坡現象,或是需要對周邊樹木等進行砍伐等,引發了水土流失問題。在樹木等的不斷減少下,山體土層所承受的約束力不斷減降低,使得雨水、地表水不斷滲透到土體中,而在山體自重的影響下,受到雨水潤滑作用的影響,使得在土層逐漸出現松散現象,最終會沿著山坡斜度不斷滑落,最終出現山體滑坡。另外在地震等因素的影響下,也會引發滑坡事故,對建筑工程質量、人員生命財產安全等產生威脅[1]。
1.1.2 泥石流
一般情況下泥石流多發于溝壑深切、地表相對較為松散、植被較為稀疏,存在匯水面積相對較大等區域中。尤其是在進入到雨季或是面臨強降雨天氣時,受到地表水匯集的影響,會不斷沖刷山體表面已經出現松散的巖土層,進而產生的滑坡、崩塌等現象,而隨之沖刷下來的雨水、地表水又會匯集成泥流,順著在溝谷不斷流出。泥石流的沖擊力較強,會對山坡下建筑物產生較大的影響,進而威脅到人類生命財產安全,需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引起足夠的重視。如圖1所示。

圖1 某建筑工程現場泥石流
1.1.3 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屬于對建筑工程施工質量影響較大的地質災害類型,包含地面沉降、裂縫、塌陷等,以地面出現裂縫為主要代表,隨著變形程度的不斷增加,會逐漸形成塌陷等,進而威脅到地面建筑工程。究其原因就是受到一定作用的影響后出現地面變形,使得地面出現位移等。一些建筑工程在施工階段中會產生較為嚴重的變形現象,因施工過程中會對地面受力產生影響,使得地面出現變形現象。或是因地下的地下水被過渡開采等,引發地面變形。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階段中,需要清楚認識到地面變形所產生的影響,找出問題出現根本原因,進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一般情況下地面變形問題多發于城市中,所以在建筑施工階段中需要主動運用變形防治技術,保障施工安全。
1.1.4 崩塌
在建筑工程地質災害中崩塌屬于比較常見的災害,受到地震、雨水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山體發生向下移動現象,最終出現與母體脫離等現象,同時還會在山腳出現巖土體堆積等。或是在施工階段中受到施工過度開發的影響,使得山體出現崩塌現象,降低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升,對各方需求產生了相應的刺激。隨著建筑工程規模的不斷擴大,環境資源消耗量、環境破壞程度明顯增加,環境結構失衡問題不斷顯現,進而引發了地質災害問題。如某地區供水項目中,經過前期勘查發現當地存在滑坡可能性較大現象,進而建議業主方需要開展地質災害調查。但是在實際中并未引起充足的重視,在工程施工中出現滑坡事故,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對建筑性能的要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安全性、經濟性等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然而受到資源保護重視度不高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地質保護等工作開展深度不足,最終出現地質災害頻發等。所以社會發展中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面貫徹環境保護觀念,提升工程堤基加固效果,采取有效防治與管理措施,加大對工程施工的管理效果,在保障施工質量的基礎上做好災害防治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在建筑工程中出現滑坡現象必然會對施工安全產生不利影響,甚至還會產生較大的破壞力。所以在建筑工程中需要施工人員提升對滑坡問題的關注度,在處理滑坡問題時需要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一是加大對地下水的控制力度,提升對地表水的管理效果。對于容易出現滑坡的區域,需要重點關注地表水、雨水等,采取有效的截留措施,降低地表水對山體所產生的沖擊力,提升滑坡防治效果。二是在施工現場增設排水溝,借助特定渠道完成輸送任務,降低山體滑坡問題出現幾率。三是開展地下水防治工作。在防治階段中要求工作人員需要針對現場水文條件等進行勘查,掌握地質具體情況。在必要情況下還需要針對施工范圍內的地下水進行疏排處理,提升山體穩定性,降低地下水的影響。如可以根據現場情況使用適合的方式完成排水處理,增設導水盲溝等,完成地下水輸送任務。四是提升山體斜坡強度,做好山體加固處理工作,提高穩定系數,避免出現滑坡問題。在選擇防治技術時還需要從提升技術有效性出發,加大對防治成本的分析力度,選擇最為適合的防治方法,降低滑坡地質災害對建筑工程所產生的不利影響[2]。
開展建筑工程施工時,如果出現泥石流地質災害,必然會對建筑產生較強的沖擊力,威脅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甚至還會出現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等問題。所以在建筑工程中需要及時使用泥石流防治技術,降低泥石流對建筑工程的影響。一是利用攔擋方式開展智力工作。如在泥石流高發區域設置導流溝,增設施工攔擋壩。在發生泥石流災害后,利用溝道可以展現引流作用,達到改變行進方向效果,避免對建筑物產生沖擊等。二是開展邊坡支護工作,完成山體加固,降低泥石流災害出現幾率。三是開展輸送通道清理工作,避免在發生泥石流災害時會產生通道堵塞等問題,影響到泥石流排放效果。四是在適合的區域種植樹木、草坪等,提升土體加固效果,如可以使用樹木擋住石塊等,避免出現泥石流等,提升抵御沖擊的能力,提升工程保護效果。
在工程施工階段中容易對地面產生一定的影響,引發地面變形問題,對建筑物安全產生不利影響,或是受到地面變形的影響引發其他地質災害等,威脅到工程安全施工,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采取有效的地面變形防治技術,確保施工的安全。一是正式開展建筑工程施工以前,完成地質勘查工作,掌握周邊環境情況,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區域內是否出現過地質災害等,以此來制定出有效的防治對策。二是施工人員需要根據現場情況使用專業設備,完成施工任務,嚴格按照施工規范、要求等做好施工工作,避免對地質結構產生不利影響,降低地面變形出現幾率。三是在開展建筑工程施工設計時,需要針對地質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確定土體性質情況,完成地基施工加固處理。四是了解土體實際承載能力,確保施工的安全。如果因變形引發塌陷,可以使用填堵技術開展施工工作。尤其是對于已經出現的坑洞,應當做好清理工作,清除較為松軟的土質,填入相應的石塊,提升土體承載能力。通過將石塊與黏土等混合,能夠有效提升土體加固效果,避免出現變形等問題。五是要求施工人員需要使用強夯法等完成土體夯實處理,保障土體加固效果,避免出現地面變形等[3]。
由于崩塌屬于工程施工中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所以為了保障施工安全性,需要使用崩塌防治技術,確保施工安全。一是在現場種植植物,提升土體穩定性,延伸森林覆蓋面,避免出現崩塌等地質災害問題。二是建設擋墻,發揮攔截作用,避免崩塌對建筑物產生不利影響。三是增設SNS柔性攔石網,在出現崩塌地質災害時可以攔截石塊等,避免石塊對建筑產生較大的沖擊力。一般情況下崩塌防治技術主要運用于坡度相對較大的建筑工程中,如礦山等,能夠避免崩塌對建筑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由于建筑工程中所需要面臨的地質災害類型相對較多,做好在正式開展施工以前,需要做好風險區域規避工作,達到規避部分地質災害的效果。隨著建筑用地的不斷減少,在風險區域中進行開發、建設逐漸增多,所以為了避免地質災害的影響,要求建設單位需要做好地質勘察工作,及時與相關部門合作,采取系統化的治理措施,主動與專項治理結合,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提升工程經濟與社會效益。一是要求相關部門需要主動合作,針對資質、技術設備等進行全面考量,利用招投標方案等選擇最為適合的勘察單位。同時還需要選擇專業人員參與相關工作,保障信息交流的及時性,實現數據共享目標,確保勘察工作的及時開展,完成數據分析與處理。如圖2所示:二是監理部門需要根據工程情況監理完善的監理機制,針對工作開展流程進行全面監測,采取有效的預警、管理措施,不斷完善監理機制,確定運用范圍,轉變傳統工作思路,將監理工作落實到各個環節中。如在勘察階段中建立人員需要與其他部門聯系,簽訂合同,根據合同中的要求進行分析,確定各方權益、職責等。隨后格局主要流程完成各個方面的監管,提升勘察質量。三是引入綜合勘察技術,如地震射波、探地雷達等。在勘察過程中使用先進技術不僅可以提升勘察工作的靈活性、環保性,同時也可以提高勘察的精準性。所以在建筑工程要求相關單位需要組織專業人員開展監理工作,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針對地質災害風險情況進行評估,確定構成因素,做好選擇工作,實現災害有效防范目標[4]。

圖2 某建筑工程勘查工作流程圖
相關部門需要針對初步設計、施工方案等進行研究,做好結果分析工作,制定出完善的專項治理措施,同時在文件中進行標注與說明,以此來減少設計變更等問題的出現幾率,實現對造價預算風險的有效控制,避免施工單位通過施工變更獲取暴利。一是打造良好生態環境,針對相關部門所出具的勘察報告進行研究,進入到當地行政管理數據庫中,完成數據信息收集工作,確保分析的深入性。二是調查當地政策,落實預防為主、防治強合等原則,做好技術創新工作,加大建筑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效果。如開展滑坡防治時因地下水等因素會對建筑工程結構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在勘察報告中需要出具具體要求,針對地下水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實現降低風險目標,利用掛網鋼筋施工等方式提升抵抗能力。三是做好被動防護網施工方案設計工作,做好各項要素提煉工作,提升設計質量。
在建筑工程中不僅需要開展專項治理工作,同時也要重視環境治理,從根本上防治地質災害。一是在區域內開展植物造林活動,依靠生態綠化達到固本陪源效果,最大限度降低水土流失,實現規避滑坡等地質災害目標。二是在區域內加大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宣傳力度,堅持從生命共同體宏觀目標出發,做好區域內的綜合治理工作。三是加強對水資源、土壤資源、空氣資源等的管理,采取綜合控制措施,避免出現開采過度等問題,及時修復受損生態,做好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四是開展建筑邊坡分部分項目建設中,需要做好草坡中職工作,在提升區域配套綠化的基礎上及時規避不同類型地質災害,實現自然治理災害目標。
開展建筑工程施工中為了避免地質災害對工程產生不利影響,需要落實施工避讓原則,如對于容易出現地質災害的區域,需要根據季節變化采取適合的防治措施。在雨季施工中需要關注天氣變化情況,完成現場、雨水分析,采取有效的避讓操作方法。許多地質災害出現與降雨有著密切關系,受到雨水沖刷的影響,使得地質災害出現幾率較高。所以需要掌握天氣變化情況,提升施工作業安排合理性,避免在雨天開展施工工作。另外還需要制定出安全轉移方案,在出現地質災害以前,及時進行現場人員轉移,保障施工人員安全性。通過選擇安全系數高的區域,在做好避難所建設的基礎上避免地質災害對人員產生傷害等[5]。
一是為保障建筑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效果,需要在正式開展施工工作以前進行地質勘察,掌握區域內實際情況,完成數據分析與處理,及時發現是否存在地質災害安全隱患,提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施工安全性。二是掌握施工過程中的氣候條件,滿足安全施工要求,結合設計要求完成施工任務,確保操作行為的規范性,降低對周邊環境的不利影響。三是管理人員需要掌握相關信息,做好全面規劃工作,避免對當地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做好施工人員管理工作。四是對于施工現場所產生的建筑垃圾,應當及時開展清理工作,如借助垃圾填埋等方式,避免因垃圾堆積引發地質災害出現的幾率。五是做好排水工作,不得在暴雨等天氣中施工。六是開展施工作業時,需要確定出具體的施工區域,不得在地質災害多發區域施工,如不可避免在此類區域中施工,需要組織專業人員針對現場地質災害種類等進行調查,提前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地質災害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斷提升施工人員安全意識。
綜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階段中需要提升對地質災害問題的關注度,確定區域內地質災害的具體類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大對地質災害的管理力度,使用專業技術開展防治管理工作,保障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性,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