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經濟賦能上海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創新發展研究

2024-05-21 12:42:56王冠鳳上海開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上海保險 2024年3期
關鍵詞:金融綠色經濟

王冠鳳/ 上海開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一、前言

數字經濟時代顛覆式創新日益突顯,全球經濟逐步從工業經濟時代的線性增長轉向數字經濟時代的指數增長。數字經濟不僅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領域,還是引領新興產業發展和帶動傳統產業轉型的主導力量。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和產業轉型發展的核心引擎。全球城市是全球經濟體系的中樞或組織節點,面對環境壓力,全球城市的發展模式面臨新的調整,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城市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國家間的競爭體現為由全球城市區域作為主體直接參與的全球競爭,全球城市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城市實力托起國家夢想,中國要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崛起,需要有具備強大戰略性功能的全球城市作為引領和支撐。步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已成為全球城市蛻變升級的新引擎,數字中國和數字化上海全面轉型升級的大幕已開啟。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內涵得到進一步升級,價值實現蛻變,數據要素配置成為國際經濟中心的核心能力。

經濟的“綠色化”是增長新引擎成為世界共識。數字經濟相對于工業經濟而言,具有內在的綠色屬性。數字經濟本身面臨著綠色發展。數字經濟和綠色產業融合正成為新一輪全球競爭的重要推動力。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交互疊加,創造新業態,開啟新時代。在低碳發展成為全球性趨勢的大背景下,上海作為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作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領航城市,應立足國家戰略,主動擔起國家使命,對標頂級全球城市,助力國家全方位崛起。上海應加大金融對產業低碳轉型和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聚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打造智慧城市導向的低碳模式,著力推動綜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高水平建設全球低碳城市,加快打造具有支撐強化經濟發展“話語權”的國際綠色金融樞紐。

二、文獻綜述

(一)關于數字經濟的文獻

美國經濟學家Mesenbourg(2001)認為,數字經濟的發展主要服務于現實商品的流通,局限在“互聯網+實物貿易”。Imlah(2013)在Mesenbourg 線上商品貿易的基礎上加入純數字化商品貿易的內容。Rifkin(2014)在《零邊際成本社會》一書中,將線上貿易的內容拓展到虛擬商品及服務,進一步拓展數字經濟的邊界。Frolov(2019)認為,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范式可以在經濟發展、商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等多個方面發揮積極效用。Prainsack(2020)認為,數字工具及其所帶來的數據生成、存儲、分析及應用的新能力對當前的政治、經濟產生深遠影響。Borland et al.(2022)在研究數字經濟對澳大利亞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時,將圍繞信息技術發展所掀起的創新浪潮視為對數字經濟更廣泛的定義。

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新產物與新業態是國內學者關注的重點。逄健和朱欣民(2013)通過分析不同國家的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提出應對新挑戰的針對性政策建議和具體實施方案。李忠民等(2014)針對數字貿易的特點、發展挑戰和趨勢展開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許憲春等(2019)指出,大數據技術對綠色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劉淑春(2019)在分析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短板”的基礎上,指出五個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的著力點與突破口。數字經濟具有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兩方面的內容(趙立斌等,2020)。相對于傳統社會政治范式,數字經濟更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創新社會政治方式(楊虎濤,2020)。楊青峰等(2021)將數字經濟定義為具有技術經濟范式轉換的各種經濟活動的綜合。數字經濟是在互聯網經濟持續演進下所形成的經濟形態,其必然帶有互聯網經濟的深刻烙印(韓鳳芹等,2022)。對數字經濟差異化下的相互理解與求同存異有助于數字國際合作的持續推進,不斷提升全球數字治理及創新水平(徐秀軍等,2022)。數字經濟可以推動產業結構清潔化,提高產業結構清潔化水平(張紅偉等,2023)。數字經濟與高質量發展形成“高耦合、良協調”的互動格局(王裕瑾等,2023)。

(二)關于綠色金融的文獻

綠色金融,又被稱為環境金融或可持續金融。綠色金融這一提法,在較早的國外研究文獻中并沒有被明確提及,大多數學者以“環境金融”為研究主體。自綠色金融概念提出以來,環境變化與金融的適應性變化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Eric Cowan(1998)認為,環境金融是為保護環境和環保行動倡議提供金融支持。Labatt et al.(2003)指出,綠色金融是一種分析環境風險,分散環境風險的環境友好型金融工具。Scholtens(2006)認為,通過創新金融工具能高效解決環境保護項目的融資問題。綠色金融有助于推動低碳經濟發展(Wara,2007)。Scholtens(2008)認為,綠色金融是在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劇的情況下衍生出的促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手段。金融資源投向碳收集和儲存項目以及金融機構參與生態項目成為研究熱點(Chaurey et al.,2009)。在考慮碳信用的情況下,可再生能源方面的金融投資能夠獲得較高的收益(Tang et al.,2012)。Lindenberg(2014)綜合之前學者提出的“綠色金融”的定義認為,綠色金融包括金融系統中的專項綠色投資部分、補償對環境和氣候損害項目的公共和私人綠色投資、鼓勵實施對環境友好或減少環境損害的適應性項目與倡議的公共金融政策。Yasuko Kameyama et al.(2016)指出,亞洲國家利用財政政策工具籌集的資金可以滿足氣候變化減緩活動一半以上的財政需求,但需要兼顧私營部門的經濟利益。

安偉(2008)認為,綠色金融產品是落實環保政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方灝等(2010)表示,環境金融的本質是基于環境保護目的的金融模式創新。文同愛等(2010)認為,金融業在日常營業活動中要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政策,注重綠色產業的發展。馬駿(2015)認為,必須采用財稅、金融等手段改變資源配置的激勵機制。麥均洪等(2015)認為,綠色金融的外部性促使金融市場失靈,化解該困境的關鍵是政策的有效引導。王遙等(2016)對綠色金融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貢獻及作用機制進行展望性探討。馮馨等(2017)通過總結美國、英國、韓國等發達國家的綠色金融發展經驗,對中國綠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提出相關建議。李云燕等(2018)梳理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歷程,指出政策制度不健全、環境風險評價能力不足、環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問題制約了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陳國進等(2021)構建可持續投資資產定價模型,分析綠色金融政策和企業綠色轉型的作用機理。史代敏等(2022)探究綠色金融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機理是引導綠色金融體系構建、推動經濟向更高層次高質量發展邁進的基礎。趙亞雄等(2023)檢驗了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設立的經濟效果及作用機制,為綠色轉型政策的優化提供證據。張偉(2023)系統梳理了綠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的相關研究成果,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前瞻性的建議。

(三)關于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的文獻

吳清指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是一項向著更高能級和目標不斷邁進的過程。莊芹芹(2020)認為,上海應構建優良金融生態系統,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易綱指出,上海應積極配置全球資金、信息、技術、人才、貨物等要素資源。金鵬輝(2020)從理論角度分析金融中心的源起和功能,梳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歷史脈絡、成就及短板,勾勒未來的遠景設想。白鶴祥(2021)指出,未來的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應重點打造綠色金融樞紐等五大樞紐。李靜(2022)論述了大型央企數字化金融樞紐的本質,認為發展綠色金融是打造金融樞紐的重要方向,數字化轉型是打造金融樞紐的重要手段。金鵬輝(2022)指出,上海要圍繞國家戰略定位,努力開創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新局面。李志青等(2023)通過構建綠色金融評估指標體系,對標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綠色金融發展水平,對上海提升綠色金融國際競爭力進行分析,提出積極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系列對策建議。

國內外學者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經驗借鑒,也使本研究有了較高起點。從學術回顧與梳理中不難發現,對于數字經濟與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的研究有待深入。一方面,對新興發展區域全球城市發展特性的認識有待深化。國內學界仍主要以歐美學者的衡量標準與研究范式作為標桿來設定中國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學界對于后發城市構建全球城市的發展路徑缺乏研究,將視角置于靜態的全球城市個體,缺乏對全球城市變化的動態分析。數字經濟促進綠色金融的有效供給在全球范圍內存在較大缺口,國際協調機制尚不完善,數字經濟和綠色金融的理論支持仍不到位。本文是對新興發展區域全球城市綠色金融樞紐相關研究的拓展,希望能夠豐富該領域的研究內容。

三、數字經濟賦能綠色金融創新發展的需求

(一)數字經濟賦能

數字技術有四個特點:低使用門檻、低邊際成本、非競爭性、網絡效應。數字經濟給金融帶來的影響有兩條線索,第一條是經濟需求進一步倒逼金融發生變革,第二條是新技術本身會給金融產業鏈帶來深刻影響。中國的銀行信貸高度依賴抵押品,傳統銀行更愿意為有抵押品的企業或個人提供貸款。在數字經濟時代,金融科技可以把信息和想法變成數字資產,再把數字資產變成抵押品。隨著金融科技取得顛覆性突破,金融科技將支撐社會各行業互聯互通;金融機構不斷提升客戶黏性,更精準匹配金融供需;社會生態將擴展、重構,驅動更多的創新服務。未來,金融體系應該實現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數字化,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滿足海量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金融數字化發展既是競爭加劇下的應對之舉,也是未來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數據可能會上升到和貨幣一樣的信息載體地位,我們應抓住機會,在金融科技方面推動上海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上海應聚焦數據新要素和新業態,大力鼓勵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金融科技核心技術研發,培育數字經濟特色新賽道。

(二)綠色金融發展

從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實踐看,綠色金融是指在開展金融業務時,將環境、生態指標納入金融可持續發展體系。中國“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工業生產方式帶來的資源環境生態壓力越來越大,從而使得發展進程難以持續。中國經濟必須進行綠色轉型,堅決貫徹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的轉型包括經濟結構、增長動力和增長色彩轉變。其中,增長色彩轉變是指如果過去是灰色或黑色增長,那么未來將是綠色增長,即以清潔、低碳、低耗為代表的可持續增長。這個調整和轉變的核心內容包括發展綠色產業以及改造傳統產業。金融體系自身需要尋找有別于傳統金融的綠色發展模式。相比傳統金融,綠色金融能夠有效識別和防范環境因素導致的金融風險,使金融向著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改革變得十分必要,“綠化”中國的金融體系已迫在眉睫。對于中國來說,未來幾年是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經濟和社會的綠色發展對金融的需求日益增長,綠色金融將成為金融領域未來發展的新趨勢。

自1995年中國實行綠色信貸起,綠色金融在中國發展至今已有30 年。我國對綠色金融的認識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和大政方針的地位。綠色金融發展在中國經歷了初始階段(1995 年至2007 年)、逐步成熟階段(2008 年至2015 年)和全面推進階段(2016年至今)。自2006 年起,中國就出臺各項綠色金融政策。自2008年興業銀行參與“赤道原則”以來,綠色貸款開始取得突破。全面發展則是在2010 年金融機構開始披露完整的綠色金融信息之后,2010年由此成為綠色治理機制的創新起點。2015 年,國務院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首次提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2016 年,在《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公布之后,中國綠色金融發展進入全面推進階段,尤其是綠色債券市場發展迅猛,各種綠色金融產品不斷創新,綠色信貸不斷增長,碳交易市場的統一在2017年正式啟動。近年來,在各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綠色金融取得顯著發展,利用其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是大勢所趨。

(三)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創新發展

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全國要素市場集聚的城市,體現了金融中心建設的基本條件。目前上海要素市場雖多,但缺乏高質量的數字金融和綠色金融市場,淺層次市場和單邊市場的承載力不強,各要素市場之間的聯動不夠,整體的市場資源配置效能有待提高。上海是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是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核心樞紐,應更好促進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流通。發展數字金融和綠色金融是上海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科技創新、實現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交匯融合的表現。上海已形成以中國經濟為第一服務主體、覆蓋整個亞洲、輻射全球的金融中心,并成為全球金融科技的引領者。綠色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的必然選擇,自然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必選項目之一,綠色金融則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題中應有之義。上海應依托完善的傳統金融要素體系,將自身打造成全球綠色金融的引領者。

(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歷史需求

國際金融中心往往是金融產品創新、金融交易流程創新、金融與科技結合創新的先行之地,通常擁有規模龐大的資金流、便于金融主體發揮協同作用的網絡化平臺、高度集聚的國際功能性金融機構集群、基于全球性的基礎金融制度和資產價格決定權。金融資源集聚是金融中心的本質。

17 世紀的荷蘭是最早誕生的國際金融中心,自19世紀倫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的金融中心開始,國際金融中心經歷了從聚集到分散,再趨向集中的過程。通過經濟發展的自然演進以及金融市場的國家政策支持,全球國際金融中心逐漸形成以紐約和倫敦為軸心的國際金融市場格局。擁有主要世界貨幣和進行適當的政府干預,是紐約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重要支撐條件。從倫敦金融城的發展來看,英國的工業、船運業及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得以發展,強大的工業體系和科學技術實力為發展金融業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發展載體。

上海金融業具備優越便捷的區位條件,向內輻射長三角地區,延伸至整個長江經濟帶;向外依靠港口對接國際市場。2020 年9月發布的第28 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28)顯示,上海躋身前三名,超過東京,排在紐約、倫敦之后,居全球金融中心第三位。同時,在金融科技方面,上海連續四期排名前三,意味著上海正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契機,有望實現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彎道超車。上海城市定位由以工業為核心向以服務業帶頭的方向轉變,同時上海經濟結構的調整,特別是以金融業為代表的服務業蓬勃發展,也增強了上海的國際競爭力。

(五)上海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發展現狀

2012年至2022年,上海全市生產總值從20101.33 億元增長到44652.80 億元,累計增長2.22 倍。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從2450.36億元增長到8626.31 億元,累計增長3.52倍。2022 年的金融業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19.32%,占比近五分之一。上海金融業增加值占比較高,近十年在服務業占比中始終位居前列(見圖1),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構建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一般都超過10%。2022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2932.98 萬億元,相較于2012 年的成交總額486.95 萬億元累計擴大6.02 倍。2022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有價證券成交總額達496.09萬億元,其中上海證券市場首發募資額全球第一;上海證券市場的現貨黃金交易量、原油期貨市場規模和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總市值均位居世界前三;上海持牌金融機構總數增加到1736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539 家,占比為31.05%。2022 年,上海保險市場的保費收入達2095.01 億元,是2012 年820.64億元的2.55倍,保費規模穩步增長,反映了上海保險市場強大的吸引力(見表1)。

表1 2012—2022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情況表

圖1 2013—2022年上海服務業發展情況

2023 年3 月,北京立言金融與發展研究院聯合GYbrand 全球品牌研究院發布的“國際金融中心指數排名100強”顯示,上海升至第5 位。2023 年9 月,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發布的“2023全球資產管理中心評價指數報告”顯示,紐約、巴黎、倫敦、芝加哥、新加坡作為全球資產管理中心排名前5,上海保持全球第6位(見表2)。2023年9月,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的“第3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34)”顯示,上海排名全球第7 位(見表3),其中,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排名中,上海排名全球第8(見表4)。從中國內地排名看,上海保持第1位。

表2 2023年主要全球資產管理中心綜合排名

表3 全球十大金融中心GFCI指數排名變化表

表4 全球十大金融科技中心GFCI指數排名變化表

四、發達國家綠色金融的發展經驗、特征及啟示

歐美國家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發展綠色金融業務的國家。綠色金融起源于20 世紀70 年代和80 年代的德國和美國。1974 年,聯邦德國成立世界首家政策性環保銀行。1980 年,美國國會通過超級基金法案——《綜合環境相應補償及責任法》,該法案對銀行構成強有力的約束,如果銀行的放貸項目發生了環境污染事故,銀行要承擔連帶責任,這促使銀行在貸款或投資時必須考慮企業的環境污染風險。隨后,其他發達國家開始陸續建立綠色金融制度。

在全球城市發展個體方面,低碳、環保、智能制造等新理念的應用場景呈現向全球城市集聚的新趨勢。目前,頂級的全球城市不僅具有較高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而且是生態環境建設先進城市。全球城市發展價值取向正在由高度聚焦經濟價值轉向關注綜合價值,從而創新引領城市綠色發展。綠色低碳理念成為城市發展“綱舉目張”的核心抓手,綠色低碳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新范式。對于發達國家綠色金融發展經驗的分析,能夠使我們深入理解全球城市在綠色轉型發展過程中的關注點與具體舉措,進而為思考中國全球城市的發展路徑提供借鑒。

(一)美國綠色金融發展經驗: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

美國是綠色金融制度最早興起的國家之一。1969 年,美國國會通過《國家環境政策法》,環境立法涉及各層面和各領域,綠色金融快速發展,美國在促進綠色金融發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美國綠色金融發展經驗是聯邦政府的頂層設計和州政府的基層探索、聯邦政府“自上而下”和州政府“自下而上”相互配合的發展模式。美國州政府針對綠色金融發展機制、財稅政策等進行探究,為地方綠色金融的發展創造市場需求,擴大有效供給,促進地方綠色金融健康發展。紐約的環保產業發展較為典型。紐約已發展成為“綠色2.0”企業的重要集聚區域,“綠色2.0”經濟已逐漸成為紐約競爭力和城市財富的重要特征。紐約擁有全美國最大的能源需求市場。美國首個利用碳排放交易市場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州是加利福尼亞州;康涅狄格州綠色銀行的目標地位是支持州長和立法機關的能源戰略;新澤西州能源適應力銀行的發展目標是推動清潔能源項目的發展;賓夕法尼亞州通過財政出資設立綠色投資基金,建設洪水防御設施,引導眾多私人資本參與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滿足當地水務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2020 年12月15 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同意成為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的成員,以更深入了解和評估氣候變化對金融體系的影響。聯邦政府“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州政府“自下而上”的基層探索相結合,使全國各地協調一致地推進綠色金融發展,從而不斷地完善綠色金融體制機制。

(二)英國綠色金融發展經驗:政府主導和國家銀行

英國較早意識到以“綠色”方式發展經濟對國家的重要性,也是最早提出“低碳經濟”概念的國家。與美國不同,英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受利益驅動,在綠色金融這一概念萌芽之初,英國眾多私人機構便開始參與,自發性地開始探索綠色金融在英國的發展路徑。在綠色金融業務完善到一定程度后,英國政府才參與其中。2008年英國出臺《氣候變化法案》;2012年出臺《能源法案》;2018年倫敦市長辦公室發布2050 年的《倫敦環境戰略》愿景規劃。2019年7月2日,英國政府首次發布《英國綠色金融戰略》,該戰略的三大核心要素包括金融綠色化、投資綠色化、緊握機遇,號召全社會共同努力實現一個更加可持續和綠色化的未來。英國綠色金融戰略通過政府行動調整私人部門資金流向,以實現清潔、環境可持續且有彈性的經濟增長,提高英國金融服務部門的競爭能力。2020 年11 月18日,英國提出一項綠色工業革命計劃,將動用超過120 億英鎊的政府資金,建立適應未來的綠色產業,推動英國在2050年之前消除氣候變化的因素。倫敦到2050 年將實現“零碳”的“最綠色全球城市”,成為更綠色的倫敦、更清潔的倫敦、為未來有所準備的倫敦。

全球城市發展應重視智慧城市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聯動發展。倫敦環境戰略中的數字技術應用思路,為全球城市形成智慧型綠色發展道路提供有益借鑒。倫敦環境戰略將數字技術與智慧城市發展模式作為推進環境優化的重要舉措,為城市環境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倫敦提出的“數字優先”原則,有助于實現對資源的充分利用,進而從應用層面促進解決環境發展需要的能源、資源消耗問題。在融資需求和財政緊縮的雙重壓力下,英國政府于2012 年10 月承諾注資38 億英鎊,成立全球第一個綠色投資銀行(GIB)。實現“盈利”、發揮“綠色影響力”使英國向更強大的經濟體轉變是GIB的基本任務。GIB服務于調整“市場失靈”,優先關注海上風電、非家庭用能的能效、垃圾與再循環、轉廢為能和“綠色方案”五個領域,重點投資海上風電、垃圾發電和能效三個領域。GIB的目標是成為一個能夠長久創造綠色影響力的專業機構,以積極應對日益增長的自然資源需求對人類發展提出的嚴峻挑戰。GIB是國家綠色銀行的探路者,是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直接融資機構的典范。GIB對于豐富綠色項目融資渠道、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增強經濟和社會效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值得借鑒。

(三)德國綠色金融發展經驗:政府重視和執行落實

歐洲是全球最大的兩個對沖基金管理中心之一,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龍頭,是世界環保大國。德國于1970年出臺《環保立即行動計劃》,1971 年制定《環境規劃方案》,1974年建立了世界第一家環境銀行,1996年實施的《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是世界上首部循環經濟法,2008 年發出“國家氣候倡議”,2010 年公布能源方案戰略規劃。2020年1月,歐盟委員會正式公布“歐洲綠色協議”投資計劃,并提出2050 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德國將落實“歐洲綠色協議”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任務。

德國是國際綠色信貸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已形成較為完善、成熟的綠色信貸體系。德國多家銀行機構把握先機主動參與“赤道原則”的制定,并對“赤道原則”進行推廣。“赤道原則”已經成為德國銀行業開展信貸業務時普遍遵循的準則。德國政府還通過政策性銀行——德國復興銀行,積極參與開發綠色信貸產品,為環保節能績效好的項目提供優惠信貸。德國通過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體系,由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并為投資者提供明確的綠色環保渠道,將私人資金引入電動汽車等領域,加快向綠色交通過渡,支持綠色發展,在實現低碳經濟轉型的同時拉動經濟增長。德國聯邦政府一直遵循可持續發展的指導原則,致力于使各級人員、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利益攸關方越來越遵守這一原則。德國聯邦政府的可持續發展政策是基于《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的,該議程包括17個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169個具體目標,這些目標必須在2030年前完成并且在各國實現應用。

(四)國際綠色金融發展啟示: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

1.綠色金融法律法規相對完善,綠色政策性銀行引領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發達國家從20 世紀至今不斷完善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政府主動制定各項綠色金融政策,明確金融機構所要承擔的義務,顯著刺激各類利益相關者對綠色產品和綠色金融服務的需求,綠色金融理念廣泛傳播,提升和推動“更加綠色的”消費者需求及發展。成立綠色投資銀行是英國政府完成對公眾的環保承諾,其具有完整的綠色政策體系和高效的業務經營模式,對綠色金融創新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

2.綠色金融市場應傳遞清晰明確且前后一致的信號

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解決環境信息不對稱的核心是加強對環境信息的披露,降低投資者對綠色項目的“搜索成本”。中國在綠色債券的“綠色”界定方面與國際標準存在差異。我國應界定綠色債券標準,明確監管內容,加強信息披露,讓綠色金融市場傳遞清晰明確且前后一致的信號。

3.政府為綠色金融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我國政府應積極推動國內綠色金融發展的“頂層設計”,制定并出臺系列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在完善頂層設計的同時,各地方政府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因地制宜推出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制度,確保綠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為綠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五、上海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發展的對策建議

綠色化轉型不僅是應對國際減排壓力、完成國家減排目標的需要,也是全球城市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全球城市大部分來自發達國家,因此,發展上海國際綠色金融樞紐需要借鑒發達國家既有經驗。未來全球城市功能的主副結構中,樞紐功能應居于首位,策源功能起到支撐和輔助作用。綠色宜居已經逐漸成為全球城市重要的戰略性資產,以清潔能源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綠色智慧城市,正在引領城市建設新方向。

(一)發揮跨界技術的優勢,促進數字優先和環境保護的聯動融合發展

全球城市通過融合數字技術等跨界技術,利用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技術優勢,對環境保護相關要素進行整合,發揮更大的組合效應;注重技術賦能對綠色發展的變革性意義,發揮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優勢,推進跨界技術在環境保護領域的融合應用。

上海通過尋求一種更具可持續性與包容性的經濟模式,以促進更長遠的社會發展效益。低碳循環經濟被視為新的經濟發展方向,數字技術的優勢在于能夠對數據進行更好地挖掘和使用。運用新技術提高聯通性,有助于資源的充分利用,協助解決環境挑戰;支持低碳循環經濟的發展,加大對低碳轉型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有助于城市服務更符合民眾需求,形成智慧型綠色發展道路。在全球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建設應重視智慧城市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聯動發展。在強化城市數字化應用方面,上海應通過數字化的包容性發展解決數字鴻溝問題,提前謀劃數字應用的普惠策略,以包容性數字城市建設增進全域民眾的福祉。

(二)設立綠色資產交易所,構建一體化多層次綠色金融交易服務平臺

上海應建立多元化、多層級、影響力強的綠色金融支撐服務體系,設立綠色資產交易所,提高綠色資產交易的流動性,拓寬綠色投融資渠道。綠色資產交易所提供包括開展林權、林木資產等生態類資產及環境類權益的認證、確權、評估、抵押等級等交易服務,拓寬生態林業項目和企業綠色項目的融資渠道,開展環境類大數據的交易服務,為市場提供各類綠色金融資產的備案、掛牌、發行與交易一站式服務,推動綠色金融資產流轉業務的規范化和透明化。

信息不對稱是當下影響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目前,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綠色企業之間的信息并沒有實現完全對接。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大數據技術已經成為綠色發展的有力支撐,上海應在現有信息平臺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更加專業化的覆蓋全社會的企業環保信息共享平臺,共同構建集綠色信用服務和綠色金融服務于一體的多層次綠色金融交易服務平臺,打破行業信息壁壘,深度推進產業綠色化的改革和創新。

(三)提高全球創新和服務位勢,推動資源價值躍升

在未來全球城市建設中,城市服務經濟化是共同趨勢。未來一個階段,中國全球城市將形成創新要素和經濟要素“雙重網絡疊加”的格局。上海應通過實施科技金融創新和高端服務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業分工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創新和服務網絡中的核心地位,在配置過程中全方位推動資源創新增值;大力發展支撐資源品牌增值、資源市場交易、資源配置管理等高端專業服務業,從末端推動資源價值提升和轉化,實現資源最終優化配置;發展與國際標準高度對接融合的信息、決策、咨詢、法律、會計等高端服務業,為全球資源配置提供決策管理功能;構建功能強大、充滿活力的樞紐型企業、樞紐型平臺、樞紐型組織體系,強化資源配置的市場主體能力,提升全球資源配置的主導權。

(四)培育樞紐組織與企業,發展強整合性的樞紐型平臺組織

上海應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重點推動“數字+綠色”虛實結合的樞紐型平臺,提升上海綠色產業“組織者”角色和資源配置功能,增強對綠色產業鏈、綠色價值鏈、綠色供應鏈的參與和主導能力,構建功能強大和充滿活力的綠色樞紐型骨干企業、資源要素樞紐型平臺、綠色樞紐型組織體系,提高政府購買綠色服務力度,給予綠色樞紐型組織更多參與承辦政府重大綠色經濟發展的社會活動和對外交流的機會,加速推動綠色樞紐平臺組織的成長,強化資源配置的市場主體能力。

(五)提升格局,打造高級別的數字綠色樞紐節點

在低碳潮流之下,增加低碳元素將是全球城市的必然選擇。低碳發展對于上海而言是一個新的戰略機遇:引入一個新的更為科學的標桿體系,開始一場同老牌全球城市初始差距并不那么大的新競賽。上海可以以更大格局和更寬視野,超越城市層級思維,主動融入國家和區域的高級別發展戰略,立足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樹立區域型數字中心目標,依托自身優勢產業打造區域專業化數字樞紐和高地,探索國際金融發展新趨勢,求解國內綠色金融發展新問題,支持上海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建設。

猜你喜歡
金融綠色經濟
綠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金橋(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6
君唯康的金融夢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P2P金融解讀
金融扶貧實踐與探索
經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免费看片a| 亚洲性影院|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后式a一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2022国产无码在线| 97狠狠操|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黄色片中文字幕| 91啪在线|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性视频| 国产系列在线|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视频影院|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国产青榴视频| 热99精品视频| 国产青榴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永久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中文字幕啪啪|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色婷婷丁香|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婷婷色中文| 午夜影院a级片|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欧美天堂在线|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欧美日韩综合网|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国产美女免费| 日韩麻豆小视频|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亚洲一区色| 五月婷婷综合色|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黄色网在线|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黄色在线不卡|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亚洲综合九九| 亚洲精品另类|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亚洲性一区|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不卡毛片|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av在线人妻熟妇|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一区二区午夜|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