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作為實施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兩大國家發展戰略的結合點,平臺經濟在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遵從“賦能基礎—賦能實現—賦能效果”的研究范式,構建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首先從要素投入、主體采納兩個方面明確賦能基礎,然后基于農業產業鏈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階段闡述賦能實現的內在機理,再從穩定供求關系、多元主體協同、實現價值共創等方面預測賦能效果,并進一步從要素資源投入、平臺企業發展等方面分析賦能的現實約束,最后從人才體系、科技創新、要素流通、平臺建設、發展環境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平臺經濟;農業高質量發展;賦能;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49;F323"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097(2024)05-0059-10 ]
Platform Economy Empower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DAI Chun
(Rural Revitaliz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Party School of Anhu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Anhui Academy of Governance),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 A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o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digital econom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platform economy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study analyzes foreign and domestic literature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platform economy and agriculture,and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for empower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y platform economy,following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empowering basis-empowering realization-empowering effect\". First of all,this study clarifies that data input and the adoption behavior of subjects are the basis of empowerment. Then,based on the pre-production,production,post-production stag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this study expounds the mechanism of empowerment realization. The expected empowerment effect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ble supply and demand,coordination of multiple entities,and value creation. And the constraint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elements investment and platform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At last,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personnel system,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lement circulation,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Key words: platform economy;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empowerment;rural revitalization
一、引 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1]農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要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構建綠色循環的生產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經營效益,還要提升農業創新能力、縮小城鄉差距、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因此,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應注重提高生產質量與效益、勞動者的文化素質、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綠色發展水平。
2023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印發的《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實施方案》提出,“加快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步伐”,要“深入發展‘數商興農’,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產物,數字經濟成為當前的主要經濟形態。研究表明,數字經濟顯著推動了鄉村產業的發展,已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2]。而平臺經濟作為數字經濟的一種特殊形態,是支持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進入農業的重要載體,在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與農業相關的平臺經濟涌現許多新的發展模式,改變了傳統農業服務供給形式,推動了農業數字化轉型與發展[3]。可見,平臺經濟已成為實施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兩大國家發展戰略的結合點與著力點,平臺經濟賦能有助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因此,為推動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規模與經濟效益,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研究:首先,通過梳理數字農業和平臺經濟領域相關研究文獻,構建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其次,對理論分析框架進行進一步的梳理與闡釋,分析賦能的基礎與前提,研究賦能實現的過程與機理,對賦能效果進行預測,分析潛在問題。最后,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期為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二、文獻采集與研究現狀分析
為準確掌握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動態,本文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綜述性研究。首先,采集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其中,中文文獻來自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先檢索得到主題包含“數字經濟”或“平臺經濟”,且有關“農業”的文獻1 260篇,再篩選出來源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北大核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AMI)的文獻328篇;外文文獻來自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檢索得到“標題”中包含“platform and agriculture”的文獻156篇。其次,對文獻進行導出、轉換之后,運用CiteSpace軟件(6.2.R4版本)進行分析,生成關鍵詞聚類圖譜和時間線圖等結果。最后,基于上述結果,分析相關研究熱點與演進趨勢。
(一)研究熱點分析
分析關鍵詞的出現頻次及其中心性有助于了解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在中文文獻的分析結果中,關鍵詞共現分析得到“數字經濟”“數字鄉村”“鄉村振興”“數字技術”“產業振興”“數字農業”“農業經濟”“平臺經濟”和“新農人”9個聚類結果,圖譜聚類模塊Q值為0.802,S值為0.903 8。進一步分析發現,相關研究熱點問題主要可以歸納為數字經濟與農業發展、平臺經濟與農業發展、數字鄉村與鄉村振興以及新農人與鄉村產業四個方面。
在外文文獻的分析結果中,關鍵詞共現分析得到“sustainability”“precision agriculture”“iot”“big data”“internet of things”等10個聚類結果,圖譜聚類模塊Q值為0.848 4,S值為0.915。深入研究發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受到廣泛關注,其核心議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如何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實現精細化管理;二是研究農業經營主體運用數字技術及采納平臺的行為,以及如何構建并完善主體間溝通機制。
(二)研究演進分析
中文文獻的分析結果顯示,自2005年起,國內開始有學者從縮小數字鴻溝的視角關注貧困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4]。2016年開始,數字經濟逐漸成為研究熱點,許多學者提出通過發展數字農業[5]、平臺經濟[6],促進鄉村振興[7],推動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8]。2020年之后,數字鄉村建設水平的提升為平臺經濟充分發揮賦能作用奠定了基礎[9-10],相關學者從平臺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效應[11-12]、平臺經濟賦能作用及其機制[13]、涉農平臺經濟發展路徑[14]、數智農業與平臺經濟耦合機制[15]等多個方面對平臺經濟與農業發展進行深入分析。
外文文獻的分析結果顯示,2010年起,有學者聚焦于精準農業領域,研究如何構建農業信息、服務等平臺進行農業生產管理[16]。2015年開始,關于將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研究越來越豐富,同時,學者們開始關注農業經營主體對平臺及技術的采納行為,“adoption”“cooperation”成為研究熱點[17-19]。2020年開始,發揮數字平臺作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研究越來越深入,如利用在線學習平臺普及相關技術知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方面的運用、農業生產數據的挖掘與整合,以及應對平臺帶來的沖擊與挑戰等[20-21]。
通過分析國內外相關文獻可以看出,國外相關研究較為微觀,集中在如何發揮數字平臺在農業生產管理中的作用這一領域;國內相關研究則更為宏觀,多傾向于研究平臺經濟促進農業發展的作用機理、效果評價及發展策略等方面。這些文獻為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現有研究中缺少中觀層面的分析,例如,基于平臺視角,實現平臺經濟賦能需要哪些基礎條件,在農業產業鏈的不同階段如何實現賦能等;基于主體視角,其平臺采納行為受何種因素影響,如何提升其采納行為的價值回報等。因此,本文嘗試搭建一個理論分析框架,從中觀層面重點探討平臺經濟賦能的基礎與機理,并分析其潛在價值與問題,進一步地,提出推動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三、理論分析框架
(一)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
平臺的概念源于管理學,由美國學者Wheelwright和Clark于1992年首次提出,最初運用于企業內部的產品設計研發領域,其核心理念是實現多個產品模塊間的耦合以降低成本[22]。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平臺原理逐漸被運用到企業外部,在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等領域實現范圍經濟,不斷為企業創造新的價值。基于經濟學視角,平臺被視作市場的一種特殊體現。不同主體間的交易關系只有依托平臺才能實現,這種平臺也被稱為雙邊市場或多邊市場[23]。
平臺經濟是數字經濟的一種特殊形態。1996年,美國學者Don Tapscott在其所著的《數字經濟:網絡智能時代的前景與風險》一書中正式提出“數字經濟”的概念。自此,數字經濟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形成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當前,社會各界對“平臺經濟”的理解也逐漸形成共識:平臺經濟是一種基于數字技術,由數據驅動、平臺支撐、網絡協同的經濟活動單元所構成的新經濟系統[24]。
國內外大部分學者認為,數字平臺對經濟運行規律所產生的影響可以用“三升三降”概括,即在規模、效率、客戶體驗三個方面的提升,在成本、風險、接觸三個方面的下降[25]。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相關行業所產生的替代效應、滲透效應與空間溢出效應在微觀層面影響了企業的行為方式,促進了經濟高質量發展[26-27]。但也有學者認為,我國ICT資源僅被運用于金融、信息技術等少數幾個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點尚未形成面上的優勢[28]。但總體而言,平臺經濟對促進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作用這一觀點獲得了廣泛認可。
平臺經濟促進了農業發展質量的提升。在消費端,平臺有助于供求雙方信息的匹配,降低交易成本,打造競爭優勢,實現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延伸[29];在流通端,平臺促進了流通技術、組織、渠道、業態的創新,提升了流通效率[30];在生產端,平臺推動了產品標準化、農業數智化轉型以及技術創新等[31]。同時,依托數字技術構建農業平臺生態系統,有利于多元主體、多種生產要素融入鄉村產業發展,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32],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化特征,實現城鄉融合發展[33]。
(二)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
本文根據上述理論,遵從“賦能基礎—賦能實現—賦能效果”的研究范式,著眼農業產業鏈,系統分析平臺經濟賦能農業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環節的機理、過程、結果,厘清其中的重點與難點,構建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首先,明確平臺經濟賦能的基礎,主要包括數據生產要素投入和農業經營主體平臺采納行為兩個方面。其次,基于農業產業鏈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階段,梳理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過程及其內在機理。最后,預測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效果,分析影響賦能效果的現實約束,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其中,賦能基礎主要回答的是“以何賦能”的問題,既要明確數據要素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機制,又要明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賦能實現主要回答的是“如何賦能”的問題,以農業產業鏈中各環節為關鍵節點,明確研發平臺、服務平臺、交易平臺在產前的科技創新、產中的生產管理、產后的價值實現中的賦能實現方式,刻畫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及其內在機理。賦能效果主要是基于對賦能過程的觀測而得出的預期結果,判斷是否符合賦能機理的理論推測,明確賦能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與障礙。
1. 賦能基礎
在數字化時代,平臺自帶多邊市場屬性,跨越組織邊界,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將數據這種新型生產要素引入農業產業鏈,將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科研機構、各類服務主體等市場參與者高效整合起來,挖掘并滿足顧客需求,提高競爭與協作能力,創造新的價值獲取方式。可以看出,實現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將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投入農業產業發展;二是各類參與主體,尤其是農業經營主體對涉農平臺的采納。賦能實現的基礎條件框架如圖2所示。
(1)數據生產要素是賦能實現的價值源泉。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將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寫入文件,強調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從屬性上看,數據具有技術和資本的雙重特征。基于資本特征視角,數據在企業決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因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市場價值;基于技術特征視角,數據既能夠直接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也能夠提升包括資本和勞動在內的傳統要素的配置效率,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有助于形成技術知識沉淀,推動企業提升創新水平[34]。
平臺經濟將數據作為其重要構成要素,通過數據、信息的集聚、共享與傳播帶來更多的創新與變革,在宏觀層面催生新的經濟模式,在微觀層面推動企業建立新的平臺化組織方式[35]。例如,在農產品銷售領域,數字信息更易被傳播,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分析工具降低了交易雙方的搜尋成本。同時,交易主體的經濟社會活動留下的數字足跡為信用評估奠定了基礎,降低了主體的信用驗證成本,使交易更易達成。在物流運輸環節,ICT的運用極大地降低了產品收儲、交通運輸等,物流成本,提升了效率。再如,在農業生產領域,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利用傳感器、無線射頻識別設備、視頻監控系統、定位系統,廣泛采集種植、養殖、物流等方面的農業生產環境、農作物生命體征與農產品質量追溯等一系列數據,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進行信息的傳輸、交換、處理,為農業科研工作者提供農作物的育種與栽培、糧食產量預測等信息,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產品質量追溯、生產經營決策、物流追溯等服務,進而實現農業生產集約、高產、高效、生態和安全的目標[36]。
(2)主體平臺采納是賦能實現的基本保證。參與主體,尤其是農業經營主體的平臺采納行為決定了能否實現平臺經濟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賦能。Klonglan和Coward(1970)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證明創新和采納是先接受理念,再到意識上采納,繼而產生實質性行為的過程[37]。這給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即從主體視角分析其平臺采納行為的動機與影響因素。
從農戶的視角看,受復雜的社會環境因素影響,在不確定的條件下,農戶對平臺的主觀偏好形成個性化預期,影響其平臺采納行為。基于技術—組織—環境模型(TOE)和技術接受模型(TAM)研究發現,網絡外部性、感知風險、感知有用性、電子商務投資,以及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年齡、職業經歷、經營規模與方式等因素都顯著影響農戶的平臺采納決策[38-39]。同時,電商平臺的操作流程、網絡與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知名度等因素也影響農戶對電商平臺效用的感知[40]。從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平臺采納行為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首先,是否存在主體接觸和了解相關平臺的渠道。其次,技術運用的難易程度、生產經營現狀、已積累的知識經驗等因素影響著主體對平臺價值的判斷。最后,綜合考慮扶持政策、預期收益、投入成本等方面的因素之后,主體才會作出平臺采納的行為決策。
2. 賦能實現
在社會分工不斷深化、數字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平臺經濟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路徑、新思路。因此,本文基于農業產業鏈產前、產中、產后三個不同階段,研究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過程及其內在機理。
(1)產前階段:賦能農業科技創新。平臺之所以最早被運用于產品研發領域,是因為平臺思維類似于一種組織原則,能夠積極利用外部資源,包容更多的主體、資源、機制,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集聚與整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以育種為例,很多育種單位規模小、投入少,缺乏高品質品種的研發與創新,品種多、雜、亂,自主研發的品種難以推廣,只能被“鎖在實驗室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協同創新,凸顯其公共性、開放性與動態性,需要系統內外多個主體、多個部門面向農業產業鏈發展的實際需求,突破機制體制限制,推動創新成果外溢及其產業化,實現跨部門、跨領域、跨學科的協作發展。
因此,在農業生產的產前階段,平臺賦能的重點在于建立包括農業科技創新研發主體、推廣主體、需求主體在內的產學研合作研發平臺,加快構建并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如圖3所示。
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首先,通過集成、共享農業科技創新要素資源,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農業企業等研發主體形成更多滿足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其次,通過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科技服務中介機構、農業行業協會等推廣主體的集成示范,在初步實現產業化應用之后,向各經營主體進行推廣,及時反饋問題與成效,進一步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更新與改進;最后,通過產學研合作研發平臺,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生物育種、植保、農業生產、農機研發等領域,開發新技術、新科技產品以探索新的應用場景,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2)產中階段:賦能生產方式升級。近年來,我國農業逐漸走上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道路,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多元。基礎設施方面,建設農業生產的傳感節點、物聯網系統,搭建農情咨詢、技術培訓、供銷信息等在內的信息服務網絡,對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為農業生產、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條件;數據資源方面,采集農業生產經營中傳統要素的數據信息,如生產環境、動植物種養技術、農產品與農資價格等,進一步優化配置,提升要素價值;技術終端方面,無人機等精密設備與終端可以高效開展田間地頭的智能監測,實現精準管理,提升農業產出效率。
因此,在農業生產的產中階段,應積極構建農業生產服務平臺,政府、農業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農業科研機構、農業經營主體等多元主體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相互協同,賦能農業生產方式升級,如圖4所示。
其中,政府主要通過制定各項產業扶持政策與產業發展規劃,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整合資源,發展涉農平臺經濟;農業信息技術服務企業作為信息服務系統的研發與推廣主體,主要負責開發相關的技術設備,搭建農業大數據服務平臺,與網絡運營商一起共同提供農業生產數字化服務,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農業科研機構熟悉并掌握農業科技研發應用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能夠成為政府、農業經營主體、農業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溝通的橋梁,在政策制定與執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產品生產標準制定、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打造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農業經營主體作為農業生產服務平臺的主要使用者,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和使用相應的信息技術服務,投入農產品生產活動中,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以及農業科研機構、農業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的培訓與指導。
依托產中階段的服務平臺,政府、農業科研機構、農業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和農業經營主體逐漸形成多元主體間的合作關系。以農業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為主體開發的服務平臺,通過搜尋來自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科研機構等多方主體的信息,了解各方掌握的較為分散的資源、知識與技能,再利用平臺進行集聚與分解,通過數據、信息的傳輸與共享,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據此,農業經營主體增強生產技能、提高農業生產率,農業科研機構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提升科研水平,農業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擴大服務范圍、提升經營效益。
(3)產后階段:賦能產品價值實現。數字技術正在轉變行業、企業的運行規律,無論是新型數字化企業還是傳統企業都在積極進行商業模式的數字化探索與創新。當前,消費者行為已經出現高度數字化傾向,企業的營銷渠道也已呈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以農產品銷售為主的電子商務平臺,是當前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領域。
在農業生產的產后階段,交易平臺的構建與完善是農產品價值實現的關鍵。如圖5所示,農產品交易平臺將農業經營主體、市場銷售主體、消費者、平臺企業等多元主體聯結在一起,提高農產品銷售效率。其中,農業經營主體不僅是農產品的生產者與供應者,還是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購買者與消費者;市場銷售(主體包括批發商、零售商、代理商、物流企業等)主要負責收購農產品并使其進入市場流通;物流企業主要負責農產品的冷藏、儲存、運輸,利用物流節點的合理布局與信息的即時處理,提高農產品的物流效率;消費者是農產品的購買者和使用者,是市場需求的主要提出者,也是交易平臺中其他主體的最終服務對象;平臺企業是面向消費者的專業網絡購物平臺的主要建設者,通過緩解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減少產品流通的中間環節、拓寬銷售渠道、健全農產品市場機制等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通過農產品交易平臺,農業經營主體強化市場需求導向思維,注重對傳感器、物聯網等方面技術的應用與投入,增強農業生產運營管理能力,同時,提升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模化水平,提高協作能力;市場銷售主體主動利用信息技術收集消費者需求信息,接受農業信息技術服務平臺的各種技術指導或相關信息,進行農產品售后信息的收集與處理,不斷提高產品美譽度和消費者滿意度;消費者降低信息搜尋交易成本,需求得到滿足;平臺企業通過搭建農產品信息共享平臺,推動流程再造與標準升級,構建價值協調均衡機制,實現各方參與主體的價值創造與合作共贏。
3. 賦能效果
(1)預期效果分析。平臺經濟的興起與發展是對產業鏈、價值鏈的縱向深耕與挖掘,在降低交易雙方的搜尋成本、傳播信息的復制成本、萬物互聯的運輸成本、交易風險的追蹤成本、信用檢驗的驗證成本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促進了優勢資源的集聚,有利于實現異質性組織的跨界協作[34]。因此,預測賦能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促進農產品供求關系轉變。從農產品產銷對接的視角來看,平臺經濟能夠促進供求關系的轉變,按照“產品導向—服務導向—需求導向”的演進過程,實現從單次交易行為到長期穩定客戶關系的轉變。具體來說,農產品電商平臺的存在能夠實現供求雙方的匹配,從而完成一次交易行為,其前提是供給方已經具有一定的產品供應能力,而客戶需求也是既定的,因而,此次交易行為仍然是產品導向;在單次交易行為的基礎上,供給方利用交易評價與追溯等方式,逐步建立起需求反饋機制,將客戶需求及時反饋到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冷鏈運輸等環節,短期內調整農產品供應方式,主動適應客戶需求,由此,產品導向可逐漸轉變為服務導向;通過產學研合作研發平臺、農業生產服務平臺能夠不斷調整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產量,強化農業經營主體的供應能力,使客戶關系更加密切,服務導向進一步轉變為需求導向。
其次,實現跨組織的多元主體協同。從參與主體協同的視角來看,在傳統的農產品生產、交易、服務過程中,多元主體的邏輯與行為方式仍然呈現較為明顯的線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業的經營風險。在涉農平臺的參與下,農業科研機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服務主體、消費者等多元主體能夠利用數字技術、數字平臺實現數據、信息等的流通與共享。例如,利用平臺共享農產品研發的設備、知識,提高優質資源的配置效率,通過平臺進行農產品加工、銷售、設備開發等方面的任務分解,降低經營成本,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由此,線性的農產品供應鏈結構才能逐漸演變為網狀結構,再進一步構建以技術平臺、服務平臺、信息平臺為基礎的平臺生態系統。
最后,提升主體的價值創造能力。從價值創造的視角來看,平臺經濟能夠從管理效率、跨組織協同、知識沉淀、價值共創等多方面提升主體的價值創造能力,通過優化研發、生產、加工等供銷環節,改變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與供應方式,提升農業生產管理效率,從而能夠在農產品生產加工等環節釋放出更大的利潤空間。農業經營主體能夠借助平臺優勢突破“數字鴻溝”,通過不斷積累的各種數據要素資源,不僅直接提高生產效率,還有助于形成技術和知識沉淀,從而提升創新能力與水平。平臺經濟不但能夠轉變客戶獲取農產品的方式與途徑,而且因其與生俱來的雙邊市場特征,能夠使農業經營主體主動適應客戶需求,轉變農產品供給方式,不斷提升顧客價值,從而充分體現平臺經濟價值共創的優勢。
(2)現實約束分析。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但問題同樣突出。農業經營主體前期準備不充分、對涉農平臺的扶持監管不足或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都將導致農業經營主體的數字化投入或平臺采納不但無法獲得相應價值回報,而且會增加其運營管理成本。為此,有必要從要素資源投入、平臺企業發展等方面分析影響賦能效果的現實約束。
首先,要素資源投入仍有不足。在基礎設施方面,實現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但是,數字基礎設施的相關設備造價成本高,遠遠超出許多鄉村地區的承受范圍。這也造成不同組織與部門之間難以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容易形成“數據孤島”。供給端數據供給不足、需求端無法準確識別需求等問題都阻礙了我國農業數字化水平的提升。
在人才保障方面,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以及數字技術專業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平臺經濟賦能。我國農業農村數字人才仍然存在結構性短缺問題,農業產業的發展仍然缺乏具備數字技能、經營管理能力的專業人才。數字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對數字人才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與此同時,農村居民獲得培訓的機會有限,相關知識與技能不足,無法及時把握平臺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41]。根據伍曉鷹、余昌華的研究成果,基于數字經濟視角觀察中國經濟名義產出結構變化,發現與ICT生產行業、ICT集約使用制造業、ICT集約使用服務業等相關的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上升,成為過去20年間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自2001至2018年,其增加值占名義GDP的比重從40.8%增至46.3%。然而,與之相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卻從14.3%降至7.5%[25]。可見,基礎設施、人才儲備等因素的集聚將會進一步加大平臺經濟在城鄉之間發展的差距,進而影響經濟利益在城鄉之間的分配。
其次,平臺企業發展存在制約。一方面,涉農平臺企業的技術水平不高、資金實力有限,農業數字化發展的相關項目投資大、回報期長,無法滿足其發展的目標要求,平臺企業缺乏推進農業數字化發展的動力與能力。同時,如何適應平臺經濟給農業發展方式帶來的變化,包括業務流程重組、組織架構重塑等問題,已經超出許多涉農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承受能力。因此,政府及有關部門有必要加大對平臺企業的扶持力度。
另一方面,在我國發展數智農業與涉農平臺經濟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先行企業,推動了商業模式的創新,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其中的頭部平臺企業在國內市場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對許多中小平臺企業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同時,這些平臺企業與小農戶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對鄉村地區小農戶的輻射帶動力不強[42]。因此,政府及有關部門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平臺治理體系,實現對平臺企業的常態化監管,為平臺經濟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四、政策啟示
(一)加強農業農村數字人才體系建設
一是注重培育一批鄉村本土人才。如前所述,參與主體的平臺采納行為和對平臺的“吸收”程度都受到個人的知識、技能背景等因素的直接影響。因此,相較于技術、數據,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是賦能基礎中最關鍵的要素[43]。政府、企業、農業行業協會等主體應積極圍繞當地農業產業發展所需,著力解決本土人才學歷不高、能力不足等問題。一方面,利用多種方式加強技能培訓,開展數字技術、種養技術、農產品營銷、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培訓活動;另一方面,拓寬、暢通本土人才學歷提升通道,培養更多的鄉村能人,幫助本土人才實現由生產者向經營者的轉變。
二是完善相關配套扶持政策,吸引各類人才返鄉、下鄉。結合本地農業發展的具體情況,明確政策扶持的重點對象,包括外出務工人員、高校畢業生、城市人才等各類人才,在此基礎上,考慮不同類型人才的現實需求,進行分類施策、精準施策,為其返鄉、下鄉創造有利條件。同時,通過數字化方式,創新各類人才投身農業產業發展的路徑與渠道,吸引更多人才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線上“顧問”。積極推動相關政策落地與完善,讓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素質與經營管理能力的農業從業人員成為推動涉農平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與水平
一是建立以政府為主導,財政資金、企業資金與社會資本共同投入的農業科技創新保障機制。加大農業信息化投入,提升物聯網規模化應用水平,實現農業產業信息化與數字化運營,完善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的基礎條件。
二是以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目標,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推廣機構、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經營主體等共同參與的農業技術研發平臺,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雙向整合與協同發展。科研主攻方向應以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為指引,力爭生物育種、農業5G應用、動物疫苗等領域的農業科技整體實力居世界領先水平。
三是充分發揮政策引領作用,靈活運用各項獎補政策措施,提高農業經營主體應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積極性。同時,鼓勵地方農業部門與服務主體著重推廣見效快、成本低的技術設備,加強農業科技、數字技術等創新成果在農產品種植、養殖、加工、流通等方面的推廣與應用。
(三)構建農業數據要素流通市場
一是提高農業數據供給能力。一方面,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數字化水平是構建農業數據要素市場的前提條件,應以服務鄉村特色產業為方向,補齊數字基礎設施短板,強化數據“提煉”能力;另一方面,突破隱私保護以及數據安全方面的技術瓶頸,積極做好農業數據采集、流通、使用的標準制定、資質認證等方面的工作,堅持以分類分級的原則整理農業數據,使之為更多主體提供服務。
二是有效對接農業數據需求。農業數據對制定經營決策至關重要,但許多農業經營主體并不能準確識別其數據需求,這與主體對數字信息技術的作用效果不了解、對數據安全以及隱私保護不信任等因素有關。因此,可整合協調來自政府相關部門、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主體的農業數據資源,完善數據流通交易追責容錯等制度設計,強化農業數據交易安全保障,促進農業數據在不同主體間的流通與共享,積極開發農業農村數據交易平臺,形成有規可循、安全可控的農業數據流通交易機制。同時,加強法制約束,合法合規地使用數據,幫助農業經營主體對數據獲取成本形成穩定的預期。
(四)支持涉農平臺的建設與發展
一是明確涉農平臺的“身份”。涉農平臺的“身份”是制定實施相關扶持政策的基礎,應將涉農平臺作為農業新型服務主體,在政府購買、財政支持、政策補貼等方面使其享受與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主體同等的優待政策,支持涉農平臺的發展。
二是明確主要扶持對象。一方面,鼓勵傳統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主體依托雙邊市場的發展優勢實現平臺化轉型。既可以通過以獎代補、政策擔保等方式,鼓勵農業企業運用自身的資源集聚與整合能力自建平臺,也可以通過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引薦,選擇與信用好的其他農業企業、平臺企業共同打造涉農平臺。另一方面,選擇發展實力較強的市場主體進行扶持。涉農平臺的建設、運營與維護不僅需要大量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投入,還要求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資源整合能力與平臺運營基礎。可見,涉農平臺的建設“門檻”對市場主體的發展實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著重考慮具備相應能力的市場主體創建涉農平臺,帶動上下游的各類主體,尤其是中小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涉農平臺。
(五)營造涉農平臺健康發展生態環境
一是完善涉農平臺的標準體系。政府相關部門,尤其是農業主管部門應聯合農業企業、行業協會等組織,加快制定涉農平臺的技術服務、農產品質量等一系列標準,打破部門條框與區域限制,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信用評價、交易支付等保障體系及相關制度,既能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組織化水平,充分發揮平臺的賦能作用,又能保障平臺多方參與主體的利益,確保涉農平臺的順利運行。
二是完善涉農平臺的監管體制。加強涉農平臺監管方面的理論研究,為政策制定與體制完善奠定基礎。在制定監管政策時,一方面,應著眼于涉農平臺能否發揮其區域整合、示范帶動、組織協同等方面的作用,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監管與調控。另一方面,涉農平臺具有跨界經營的特征,涉及多個組織、多項產業,因此,應協調好發展與規范之間的關系,厘清各個監管部門的職責權限,制定合理有效的監管政策,避免出現監管空白與監管過度同時存在的情況,全面評估涉農平臺企業行為及其效果,從而引導涉農平臺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求是,2023(6):4-17.
[2]謝雨欣.數字經濟影響我國鄉村產業興旺的作用機制分析[J].蘭州財經大學學報,2023,39(4):70-83.
[3]蘆千文.涉農平臺經濟:典型案例、作用機理與發展策略[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5):63-71.
[4]孫德林,王曉玲,蔡曉陽,等.貧困地區發展數字經濟與縮小數字鴻溝的戰略探討[J].價格月刊,2005(4):9-10.
[5]劉海啟.以精準農業驅動農業現代化加速現代農業數字化轉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1-6,73.
[6]蘆千文,張益.涉農平臺經濟:新興模式、存在問題與發展對策[J].中國科技論壇,2018(9):128-133.
[7]肖若晨.大數據助推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實踐策略[J].中州學刊,2019(12):48-53.
[8]王小兵,康春鵬,董春巖.對“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再認識[J].農業經濟問題,2018(10):33-37.
[9]陳潭,王鵬.信息鴻溝與數字鄉村建設的實踐癥候[J].電子政務,2020(12):2-12.
[10]王勝,余娜,付銳.數字鄉村建設:作用機理、現實挑戰與實施策略[J].改革,2021(4):45-59.
[11]王瑞峰.涉農電商平臺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評估——以農村淘寶為例[J].中國流通經濟,2020,34(11):68-77.
[12]薛楠,韓天明,朱傳言.數字經濟賦能鄉村農業振興:農業平臺生態系統的架構和實現機制[J].西南金融,2022(3):58-67.
[13]孫紹勇,周偉.平臺經濟促進鄉村經濟振興的邏輯、困境與策略[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3(5):162-173.
[14]黃立赫.分享理念下平臺農業模式、發展障礙及創新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21(3):105-111.
[15]孫曉,夏杰長.產業鏈協同視角下數智農業與平臺經濟的耦合機制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22(9):92-100.
[16]KAI C Y,PERUMAL N. Workshop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C]. Netherlands:IOS Press,2010:141-147.
[17]AKINWALE J A,WOLE-ALO F I,OLUWOLE B O.Digital Platforms for Linking Agriculture Investors with Smallholder Farmers in Nigeria[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2023,27(2):65-72.
[18]BROWN P R,ANWA R M,HOSSAIN M S,et al.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 Platforms to Catalyse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Practices in South A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2021,20(4):497-520.
[19]JIMENEZ I A C,GARCIA L C C,MARCOLIN F,et al. Validation of a TAM Extension in Agriculture:Explo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Acceptance of an e-Learning Platform[J].Applied Sciences-Basel,2021,11(10):4672.
[20]BALAN T,DUMITRU C,DUDNIK G,et al. Smart Multi-Sensor Platform for Analytics and Social Decision Support in Agriculture[J]. Sensors,2020,20(15):4127.
[21]CHKARAT H,ABID T,SAUVEE L. Conditions for a Convergence Between Digital Platforms and Sustainability in Agriculture[J]. Sustainability,2023,15(19):14195.
[22]WHEELWRIGHT S C,CLARK K B. Creating Project Plans to Focus Product Developmen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70(2):70-82.
[23]史丹,李少林.雙邊市場視域下的平臺經濟:運行機制與治理邏輯[J].東南學術,2023(1):170-181.
[24]趙昌文.高度重視平臺經濟健康發展[N].學習時報,2019-08-14(1).
[25]北京大學平臺經濟創新與治理課題組.平臺經濟:創新、治理與繁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
[26]蔡躍洲,張鈞南.信息通信技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替代效應與滲透效應[J].經濟研究,2015,50(12):100-114.
[27]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28]王亞菲,王春云.中國行業層面信息與通信技術資本服務核算[J].統計研究,2017,34(12):24-36.
[29]王彩娟,司宇.涉農平臺經濟的作用機理與發展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20(5):127-130.
[30]劉根榮.以平臺經濟建設推動農產品流通業高質量發展[J].經濟研究參考,2019(10):71-77.
[31]王娜,馬尹嵐.平臺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理論探源與路徑重構[J].學習與探索,2023(1):153-158.
[32]殷浩棟,霍鵬,汪三貴.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現實表征、影響機理與推進策略[J].改革,2020(12):48-56.
[33]高帆.數字經濟如何影響了城鄉結構轉化?[J].天津社會科學,2021(5):131-140.
[34]北京大學平臺經濟創新與治理課題組.平臺經濟通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3.
[35]李子珅.“互聯網+”背景下的生產組織平臺化[J].互聯網經濟,2016(6):42-45.
[36]韓旭東,劉闖,劉合光.農業全鏈條數字化助推鄉村產業轉型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改革,2023(3):121-132.
[37]KLONGLAN G E,COWARD E W. Concept of Symbolic Adoption: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J]. Rural Sociology,1970(1):77-83.
[38]周勛章,路劍.資源稟賦、電商認知與家庭農場主電子商務采納行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4):111-120.
[39]閆貝貝,劉天軍.信息素養、電子商務采納與農民增收關系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22,38(11):70-73.
[40]余康寧.TAM模型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電商采納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價值工程,2022,41(12):43-48.
[41]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農業和農村地區的數字技術現狀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
[42]姜長云.發展數字經濟引領帶動農業轉型和農村產業融合[J].經濟縱橫,2022(8):41-49.
[43]鄭堅銘,張麗娜.數字經濟、技術進步與農業農村現代化[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3(7):23-26.
[責任編輯:洪二麗]
收稿日期:2024-01-3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創業賦能貧困地區鄉村振興的內在機制與政策研究”(21BGL072);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資源流動推進我省綠色食品產業鏈全鏈條優化的機制研究”(AHSKY2022D084)
作者簡介:戴 春(1983—),女,安徽霍邱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