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金順
我的老家淮安平橋鎮王溝村,位于大運河東岸九華里的二支河南側。二支河,西起大運河東堤平橋洞,東至淮安施河鎮境內橫河邊,為平橋全鎮及施河鎮橫河以西、岔溪河以南的主要灌溉河道。1958 年冬至1959年春大搞河網化時開挖,可使平橋、施河兩鎮6 萬畝農田受益,全長13.6公里。
父輩們回憶,老家那一片土地,在二支河開挖前,由于引排水不暢,自然生態環境極差,常有旱災和水災。大旱時,小麥、水稻等作物由于沒有水的滋潤,干枯在田間,產量大減,甚至顆粒無收。水災時,遇到連續大雨天氣,到處是濁浪排空,看不到盡頭,禾苗被渾濁的泥水淹沒,成熟的莊稼在雨水中霉變發芽。長年的雨水沖刷,還引起土壤板結,雜草叢生。當年眼巴巴地看著這一切發生,父輩們痛心疾首而又無可奈何。
惡劣的生態條件給農作物的生長帶來嚴重影響。為改變這一不利環境,政府有關部門定下決策,準備開挖一條源自大運河的人工河。根據水道格局分布,將之取名為二支河。
那時開河沒有機械,主要依靠人工鍬挖、車推、肩挑。當年,二支河沿線的兩側農戶,家家都住滿了各地聚集過來的開河民工,我家住的是五星大隊的民工。有些民工是我姑姑家附近的,好多民工都與我家人認識。我大哥常常在民工睡覺的地鋪上玩耍。
工地上,民工們以高漲的熱情和干勁,斗嚴寒、戰暴雨,夜以繼日地除積雪、破凍土、排積水。工地上到處是人山人海,紅旗招展,熱火朝天。廣播里的歌聲與民工的號子聲融匯到一起,譜寫出一曲振奮人心的交響樂。
我父親當時也參加了開挖二支河的工程,他傾力以赴,腳掌裂開了口子,流出了血,走路疼痛難忍,還要堅持挑100 多斤的擔子。疼得實在沒辦法時,父親便請人把裂開的口子縫起來,然后繼續和大家一起干。
經過沿線地區干群克服了千難萬險的共同努力,二支河終于開挖成功了!她像一條美麗的玉帶橫貫在家鄉的土地上。
平橋洞開閘放水后,奔騰的運河水猶如瀑布一樣向河床灌注,齊刷刷地向東流去。微風拍打下,湍急的河水,時而撞上河邊,濺起浪花;時而相互碰擊,形成一圈圈水波,在水面上發出輕柔的蕩漾。
二支河貫通后,政府部門配套進行了支流河道的建設,極大改善了農業生產的生態條件。涓涓細流滋潤了兩岸沿線大面積的農田,給人們送來了豐收的快樂。
近年來,為保護河床,充分發揮二支河的功能,淮安區政府將該河道列入農村區鄉河道的治理規劃。2017年3 月至2019 年6 月,對該河道上段平橋鎮境內10.7公里河道進行疏浚。為改善灌溉條件,通過渠南灌區十一期至十三期改造工程對該渠道進行全線護砌,渠道的護坡與護堤采用生態磚與砼預制塊相結合的方式,打造生態渠道,實現了人水和諧。二支河的整治工程上了一個新臺階。
如今的二支河,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我不止一次站在二支河堤畔舉目遠望,目光透過林蔭,看到一幢幢農舍、一棟棟建筑鱗次櫛比地掩映在萬綠叢中,一塊塊方格水田明鏡似的鋪向天邊。二支河邊,蘭花飄香,修竹玉立;河面上波光粼粼,晶瑩剔透。近觀河水,清澈見底,魚兒輕盈翩躚,不時泛起層層漣漪。岸邊的淺水區,蝌蚪成群,小魚小蝦閑游,時而上浮,時而潛底。若你泛舟河上,觀賞美景,定會讓你流連忘返,樂不思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曾經的貧窮和落后,磨練了二支河兩岸人的堅韌和頑強,培養了他們的勤勞和善良,這里民風純正樸實,村民熱情好客。從這里走出去的村民,他們傳承先輩的聰明才智,更懷有大運河水一樣博大的胸襟……他們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