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財會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構建協同高效的財會監督機制,必須堅持系統性思維,使各監督主體、各類監督優勢互補、監督資源統籌集約利用,提高財會監督效能。 如何達到這一要求? 要尊重公共治理分工協作規律,克服邊界不清、職責交叉和浪費監督資源、協調成本高、重復監督檢查等問題,積極探索高效的跨部門協同、集約化財會監督之路。
一是跨部門協同目標導向要明確。 財政部門與其他財會監督主體、其他類型監督主體聯動協同、良性互動,激發內外部監控能量,有效防止權力監督真空和監督盲點,實現共享數據信息和監督資源的最優配置,有效減少監督成本,節約社會資源,促進黨和國家治理能力提高、財政經濟高質量發展,達到增進公共利益的最終目標。
二是跨部門協同要增強監督的權威性。 財政部門要與相關部門建立健全聯合辦案和責任移送制度,特別是要與紀檢監察、司法部門和有處罰權的行政部門加強問責工作上的配合,堅持嚴格執法,加大對違法違紀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處罰力度,真正觸及其切身利益,要把處理事與處理人、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內部處理與公開曝光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做到查罰并重。
三是跨部門協同要以各部門保持必要的獨立性、主動盡責為基礎。 獨立性是保障監督公正性的關鍵,各監督主體都不能失去行使監督權的獨立性。 要強化各監督主體特別是公共權力部門內的監督主體的內部治理和控制,扎牢自己的籬笆,不容失職瀆職。 各主體都能擔當自身的主體責任,就是最根本、最基礎的“協同”。 各主體職責范圍內該發現的問題能及時發現,該移交的案件和線索及時移交,該公開的信息不藏不掖。 總之,各主體能積極作為,就能極大地降低協調成本及重復工作量。
四是跨部門協同要有可操作能落實的制度保障。 “協同”“貫通協調”不能停留在口號上,不能停留于原則性的規定,不能模糊化。 各部門相互支持和配合的責任要有可操作、有約束力的制度保障,要有相互制衡機制。
五是跨部門協同要產生集成、集約效果。 財會監督集約化必須分工明確、職能設置合理、責任有剛性約束,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監督資源要整合集成,監督成本要節約,注重激發活力、挖掘潛力,防止亂鋪攤子的“粗放式”監督。 如果將財會監督主體分為公共權力部門、自治性行業協會等準公共部門、接受委托的中介機構等市場力量、社會公眾,財會監督集約化的實現則要充分利用專業性和獨立性兼備的自治力量和市場力量,要勇于利用低成本的社會公眾監督。 自治力量、市場力量、社會公眾對公共權力屬性的監督主體的配合和支持,是推動財會監督出實效的動力,也是促使公共權力部門內部財會監督盡責的壓力。
六是跨部門協同要有高效的指揮協調機構。 要實現財會監督集約化,必須把各監督主體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能督促分工協作機制的落實,能在組織財會監督聯動中過濾掉形式主體的假監督、爭權式的重復監督,能在財會監督點多面廣的工作中綜合分流和配置資源,能把握財會監督重點,能主導各監督主體監督信息互聯互通,有效破解高耗低效、監督過多過頻、過度自由裁量等難題,推動財會監督走上集約化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