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吉勝 寇賀英
[摘要] 共建“一帶一路”走過十多年歷程,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繼往開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要傳承和弘揚絲路精神,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堅持開放、綠色、廉潔,堅持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要加強安全保障、合作平臺、涉外法律服務體系等方面的機制化建設,推動務實合作。通過建設更為暢通高效的互聯互通網絡、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提升共建國人民獲得感幸福感等方式,以新成效彰顯共建“一帶一路”的影響力和塑造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 共建“一帶一路”;? 高質量;? 原則;? 機制化;? 成效
[中圖分類號] D610.4; D820?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4)04-0004-04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多年來,中國與各國共商共建共享,將共建“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使其成為中國推進國際合作、與各國共謀發展共同邁向現代化的新平臺。面向未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要堅持共建“一帶一路”的總體構想,以機制化建設推動務實合作,以合作新成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未來十年共建“一帶一路”的原則理念
共建“一帶一路”要進一步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傳承和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共商共建共享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合作原則和價值導向,也是中國倡導的新全球治理觀。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中國尊重每個國家的國情、道路選擇和發展能動性。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要繼續將普遍性目標與不同國別區域的地方性目標有機結合,堅持各國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在自愿參與和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靈活開展政策對接和項目合作,責任共擔、成果共享,各施所長、各盡所能,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通過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使各共建國家真正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
堅持開放、綠色、廉潔。開放、綠色、廉潔是共建“一帶一路”結出碩果的成功密碼,是共建“一帶一路”保持生命力與吸引力的重要前提,更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將繼續把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不搞意識形態對立,不搞地緣政治博弈和集團政治對抗;不斷構建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這既符合中國自身發展要求,也為世界提供了更大發展機遇。共建“一帶一路”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還是能源和交通等方面合作,都將堅持綠色底色。中國也將圍繞綠色發展搭建各類平臺,如繼續支持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舉辦綠色創新大會,建設光伏產業對話交流機制和綠色低碳專家網絡等。同時,在基建、能源、交通、投資、科技等領域創新發展,不斷深化綠色合作,打造綠色發展伙伴關系,更好地建設綠色絲綢之路,攜手各國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多、項目多、資金多,廉潔問題是重中之重。只有將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建設成廉潔工程,才能確保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質量和合作的可持續性。
堅持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是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共建“一帶一路”繼續蓬勃發展的推動力。中國將積極對接、采用具有普遍共識的國際規則與標準,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等權威性國際標準組織的戰略對接合作;聯合其他國際標準組織成員,推動國際標準制定,確保共建“一帶一路”高標準推進。共建“一帶一路”聚焦民生工程和民生項目,在衛生健康、綠色生態、農牧業等多個民生領域,以接地氣、聚人心、低成本、可持續為導向,打造具有示范效應的代表性項目和品牌,把各國人民對共同發展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繼續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對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平衡和綜合的方式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環境多個領域和部門,建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生機制,實現貿易、投資、消費、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稅收、國民收入、人才培養等環節之間的良性循環,為共建國家發展事業注入強大動能,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
以機制化建設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務實新合作
機制化建設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要通過安全保障、合作平臺、服務體系等各方面的機制化建設,推動務實合作邁上新臺階。
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安全保障機制化建設。共建“一帶一路”涉及多個國家,各個國家內部、外部環境各不相同,在建設過程中面臨諸多安全風險,必須統籌發展與安全。為充分保障共建“一帶一路”順利推進,需加強安全保障機制建設,不斷建立、發展和完善安全保障體系。要在現有基礎上,與共建國家構建互通的安全觀念,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踐行全球安全倡議,共建全球安全共同體。要維護聯合國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加強安全領域多雙邊合作,積極深化執法、聯演聯訓聯巡等合作,幫助相關國家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構建長期和平穩定的安全環境。要與共建國家、有關企業一起扎牢風險防控網,建立安全風險監測和安全保障合作,在安全風險評估、管控、處置多個環節進行溝通和協調,保障共建“一帶一路”項目和人員安全。
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平臺機制化建設。十多年來,中國與共建國家在能源、稅收、金融、綠色發展、防災減災、反腐敗、智庫、媒體、文化等專業領域搭建起20多個多邊合作平臺,1有效對接共建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宣布成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秘書處。在支持現有多邊合作機制的基礎上,中國將同共建國家一道,加強各專業領域的多邊合作平臺建設,舉辦部長級會議或其他形式國際會議,為多雙邊務實合作提供支撐。同時,依托多邊平臺推行國際規則標準,提高國際規則制定能力,積極參與和引領國際多邊機制建設及改革,為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具體合作提供制度化保障。中國將繼續推動與各共建國家形成具有廣泛共識基礎的治理框架和標準規范。此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要以綠色、數字、科技創新、健康等新領域作為發展方向,進一步發展完善國際通行的法律、規則、規范和標準。中國將推動國家層面合作機制化建設,建立長效溝通合作機制,積極展開雙邊合作規劃下的各領域合作。尤其是選擇合作基礎較好的國家,深化合作對話、項目對接、政策溝通,夯實雙邊互聯互通制度和政策基礎。
加強共建“一帶一路”涉外法律服務體系機制化建設。法律服務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2018 年6月,中國發布了《關于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的意見》。2019年12月,“一帶一路”律師聯盟成立。隨著合作的增多和深化,爭端解決機制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要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尊重普遍適用的商業規則和慣例。中國積極參與相關國際規則制定,完善相應的法律機制。此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要加強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建設,實現訴訟與調解、仲裁有機銜接,形成一站式糾紛解決機制,積極穩妥推進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打造國際一流仲裁機構,確保共建“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因此,要加強國際法、國別法研究運用,培養政治立場堅定、專業素質過硬、通曉國際規則、精通涉外法律實務的涉外法治人才,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法治化發展,實現國內法治與國際法治良性互動。深化國際法律交流合作,提供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贏的法律依據,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撐。
以新成效彰顯共建“一帶一路”的國際影響力和塑造力
面向未來,中國將與各方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提升共建國家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務實深化各領域合作,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夯實社會民意基礎,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科學性,以新成效彰顯共建“一帶一路”的影響力和塑造力。
建設更為暢通高效的互聯互通網絡。設施聯通要充分尊重和考量相關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在深化溝通協商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現有空間架構的系統性、立體性。中國首先要持續拓展國際多式聯運大通道,加快推進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辦好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加快建設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中國將會同各方搭建以鐵路、公路直達運輸為支撐的亞歐大陸物流新通道。積極推進“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加快陸海新通道、空中絲綢之路建設,形成海陸空貫通的貿易、物流、人員往來大動脈。
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共建“一帶一路”要“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齊頭并進,破除各種壁壘,暢通內外循環,實現共贏發展。為此,要順應世界經濟、技術、社會等方面發展趨勢開展合作,尤其要在綠色、數字、創新、健康等新領域取得合作新突破。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加快培育數字領域合作新業態新模式,打造“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新高地,積極深化衛生健康領域國際合作。統籌打造一批標志性工程,形成務實合作成果。積極拓寬多樣化融資渠道,以市場化、商業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帶一路”項目發展,進一步夯實共建“一帶一路”務實合作根基。
共同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國將與共建國家協力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商定簽署更多自由貿易協定、投資保護協定,加快自貿區建設,支持國際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制度型開放是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重要舉措。中國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與共建“一帶一路”參與方在知識產權、環境保護、勞工權益等方面加強合作。繼續推進跨境服務貿易和投資高水平開放,擴大數字產品等市場準入,深化國有企業、數字經濟、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等領域改革。中國還將不斷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引導各地區加快融入區域開放大格局,使不同地理板塊、不同產業形態協同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并按照國際高標準經貿、投資規則深化國內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提升共建國家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共建國家民生福祉密切關聯。面向未來,一方面要擴大和豐富人文交流的內容和形式,提升人文交流機制化建設水平。在科技、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搭建好合作平臺,細化交流事項。例如,中國成立絲綢之路旅游城市聯盟,繼續實施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促進共建“一帶一路”民心民意基礎持續鞏固。另一方面,將“小而美”的民生項目作為優先合作事項,不斷擦亮“小而美”項目“金字招牌”。共建“一帶一路”要聚焦投資小、見效快、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好的項目,圍繞就業、醫療、教育、科技等方面開展項目合作,讓建設成果更好惠及共建國家人民,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中國要切實推動民心相通,進一步深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為各國高質量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夯實社會民意基礎。
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科學性。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攜手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不同問題領域、不同區域和不同國家同時展開,對推進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深化國際互利共贏合作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義深遠。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要繼續發揮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引領作用,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共同構建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深走實。
(本文是2022—2023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重大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理論創新與國際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3ZDA12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簡介:孫吉勝,外交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基地首席專家;寇賀英,外交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 高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