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巧茹
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工花旦、武旦、青衣,師承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張光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7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國家“萬人計劃”文化藝術領軍人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工作者,四川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代表劇目有《四川好人》《白蛇傳》《欲海狂潮》《卓文君》《貴妃醉酒》等。曾先后榮獲第九屆、二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第十二屆、十四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第六屆、十一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第十四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第四屆全國戲曲電視劇“優秀演員獎”等。
《現代藝術》(簡稱:M):陳老師好!如果要追溯您與藝術的緣分,應該從何講起?
陳巧茹(簡稱:C):我出生在梨園之家,父母都是敘永縣川劇團的演員,家就住在劇場舞臺的后場。從出生開始,生活、玩耍、學習,都是在劇院里、舞臺邊。我是在川劇的鑼鼓聲中泡大的,到五六歲的時候,早上六點鐘就起床跟著父母長輩們練功,練完功吃點東西,到八點了再去上學。所以應該說我是從娘胎里就跟戲曲結緣了。
M:在川劇藝術的道路上,您有過瓶頸期嗎?
C:1992年拿到中國戲劇梅花獎以后,我覺得以后應該會更好,應該做更美好的展望。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傳統文化的境遇變得艱難。與此同時,出國演出的《白蛇傳》《目連之母》《四川好人》等劇目卻受到重視和歡迎。這讓我有了一種“墻內開花墻外香”的感覺,因此有了落差。
M:那是什么讓您堅持川劇藝術創作至今?
C:唯有熱愛可抵萬難。我對川劇的熱愛讓我一直堅守在這方舞臺上。
M:從事川劇數十載,您是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
C:傳統文化川劇藝術創作一定要守正創新。守住川劇藝術的根,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還要結合當下的時代需求、觀眾的審美需求,在劇目選擇以及演出時長、舞美造型等方面進行優化,一定要帶給觀眾一種美的呈現,從而宣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從自己豐富的國內外演出經驗中得到的切身體會。
M:對川劇創作,您認為什么最重要?
C:戲曲創作一定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豐富的舞臺演出經驗以及傳統戲演出的積累,才能在創作中靈活地運用戲曲的各種技法。
M:那您認為什么樣的藝術作品是好作品?
C:我認為好的藝術作品一定要引人入勝、動人心弦、發人深思。
M:您覺得“有趣”在藝術創作中重要嗎?
C:戲劇藝術是綜合藝術,因此包含了很多有趣的技藝。川劇藝術又具有“接地氣”的藝術特征,因而在演出中可以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幽默、有趣的氛圍。
M:您的創作是需要尋找靈感還是由內而外的自發表達?
C:戲曲創作必然需要守正創新,戲曲程式化的身段也必然需要遵循,在此基礎上可以有演員的自我內心感悟和由內而外的表達。將“技”與“藝”結合,才能讓戲曲作品又驚人又動人。
M:創作中讓您感到享受和痛苦的部分是什么?
C:一部作品的呈現,需要很多環節的相互配合,在這個過程中,創作必須要認真嚴謹,劇本的選擇,唱腔音樂、舞美服裝、燈光道具的設計等方面均需要參與。過程必然是艱辛的,但當作品呈現在舞臺上時,當演出與臺下觀眾產生共鳴時,一切都是值得的。
M:您認為川劇給您帶來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C:演繹了多位女性角色,體驗了不同的“人生”,使人生經歷豐富、內心精神世界豐盈。
M:那您的性格對藝術創作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C:我的性格比較感性,這讓我能在不同劇本、不同劇目里更好地感悟角色的心路歷程,從而更好地詮釋一位立體化的角色。
M:您有過年齡、容貌方面的焦慮嗎?
C:人生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感受當下就好。重要的是每個階段做好每個階段該做的事情,使精神世界豐富起來,年齡、容貌的焦慮就不是什么大問題了。
M:平時,您是怎么打發閑暇時光的?
C:不斷充電學習,信息化時代要博采眾長多個藝術門類。目前生活節奏比較充實,講座、演出、教學、排戲等都在做,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M:未來您最想經歷的事情是什么?
C:努力培養學生、培養觀眾,開展一些研學活動,宣傳和推廣川劇。
M:最后,給過去的自己留一句話吧。
C:感謝過去的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做著應該做的事,沒有虛度時光,且始終走在川劇藝術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