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遲阿娟
資深媒體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女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作品被國家檔案館收藏且在世博會以及國內外展覽中展出,《印度印象》獲得國際金獎并在國內各大媒體開設專欄發表大量攝影專題報道,在重慶大學、四川大學等十幾所大學開展攝影講座,與美國、加拿大、法國、荷蘭、以色列、新加坡、泰國、瑞士、韓國等開展文化交流和互訪。發行郵票:《大熊貓》《太陽神鳥》,個展:《心鏡》《遇見》《抽離》《走心》。
女人像酒,越品越發覺得有味,舉杯時不僅能讓你忘情,更使你難以割舍。遲阿娟就是這樣的人,一見面就能感受到她身上那股淡然而沉穩的氣質,會讓人不自覺感慨,時間不是魅力的摧毀者,而是魅力的催化者。如同她的名字般“娟”然如拭。
定格時間的煙火
20世紀90年代中期,遲阿娟趕上紙媒的黃金時代,成為了一名報社攝影記者。因而,從人類第一次在太空行走的俄羅斯宇航員列昂諾夫,到金庸、余光中這樣的文學巨匠,再到成都的何多苓、阿來、馬識途等藝術家和作家,各大文藝門類的名人都曾被她用鏡頭捕獲。遲阿娟還記錄了成都許多的“第一次”:第一家肯德基開業、第一次報道李伯清、成都金沙遺址首次挖掘現場、國際熊貓節、超女選拔賽、張國榮來成都、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這些都在她的鏡頭里定格成永恒。
1995年到2005年,世紀交替,社會飛速發展。這1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場景和有故事的人像空中的煙火煙花一樣,在時間的長河中瞬間迸發,還沒來得及正視,突然間就淡出了我們的視線……那些還帶著昨日余溫的瞬間悄然成為了歷史。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遲阿娟以一個媒體人的身份,親歷、見證、感知并記錄這座城市。她將300多張影像整理成集《時間的煙火:1995—2005成都城市影像記憶》,2023年10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共分為六個欄目,從城市變遷、日常生活、新聞事件、文化、藝術等多方面展現了一個城市的時光。該書被成都市地方志辦納入首批“成都歷史文化精品叢書”。書中的每張圖片都是一個故事。
這是像煙火般絢爛卻又轉瞬即逝的時刻,是須得經人提起才會恍然浮現的記憶,也是無法回去的老成都。
還原照片本色
“我尊重每一位拍攝對象,既不仰視,也不俯視。”遲阿娟認為不管是位高權重的大人物,還是人微言輕的小人物都有獨一無二的故事,所以她會以平視的角度去表現每個人的特點。布列松認為:“攝影作品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每個攝影師都應深具尊嚴感,都應意識到:無論一幅攝影作品畫面多么輝煌、技術多么到位,如果它遠離了愛,遠離了對人類的理解,遠離了對人類命運的認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尊重每一位拍攝對象、尊重真實,這樣拍出來的作品才能表達出最真實的東西。因此,遲阿娟總是盡量避免攝影本身干擾到主題的“原生態”呈現。
對于她來說,通過鏡頭看到和框取的就是她希望表現和講述的,這既是她對于攝影這個光影藝術的瞬間把握,也是個人經歷和世界觀的瞬間定格。
用鏡頭記錄世界
遲阿娟拍攝的發行郵票的大熊貓作品曾走進奧地利商務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市政廳、以色列外交部、印尼巴厘島烏布王宮,也作為成都禮物贈送給法國尼斯市副市長。她的足跡在天涯,她的心在遠方,不停留在一地,始終保持觀察者的態度。她融入威尼斯的狂歡節、記錄印度人的友善、穿越阿拉伯沙漠、回望古埃及曾經的文明、深入敘利亞難民中轉站、穿行在圣城耶路撒冷、在肯尼亞體驗過動物大遷徙的震撼……游歷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遲阿娟的細膩、敏銳,還有獨特情懷,使她抓拍到的瞬間,已染上了藝術家內心情感與心靈律動,傳導出來的不只是畫面感,而是一種視覺沖擊力,一種始于美、終于美的精神力量,一種客觀化的強大感染力。最簡單的色彩,最簡單的構圖,她的作品具有了巖畫的簡樸、自然、純凈,也帶有巖畫的神秘與久遠的時空回響,具有日常價值、認識價值、文化交流價值,更有超越時空的藝術價值,體現了美與精神的境界,展現了人類共同的生活之美與人性之光,是與這個世界的對話。
遲阿娟就是這樣,她常用不斷行走的方式,體會旅程、積累影像。“其實,影像是另外一種語言表達,對它感興趣非常重要,正因為感興趣,你才會去堅持。”世界是遼闊的、包容的,是遲阿娟隱藏在心底的智慧。她的每一張照片就像一份歷史資料,由創作者親身體驗后“編著”而成,而這樣的遲阿娟既是時代的記錄者,亦是時代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