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義芬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巴中市作家協會會員,巴中市詩歌學會理事,巴中市巴州區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作品曾入展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六屆婦女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等;榮獲歷代名人詠成都·全國書法大展優秀獎,首屆“大巴山文藝推優工程”優秀文藝作品,全國第三屆冊頁書法展提名獎等。
在我小時候,過年時年味很濃,因家在鎮上,住的基本都是平房。春節將至,家家戶戶的門柱都會貼上手寫的春聯,看著大人寫春聯,我也吵著要毛筆學書法,這也是我最初的夢想吧。后來讀師范時,學校開有書法課,就和老師系統地學習了毛筆字。很巧的是遇到我家先生,他也是書法愛好者,所以閑暇之余一起探討學習。有了共同的愛好,兩個人互相督促,也就更容易堅持下來。我平時工作比較忙,只要有空,更多的時候還是提筆練字。現在的生活節奏比較快,越來越發達的交通網絡,讓人們生活更加便利,但是人們反而變得更加忙碌了。所以,能在書法世界里揮毫舞墨,在這喧囂的塵世中感受那一絲絲恬靜,也是極好的。
書法是漢字為載體的藝術形式,書法的核心就是漢字。漢字是由表形文字發展而來的表意文字,與自然、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孔子廟堂碑》是初唐時期虞世南撰文并書寫的碑文,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此碑初刻于貞觀四年前后,立于長安孔廟中,不久因孔廟失火而碑毀。至武則天長安三年,命當時的相王李旦重刻。《孔子廟堂碑》現存刻石有兩塊。一塊在西安碑林博物館,世稱“陜本”,又稱《西廟堂碑》;另一塊在山東成武,世稱“成武本”,又稱《東廟堂碑》。我時常臨寫時,選擇的是《西廟堂碑》。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筆勢舒展,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
初看《孔子廟堂碑》似乎沒有什么“技法含量”,露鋒起筆,回鋒收筆。仔細觀察其線條像天生的美人不事雕飾,卻精神內斂、端莊典雅。尤其是一些主筆畫,如長撇、長捺,清爽而勁健;橫折處用轉筆法,線條厚實、遒勁,是對“外柔內剛”的最好詮釋。與虞世南同時代并稱“初唐四大家”的另外三家,不是以“曲”求新,就是以“險峻”取勝,極盡欹側之能事,虞書則橫平豎直,初看沒有特點,細看則沖淡平和,筋骨內斂。字內筆畫之間搭接少、留白多,顯得空靈、通氣,通過伸縮筆畫、筆畫變形、調整筆畫的疏密造成對比,造成空白。結實潤澤的線條,與“留白”產生了一種對比關系,整體感覺空靈、瀟灑。清劉熙載《書概》說:“永興書出于智永,故不耀鋒芒而內含筋骨。”《孔子廟堂碑》靜穆淡雅,表現出一種幽靜嫻雅溫潤的風度。
學習此碑,須用彈性較強的毛筆,運筆要從容舒緩,不能急速狠重,筆畫要寫得遒勁而秀麗,結體追求端莊而閑雅的勢態。要避免瘦而無肉、刻板拘謹的毛病。也許有人會覺得《孔子廟堂碑》缺少個性,有點保守,而我覺得只有守正才能創新,只有先感受優秀傳統文化中古樸中正深入骨髓的美,才能結合現代實際,不落俗套,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來。
全國臨帖展我的入展作品,選擇的是沈曾植的海日樓題跋中關于《樂毅論》的內容。此作采用中堂形式,界格3厘米左右,運用了《孔子廟堂碑》的筆法、結體風格來創作,同時參以王獻之小楷《玉板十三行》的線質,力爭把《孔子廟堂碑》靜穆沖和、疏朗從容、一派文人高士謙和風度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