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年伊始,落下帷幕的第二屆“四川省十大歌曲”評選活動,為進一步發現更多的優秀原創音樂人才,為四川省音樂藝術的長遠發展,進一步儲備和培養更多的生力軍,還在征集的270余部作品中,評選出了十首入圍作品。
創評
由阿蘇·阿敏尤布詞曲并演唱的通俗歌曲《跳焰》,是一首曲風輕快活潑、充滿節奏律動的作品。這首歌的音樂情緒熱情奔放,載歌載舞的歡樂氛圍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對聽眾熱情的帶動感。作品開始的男聲前奏用虛詞演唱,音調同作品第一樂段有聯系,但節奏寬廣、旋律進行相對平穩,與歡快跳躍的歌曲主題對比鮮明,讓主歌的進入出其不意、清新脫俗。作品的主題旋律,喜用短促多動的節奏,伴以連續反向大跳的旋律進行,帶有鮮明的彝族音樂曲調形態。作品中,對于各個段落的節奏處理,以及各段落節奏與歌詞的詞位處理,整體富有特色,且相互之間多變化、多對比。從作品的前奏至主歌的三個樂段,每個樂段都有其骨干的節奏性貫穿其中,歌詞與曲調的結合,則隨著音樂的展開,呈由疏到緊、由緊到密的特點,由此,音樂的速度雖沒有變化,但隨著節奏與詞位密度的層層遞增,音樂愈發歡快熱烈的情緒躍然于歌中。
民族混聲小合唱《背篼老師》,由劉曉昱作詞,劉戈作曲,眉山市仁壽縣金石合唱團演唱。這是一首謳歌不畏辛苦、不計付出的鄉村教師,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學,以背簍為學校、以天地為教室,走遍山村農舍,無私奉獻的故事。作品贊頌了人民教師的高尚品德,且在創作思路上,角度巧還構思妙,突破了以往此類題材,喜用贊歌、多重情感抒發的頌歌化模式創作。這首作品的藝術表達,兼具敘述性與抒情性,歌詞的內容含量豐富且角色多樣,由于其音樂整體發展中,表現出的情節性、戲劇性,也使這首大型歌曲,同時具有一種濃縮后的小型音樂情景劇的創作特征。除去引子、間奏、補充等多個附屬結構部分,該作品的主要音樂段落多達11個,但曲作者善于謀篇布局,他將這些段落安置于“起、承、轉、合”的四個大場景當中。其中,各大場景之間,既有情感的遞進,還有畫面的對比;而各場景的內部,更有多樣的角色,和豐富的情感類型及對比。
男聲通俗歌曲《畫中緣》,由熊正中作詞,潘世科作曲并演唱。這首歌曲以散點透視的細節——“都江堰的水”“錦江兩側的景”“寬窄巷子里的門”“琴臺故里中的琴”等,抒發著作品對四川山山水水的深深眷戀;用感人至深的情懷,表達著對四川這份熱土由衷的摯愛。作品的音樂風格質樸,以訴說性的音調導出敘述性歌詞,旋律舒緩入心,娓娓道來,款款而訴。從音樂創作的整體結構布局來看,該曲的兩個音樂段落結構平衡,前段較后段在結構上更具方整性,且以相鄰兩樂句為單位,形成呼應關系。第二個樂段中,樂句長度較前段略短,音樂情緒更加抒情、揮灑,其最后一個樂句,兼有全曲收束句的作用。
《借我一匹馬》由羅木果作詞,曾誠作曲,拉丹珠演唱。這是一首曲風甜美、愉悅的愛情歌曲,全曲散發著的灑脫之氣,充滿著對愛情自由追逐的感染力。構成作品的兩個主要樂段,雖在結構布局上,采用了創作歌曲常用的二部曲式,但各樂段在初次陳述后的變化反復,其對旋律的處理,既有靈動的局部加花延展,更有洋溢著青春氣息的躍進改動,這樣便讓樂思的重復,始終保持著那心潮暖暖般的涌動。這首作品對音樂材料的使用,相當的凝練和貫穿,其前兩小節的音調與節奏,是全曲音樂發展的最核心材料,它們以小節為單位,一呼一應、一上一下,不斷滾滾向前,構成了此后對樂句、樂段,乃至全曲的慣性力。與此同時,看似方整的樂句之下,此核心材料,則以婉轉多變的拖腔、自由伸縮的節奏、不拘一格的起拍等處理,不斷從細節出新、從而推動著樂思進行細膩的變化,并層層遞進,情感升華。歌詞的結尾,多譜以悠長的甩腔,不僅將歌詞拉長,而且通過其節奏動靜相宜的對比,更為作品灑脫、無拘無束的氣質再添亮色。
主旋律歌曲《夢的守望》由劉恩汛作詞,張驍作曲,馬薇、李科演唱。這首作品飽含深情,音樂外柔內剛,愛黨敬業的天府兒女群像展現于歌中,作品中既有他們對巴蜀大地的由衷熱愛,也有對“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的莊嚴承諾,更唱出了“奮斗是新時代最美的底色”。整部作品在情感和聽覺感受上,能給予聽者一種既款款深情,又兼具雄渾厚重的藝術審美體驗。作品的旋律優美,音樂發展自然流暢,情感的推動恰到好處。歌曲在演唱形式上,還采用了男女共唱與合唱相結合的方式,不僅使男女聲的演唱盡情發揮,還為作品帶來了對唱、獨唱與群聲的多種音色對比與變化,使音樂的綜合表現力更加豐富。
《樂在四川》由羅茂晟、劉修月詞,劉修月曲,林霞演唱。這是一首借藝術化的詩性語言和舒緩入心的優美旋律,伴以輕柔的女聲娓娓道來、款款而訴的通俗歌曲。作品的曲風婉轉抒情,具有典雅的古風歌曲氣質。融合使用中國傳統絲竹管弦樂器與電聲樂隊的配器,使作品賦有色彩對比的同時,又兼具通俗與時尚的藝術表達特色。這首作品的歌詞,以回環的描寫手法,筆觸先從靈秀奇美的樂山地區寫起,將該區域那些聞名遐邇的——“三江”“大佛”“峨眉”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風光,意象化、詩意化地展現于作品之中;之后,歌詞逐漸將四川最具代表性的山水與景物也納入其中,由此呼喚出歌者心中那“樂山樂水、百樂四川”的滿腔情懷。這首歌的歌詞用意妙趣,從標題主旨到起筆,再到主歌與副歌,關鍵詞眼“樂”“山”“水”“川”,常相互巧妙編織,讓“樂”意的表達,由點及面、由景至情,更將四川多山多水,歌者樂山樂水的意趣,美妙呈現于歌中。
女聲通俗歌曲《芙蓉錦》,由方瀟梅作詞,扎西澤仁作曲,方瀟梅演唱。該作品是以錦城成都為題材,全曲的旋律婉轉流暢、音調柔美平和,具有地方民歌小調的曲風。作品的調式以五聲性音階為主,旋律的進行,強調局部級進構成的波浪型發展,樂句之間呈現方整、呼應的特點。作品由兩個樂段構成,都采用復樂段結構,且兩個段落結構平衡對稱。樂段的樂意表達,前段側重借景,后段注重抒情,相互之間通過旋律音調的出新、節奏加緊、大跳音程的增加,以及音區、音域不斷提升等多方面的對比手法,渲染深愛成都的一腔深情和歌者心中那份由衷的贊頌。這首作品的行腔,在詞曲結合上,多采用一字多音的字位處理,句中的短行腔,句尾的長行腔及甩腔的運用,不僅圓潤了旋律的音調,而且為作品突顯的柔美特質增色不少。
由熊正中作詞,潘世科作曲并演唱的男聲通俗歌曲《成都姑娘》,也是一首以成都為題材的作品。與本次評比中,同為“入圍作品”的同題材作品《芙蓉錦》相比,此作品的音樂與演唱風格帶有濃郁的戲歌特色,電聲樂隊富有動感的伴奏與配器,也讓此作品兼具時尚、現代的曲風特征。作品采用了主歌加副歌的結構形式,前段長后段短,前段是四個樂句的復樂段,后段則由兩個樂句構成。在旋律的發展上,前段注重將作品開始兩小節核心音調與節奏,在段內做貫穿化發展;后段則通過大跳音程的增加、節奏的更加舒展,以及樂段內音高音區的層層遞進,與前段形成音樂情緒、演唱音色的多重對比。整體而言,這首作品將戲曲風格與歌曲本身融合得很自然,“以歌為主、歌中有戲”是其創作的主要亮點,對于戲味的強調,除了演唱方式本身以外,注重對旋律音調及其重要的發展節點做戲曲化的行腔或細節裝飾,以及將后段的旋律風格,整體處理得更富戲曲高腔特色,從多重角度增加了歌曲的戲曲韻味。
《萬里長江萬里情》由汪慶作詞,王強作曲,江堂波演唱。這是一首頌歌體的男聲獨唱歌曲。作品通過物象與心靈的相融相連,描繪出拳拳赤子之心,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與真情贊美。作品對長江充滿深情厚愛,以舒展寬廣的旋律、以樸實無華的歌詞,揮灑著對長江最深沉、最真摯的情懷,更以歌者的直抒胸臆,表達著祖國兒女們,要繼續砥礪前行的堅定決心。作品的整體結構布局,為再現單二部曲式,前后兩個樂段結構規模平衡、均等。樂句之間注重以每兩個樂句為單位,在全曲構成“起、承、轉、合”的整體發展邏輯。在音樂情緒上,前段音樂性格平穩,后段則激情舒展,段落間呈先抑后揚情感層次。作品的配器風格輝煌,以弦樂音色、混聲合唱音色為主色調,輔以堅定的鼓點,將作品整體呈現的頌歌體曲風,輝映得相得益彰。
由遠泰作詞,顧磊作曲,代濤演唱的《黃河流過家門前》是一首剛柔并濟、情見乎辭的男聲獨唱歌曲。作品的主體結構,由三個音樂段落構成,前兩個樂段,旋律風格深情、真摯。最后的樂段中,昂揚的旋律音調,使作品的曲風更加氣勢磅礴。作品的歌詞中,對“來”“流”“彎”“鋪”等動詞的鋪陳,用得不僅準確,且安排得巧妙,它們既魚貫鑲嵌于各句當中,且栩栩如生地勾勒出黃河千姿百態的意象,令作品藝術的表現空間充滿遐想。歌曲的首段,旋律節奏注重變化,豐富的節奏型讓其發展靈動自如,中段則以相對統一的節奏與首段形成對比。在后兩段的尾部,均有通過加緊句尾節奏,來推動音樂進一步發展的處理,使音樂的情緒層次遞進得自然,且更加燦爛輝煌。作品的伴奏與編曲,對獨唱及作品的整體風格,形成有力的烘托與支持,尤其作品最后一次進入高潮時,合唱與獨唱形成的卡農、銅管樂器奏出的號角式音型,以及作品愈發濃密的音響,更將作品要表達的揚帆起航之境,呈現得更加聯覺、更加自信堅定。
小結
“四川省十大歌曲”評選活動,從2021年首次舉辦,至今已歷經兩屆。無論從這項活動開展的主旨,還是從活動本身所帶來的豐富內涵與成果,無疑對更好地促進四川省的本土音樂創作、活躍和繁榮當地音樂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積極廣泛的社會效益和示范效應。從評選活動中脫穎而出的一批批代表作品,響應著時代的號召,熱情地謳歌著偉大的新時代,用文藝作品展現出不負時代的責任擔當。這些作品以歌聲為紐帶和載體,唱出了奔涌時代的潮音,盡展新時代文化的別樣風采,并綻放出作品各具特色的藝術魅力!
基金項目:2022年度四川音樂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四川本土合唱創作思維的多元拓展與創新》(項目編號:CYXS202208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