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表)今天是1997年4月12日,在云南省華坪縣中心學校通往人民醫院的路上,過來一位瘦骨嶙峋戴副眼鏡的中年婦女,只見她三步一歇,兩步一停,步履艱難。她就是被貧困山區學生稱為“張媽媽”的張桂梅,張老師。她是一個關心別人比關心自己更多的人,她為了學生廢寢忘食,長年累月積勞成疾。平時肚子痛,靠吃止痛片硬挺挺過去,今天她痛得實在熬不住了,到醫院里來看病。
醫 (表)主治醫生看了她的X光片,急得額頭上的冷汗都出來了。
張 (表)張桂梅覺得奇怪,四月里的天氣山區地上還有霜凍,你怎么在出汗?
張 (白)醫生。
醫 (白)張老師。
張 (白)你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怎么在出汗?
醫 (表)這個話是我要問你的,這個汗是被你的毛病嚇出來的。
醫 (白)張老師。
張 (白)哎。
醫 (白)你需要馬上手術。
張 (白)手術?
醫 (白)對。
張 (白)開刀?
醫 (白)是啊。
張 (白)為什么?
醫 (白)因為你腹部有個肌瘤長得很快,而且還有別的毛病。
張 (白)醫生能不能不做手術?
醫 (白)不行。
張 (白)為啥?
醫 (白)如果不馬上切除,有可能要危及你的生命。
張 (白)啊?
張 (唱)聞言語,摧心肝,好比霹靂當頭大禍來。我倘然就此把醫院進,倒是放不下朝夕相處的4個畢業班。
張 (表)我現在手頭有4個班,每天事情很多,要關心每位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健康。有的學生思想不穩定,對學習缺乏信心我要去留心;亦有學生家長認為稍微識兩個字就好了,將來男孩子去打工,女孩子去嫁人,我要去家訪要去談心;有的學生家里窮,吃飯都不正常,我要去關心;亦有學生身體素質差,我要去關心;還有的學生貪玩學習分心,我要去費心,等等。我怎么可以一走了之呢?更何況——
張 (唱)他們離中考只剩3個月,倘然我上了手術臺,上了手術臺,能否下得來?縱然下得來,臥床也起不來,起不來,與學生如隔幾重山,隔了幾重山,如同全撇開,關鍵時刻我怎能把心安?
張 (表)3個月過后就是中考,那是個關鍵時刻,如果因為我動手術,哪怕里面有一位學生落伍掉隊,我將后悔一世!
張 (唱)為了孩子們,我必須咬牙關,哪怕咬碎牙關也心甘,這3個月我一定要撐下來!腹中絞痛如刀割,遍體汗流濕衣衫。強作笑容裝自若,醫生,容我三思我再來。
張 (白)醫生,謝謝你的建議,我,我要回去準備一下。
醫 (白)好的,我等著你。
張 (白)好。
張 (表)診斷書收起來,匆匆忙忙離開醫院,回到學校。
張 (白)同學們,我回來啦。
學 (白)張老師,您終于回來了,我們都急死了!
學 (白)張老師,您身體怎么樣?
學 (白)張老師,您到底得的什么病啊?
張 (白)同學們放心,我沒什么大礙。
學 (白)那真是太好了!
張 (表)張桂梅回到工作崗位,看見那些學生后,把自己生毛病的事情忘記得干干凈凈。
合 (唱)她依然是雞啼來,伴月歸,粉筆灰盡日滿衣衫。依然是走羊腸,攀巉巖,課余家訪入村寨。依然是甘自苦,薄薄餐,資助貧困學生渡難關。
張 (唱)她一回回排課題金雞聽三唱,她一回回耗精神叮嚀再而三。她一回回裝笑臉忍住鉆心痛,她一回回難自持匍匐在講臺。
張 (表)張桂梅雖然重病在身,但是她樂觀堅持,3個月過后,她把那批學生送進中考考場,然后重新回到醫院。
張 醫生,我來做手術了。
醫 (表)我等了您3個月,您到今天才來,那個肌瘤不知又要大多少。
醫 (白)張老師。
張 (白)醫生。
醫 (白)您怎么才來?
張 (白)對不起,我真的有事情。
醫 (白)什么事情比你的生命更重要,趕快手術吧!
張 (白)好。
醫 (白)小季、小陳、小李,準備手術!
合 (白)好。
醫 (表)醫院馬上成立醫療小組制定手術方案,等到開刀時,在場所有人都驚呆了,主刀醫生眼淚流了下來。腹部的肌瘤已經長到像小孩的頭那樣大小,毛估要四斤多重,肝膽腎統統移位不算數,肚腸軋到后壁外加嚴重粘連。不可想象,這種痛只有你自己和我做醫生的曉得,不要說你這樣單薄的身體,一般強壯的人都不一定扛得住。你能夠承受這樣的疼痛,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不顧,張老師啊,你到底為點啥?
張 就為了一句諾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要把山里的孩子們送出大山。
學合 (白)張媽媽我們等著你,等著你……
合 (表)時代楷模張桂梅,彪炳千秋永光輝!
一次偶然的契機,我接觸到了這個頌揚張桂梅老師事跡的藝術作品—蘇州評彈《張桂梅看病》,而我飾演張桂梅一角。一開始,我便深感困難重重,把人物故事搬上舞臺,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特別是這樣一個人人熟知的英模人物,是一個有難度的工程,作品既不能脫離故事本身的真實性,又要通過獨特的藝術性吸引更多的觀眾來關注張桂梅,了解張桂梅,尤其是把它創作成蘇州評彈的表演方式來進行傳播,就更有難度。蘇州評彈作為一門傳統的曲藝藝術,不同于話劇、舞臺劇這類舞臺藝術感極強的藝術門類,要吸引觀眾,倚靠的不是演員的外在形象、動人的舞姿及宏大的布景,更多的是靠演員的說、噱、彈、唱、演的專業水平,以及配以豐富的表情和簡單的肢體語言。另一方面,蘇州評彈道具單調,布景單調,且是以蘇州方言進行說唱的一門藝術,所以受眾面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這個作品要有觀眾,要贏得觀眾的贊譽,更主要的是故事情節要動人。
《張桂梅看病》這個作品截取了張桂梅漫漫人生歷程當中的一小段,講述了張桂梅為了孩子們的成長廢寢忘食,長年累月,積勞成疾,兩次進醫院的故事。故事雖小,卻以點帶面折射出了堅韌執著、無私忘我的精神,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中國基層教師的偉大形象。
作品分成了3個階段,層層遞進。故事的第一段,首先通過語言的講述,一位瘦骨嶙峋,戴副眼鏡的中年婦女映入眼簾,她就是張桂梅老師,用這樣描述直觀地向觀眾展示了張桂梅的具體形象,而她腹部的疼痛是由來已久,平時都是靠吃止痛片維持,但今天實在是挺不住了來到醫院,以此引出作品的第一階段,首次來到醫院。醫生在看完張桂梅老師的X光片之后,馬上和張老師闡述了她的病情,即不容樂觀,需要馬上手術,否則有生命危險。我認為,這時候的張桂梅內心是存在著糾結的心緒的,一面是病重的身體,一面是還有3個月即將中考的學生們,如果現在做了手術就沒法陪伴著學生們走完人生中這個重要的階段,而在唱腔的設計中也體現了這樣的情緒,“聞言語,摧心肝,好比霹靂當頭大禍來。我倘然就此把醫院進,倒是放不下朝夕相處的4個畢業班。”選擇合適的唱腔,同時以散板的演唱方式進行開場,把這種糾結的心理活動體現得淋漓盡致;“為了孩子們,我必須咬牙關,哪怕咬碎牙關也心甘,這三個月我一定要活下來!”在同學們的學業面前哪怕病得再重我也要挺過去,這時的張桂梅內心已經下定了決心,所以在唱腔上是“緊彈慢唱”,通過情緒的轉變,展現桂梅老師這種不為自身,堅定為學生付出的心情。
如果第一階段帶給觀眾的感受是略顯沉重的,那么第二階段的演繹則展現給了觀眾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張桂梅在下定決心之后,再次回到了學校,和同學們在一起,而和學生在一起的張桂梅和在醫院的心情是完全不同,即便還是病痛纏身,但此時她的心情是愉悅的,她享受和沉浸于為學生而燃燒自我。“她依然是雞啼來,伴月歸,粉筆灰盡日滿衣衫。依然是走羊腸,攀巉巖,課余家訪入村寨。”這里的唱腔節奏是明快的,同時通過排比的方式,向大家展現了一個全身心為學生的張桂梅,“一回回裝笑臉忍住鉆心痛,她一回回難自持匍伏在講臺”,由此可見,這時的張桂梅,病越來越重了,雖然在唱腔間的設計安排是較為“活潑”的,但是筆者想通過這樣的唱腔和說表讓觀眾了解到張桂梅此時真實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容樂觀。
“張老師,你怎么才來?”“對不起我有事啊。”“有什么事比你的生命更重要?”這是張桂梅在劇中第二次來到醫院,也是整個作品的最后一個階段,通過和醫生的對話開啟,開頭便利用醫生的一句話一下子把觀眾拉回到張桂梅病重的現實中來,雖然陪著孩子們度過了中考可改變不了她的身體,這時的她才剛剛想起了自己,而在手術后,一個腫瘤足足有一個孩子的頭那么大,更是通過這種語言的方式讓觀眾體味她這種無私奉獻的不易與艱辛。這里更是首次采用了評彈的“阿卡貝拉”,通過人聲伴唱的方式替代以往音樂的作用,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讓觀眾一起跟隨張桂梅的視角,仿佛來到了手術臺前。“就為了一句諾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要把山里的孩子們送出大山。”張桂梅的一句話,更是把整個作品推向了高潮,氣氛達到了頂點。
通過在這個作品中飾演張桂梅這個角色,筆者深切感受到她一個“小女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和那種倔強到底終成“傳奇”的精神。正如張桂梅所言,“因為他們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雖然有困難,但心里很快樂”,這種快樂就是張桂梅為孩子們實現夢想而欣慰快樂。這個作品將個人的命運、情感,與更廣泛意義上的共產黨員命運相結合,以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厚重感與評彈藝術深厚的傳統珠聯璧合,為主旋律題材尋找到最妥帖的藝術形式、故事架構和表達方式。通過蘇州評彈的方式不僅講好了中國故事,塑造了英模形象,而且在追求藝術品質的同時,也體現時代精神。將曲藝盡精微致的感染力推到了一個新高度,也讓“張桂梅老師”從底層常態走向了高光時刻。
(點評人:張家港市評彈藝術傳承中心支部書記 陳美東)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