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
(作者單位:揚州廣播電視總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1],這對進一步增強主流媒體的凝聚力和引領力,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提出了新要求。為順應媒體融合趨勢,揚州新聞廣播嚴導向、抓內容、拓平臺、強隊伍,從立體直播到融媒產品,從做“加法”到做“減法”,努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2020年1月1日,揚州廣播新聞頻率與電視新聞頻道、揚帆應用程序(Application, App)本地內容生產部分融合為融媒體新聞中心,一部分年輕廣播記者分流至電視版塊,一部分留在廣播版塊。媒體融合背景下,揚州新聞廣播積極探索既保持廣播傳播特點,又順應融合傳播趨勢,有效整合電視新聞、新媒體新聞報道資源的傳播路徑,在借用電視新聞、采用揚帆App資訊,增加信息量和報道廣度的同時,做好廣播版塊個性化新聞的策劃、采寫和融合傳播,這一做法既保留了廣播新聞的完整構架,也保持了廣播新聞應有的個性,避免了在廣播電視新聞合并后出現廣播新聞變成電視新聞簡單拷貝版的問題。
無論技術如何革新,科技如何變化,傳播方式如何多元,廣播新聞的核心競爭力仍然是內容。要想在內容生產上“出圈出彩”,就必須鞏固核心競爭力,在新聞內容的時度效、輿論引領的權威性、情感共鳴的滲透性上搶占先機。在內容生產上,城市廣播新聞要在策劃類主題報道、專題報道、個性化報道上做“加法”,在新聞價值弱的普通會議和時效性差的“冷飯”上做“減法”,以優質內容吸引受眾。
新聞宣傳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首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以正面宣傳為主。政務會議中有老百姓關注的民生熱點,民生新聞中也蘊含著國家的方針政策,需要記者編輯不斷以民生視角去挖掘政務報道中的民生議題。另外,當下一些時政新聞、主題報道的收聽效果不好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語言表達太過公文化、套路化,所以城市廣播媒體在制作時政新聞時要注重新聞語言平民化,心中始終有受眾,確保新聞可親可感。
城市廣播媒體可圍繞國家、省市重要方針政策、重大時間節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熱點,精耕頭條,努力做到多維度、多視角,傳播好黨和政府的聲音。注重從政策中選取民生方面的重要信息,將話筒交給百姓,讓重大主題落地,及時傳遞黨委政府聲音,回應群眾關切,彰顯主流媒體擔當。
廣播新聞需要突出時效性、可聽性、親民性、服務性,但是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一些城市臺播發的諸如領導活動、會議等新聞冗長,且長時間無同期聲,收聽效果差;推出的專欄、系列報道多,占據了較大篇幅,較難編播成帶有廣播特色的報道。筆者認為,在會議新聞和專欄報道方面,城市廣播媒體要刪減價值低、時效差的新聞,可將其編成短訊、快訊等進行刊播;對于領導參加的重大活動,要盡可能通過自主采訪配發述評、鏈接等組合報道;合理開設相關專欄,找準角度,根據其內容的重要程度,進行有效取舍,以此進一步提升廣播新聞的質量。
群眾在哪里,新時代的故事就在哪里。新聞報道人員只有在田間地頭行走,才能讓新聞更有活力和煙火氣。融媒體時代,城市廣播媒體在制作廣播新聞時,需要更多真實的故事和真摯的情感。
講好新聞故事,傳遞城市聲音。由于聲音轉瞬即逝,廣播新聞要更加接地氣。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能夠讓廣播新聞更加充滿人情味和生命力,也更打動人、吸引人。例如,揚州新聞廣播常態化推出了《新春走基層》《記者走基層》《高溫走基層》等專欄,關注鄉村振興、交通出行、生態環境、消費安全等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以及各領域的發展成效,觀察社會發展和市民幸福感變化。
著力精品創作,確保新聞有溫度、有情感。城市臺廣播媒體要注重將民生新聞融入宣傳主流,做到有溫度、有感染力,擺脫淺表,避免獵奇。79元一支的網紅眉筆到底貴不貴?2023年9月,主播的一句話,引發網絡論戰,諸多老牌國貨組團出圈,國貨商戰隨之打響。揚州新聞廣播以江蘇揚州參與這場商戰的老國貨品牌為實地采訪樣本,同時關注其他國貨品牌在線上、線下的應戰表現和直播間流量變化,持續搜集網友對國貨品牌的觀點,進行了連續一個月的追蹤、觀察和數據分析,最終形成了《國貨當自強》系列作品。這些作品既符合廣播新聞鮮活的現場特點、傳播特點,也體現了傳統媒體對新興業態的關注和思考。該作品獲得江蘇省2023年第四季度廣播電視新聞推優作品。
應急直播、多渠道、多媒體信息服務,是廣播媒體的優勢和特色之一。2023年7月,揚州市接連幾場大暴雨讓不少居民小區和市民家中產生積水。揚州新聞廣播立即打破節目常規編排,開啟應急直播,通過連線記者、聽眾、職能部門、專家等,展現住建、消防等多部門奮力搶險排澇、保障城市正常運轉的行動,并進行涉水行車、積水路段安全提醒,提示民眾應該如何理性看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社會現象,既形成了良好的輿論氛圍,也讓正能量的理念深入人心。
網絡是一個內容極豐富的汪洋大海,這片汪洋大海中的信息內容良莠不齊,要想從中選擇一些好的內容,成本非常高[2]。現如今,部分自媒體“先聲奪人”,尤其是在一些突發事件、偶發事件尚未明晰的情況下,率先發聲,搶占第一話語權,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帶風向的作用。但是,這樣做可能會造成公眾誤讀,更有甚者導致不良后果。例如,2023年6月,寶應縣“打醬油鄰里中心店”被推上風口浪尖,有人在抖音平臺連續發布三段視頻,稱這家店后廚臟亂差,竟然用掃帚刷鍋,相關內容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揚州廣播新聞記者從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處得知,經過調查,未發現該飯店存在違規行為。隨后,記者也聯系了視頻發布者,對方表示,一開始只是為了好玩,沒想到會引起這么大的波瀾,其本人已經采取了補救措施,并向店方表達了歉意。在這次事件中,主流媒體經過調查求證,及時向社會公眾還原事件真相,正確引導了輿論。
廣播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傳播,一方面彌補了廣播聲音轉瞬即逝的劣勢,讓廣播新聞的觸角更廣、與受眾互動更強;另一方面豐富了廣播新聞的表現方式,讓廣播新聞能夠更好地通過廣播端口和新媒體平臺,全方位、立體式講述新時代故事。
2010年年初,揚州新聞廣播實施格式化新聞運作時,正值微博元年,幸運地趕上了新媒體第一班車,其官方微博各項數據在江蘇省內各類媒體官博中排名靠前。隨著微信、新聞客戶端等各類新媒體平臺的興起,揚州新聞廣播也一直與其保持良性互動,從簡單的“相加”變為深度的“相融”。
“兩會”期間,揚州新聞廣播利用移動直播車,同步進行網絡視頻直播和廣播直播,以現場實時性和觀點深度性,讓“有想法”的代表、委員,“有說法”的提案、議案、“有說頭”的兩會話題通過融媒體形式一一呈現出來。后方編輯則根據專訪內容制作回看二維碼、海報等,豐富“兩會”報道的內容與形式,通過多平臺傳播矩陣,提升“兩會”相關廣播報道的影響力,實現傳統廣播報道與融媒體報道的相生相融。
新媒體傳播環境下,大眾的信息接收習慣發生了變化,將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新媒體平臺上,這對傳統媒體的傳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形態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并快速發展起來[3]。廣播媒體可以借力短視頻風口,融合出新,精耕細作,推出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大的新聞短視頻。例如,揚州新聞廣播整合資源,包裝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推出“立中評兩會”“黨代會·立中觀察”“立中微評”等系列短視頻,并在微信視頻號、揚帆App等多平臺、多渠道推廣該系列短視頻,樹立品牌形象。短視頻“‘冰墩墩’與兩會時間”“任‘2’東西南北風”“不一‘young’的視角”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市民解讀熱點和焦點,短視頻標題則結合了網絡流行用語“冰墩墩”“不一‘young’”等,拉近與網友的距離,更易于被接受和廣泛傳播。
另外,城市臺廣播媒體要依托新聞本身,聚焦熱點事件,讓話題傳播自帶流量。例如,2023年4月22日,揚州邗江區四季金輝西園小區首次對公共收益進行分配,1 935戶業主按照戶型面積不同,分別領到了200元至1 000元不等的紅包。不同于2 000多字的廣播專題報道,揚州新聞廣播記者在采訪時還在現場拍攝了視頻,制作了時長僅有14秒的短視頻“揚州市邗江區四季金輝西園小區首次對公共收益進行分配”。一時間,“別人家的物業”迅速在微信朋友圈擴散、發酵,很快該短視頻瀏覽量達1 000萬、轉發量達10萬。此外,揚州新聞廣播常態化推出的法治新聞短視頻、醫院新聞短視頻等,也受到多方關注。
融媒體時代,廣播媒體既要保持傳統媒體的優勢,推出權威的信息、專業的解讀,也要接地氣,真正擁抱新媒體。城市臺廣播媒體生產出的新媒體產品不能只是傳統媒體產品的簡單復制和移植,而是要符合當下網友、粉絲的收聽需求。廣播聲音轉瞬即逝,廣播語言簡單通俗。而同樣的內容轉移到新媒體平臺,文字需要更加謹慎且經得起推敲,同時也要轉變廣播語系,將其改為新媒體語言。例如,廣播新聞中常用的采訪錄音多為采訪對象的口語化表達乃至方言,如果直接照搬照抄到新媒體上,網友就很有可能會云里霧里看不懂,也不符合他們的接收習慣,不利于新聞內容的進一步有效傳播。
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的融合傳播與原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采編手段相比,采編播人員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4]。城市臺廣播新聞傳播要取得最優效果,需要采編播合力賦能。
因全天新聞體量大、運行節奏快,揚州新聞廣播針對現有采編制播人員實施了既分工明確又融合使用的方案。為了實現人員融合使用的高效運作,年輕記者在采寫各類廣播與新媒體稿件之外,還輪流值守導播班、編輯班,擔任新聞的責任編輯;專職編輯不以編輯某檔具體新聞為主,更著重于全天新聞的融媒體運作;主持人除了要播音主持,還要負責整點檔新聞的編輯、導播、采訪、視頻直播等工作。
揚州新聞廣播建立了一套相對流暢的運作機制,在與直播室一墻之隔的導播區域設立由值班主編、信息平臺編輯、導播編輯、新媒體編輯組成的新聞編輯室,統籌全天新聞運作。在運作上,該新聞編輯室具有策劃選題、信息采集、資源整合的功能。就單個新聞來說,一次采集而來,通過編輯,及時生成和分發給聲、屏、網、微、端多種媒體平臺,實現多端傳播,以形成強大的傳播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各崗位日常各司其職,尋找、盤活新聞資源,遇到重大、突發、熱點事件時,迅速作出反應,通過內引外聯,將各種信息源源不斷地匯集至廣播平臺和新媒體平臺,并在全天節目中不斷展開議題設置,放大新聞傳播效應,更好地引導輿論。廣播媒體通過盤活人力資源,不僅能實現采編制播各環節的有效流動、融合,還能夠顯著增強各崗位人員對新聞的綜合把控能力,持續提升人員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
融媒體時代,對記者、編輯、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進一步提高整合新聞素材的能力,提升新聞觀點提煉與表達的水平,提升視頻拍攝和直播技能,真正實現一專多能,讓廣播新聞報道、媒體融合產品的“抱團”發布更加順暢。
2016年12月,揚州廣電“揚帆”App上線,其強大的圖文發布功能和視頻直播功能被揚州新聞廣播積極采用。雖然揚州新聞廣播并不擅長拍攝制作視頻,但憑借廣播記者的連線能力和專業素養,持續發起了四個不同位置、時段的視頻直播,獲得了很高的點擊量。同時,揚州新聞廣播還不斷要求采編制播人員提升業務能力,學習和提升直播、制圖、拍攝剪輯、制作短視頻等技能。目前,揚州新聞廣播不斷創新,除了音頻報道,視頻直播、新媒體圖文、海報等已成為標配,還能夠嫻熟運用各類新媒體及自媒體平臺,初步實現了“采編融合、內容匯聚、多渠道傳送,多終端一體化”的目標[5]。
融媒體時代,城市臺廣播新聞應堅定信心,做好內容生產,構建融合傳播的多平臺矩陣,讓“好聲音”“好故事”“好觀點”直達人心,持續提升新型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更好滿足受眾的多樣化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