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圍繞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社會救助、社會事務等民生民政熱點話題建言獻策。本刊特對這些有關民政工作的“金點子”、“好聲音” 進行了梳理。
加快行業協會商會法的起草工作,并在立法研究中,深入調研探討行業協會、商會國際化問題,將相關內容納入立法框架,做好頂層設計。建議由國家相關部委牽頭成立國際性行業組織、產業聯盟;由國家相關部委共同制定、出臺行業協會國際化標準,支持符合標準的行業協會、商會及產業聯盟在全球設立分支機構,在全球發展會員。
——王理宗委員(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
建立發展型社會救助制度體系,促進社會救助由“被動輸血”向“主動造血”轉型,把救助制度優勢轉化為共同富裕效能。要全面加強政府救助與社會幫扶在政策、對象、信息、資源等方面的有效銜接,找準政府救助與社會幫扶的政策銜接點和工作著力點。要進一步拓展高質量社會救助的發展路徑,線下強化“網格+社會救助”聯動機制,線上不斷豐富社會救助智慧場景,促進社會救助更加精準高效。
——歐陽華代表(江蘇省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
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就要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堅決把脫貧攻堅成果鞏固住、拓展好。要堅持預防為先,實現動態監測、及時發現、高效幫扶;要堅持開源為主,確保低收入家庭實現穩定增收;要堅持兜底在實,落實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把困難群眾關愛服務做到位。
——郭正耀代表(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通關鎮黨委書記)
建議民政部門牽頭,建立統籌養老服務、長期護理保險等相關照護資源的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政策措施和服務體系;對養老機構收住殘疾人適當放寬年齡限制,支持鼓勵有條件的養老機構承接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醫保局等有關部門共同開展研究,逐步在失能老年人照護、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長期護理保險等工作對象的評定標準和身份識別等方面實現互認和參照,加快用力解決這一困擾眾多重度殘疾人家庭的老大難問題。
——程凱委員(中國殘聯主席)
遏制部分農村地區天價彩禮,政府部門要主動作為,搭建公益數字化平臺為農村青年提供更多交往、婚戀機會。要進一步夯實鄉村產業發展基礎,讓更多青年群體愿意返回農村工作,減輕婚戀市場的不對稱狀況。在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時,要關注基層新變化,不斷調整優化舉措,進行針對性處理。
——李保平代表(寧夏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法學研究所所長)
做好輔具租賃管理,進一步豐富輔具租賃的產品種類,建立健全產品標準體系,更好滿足殘疾人、老年人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在輔具租賃的管理中可以運用數字化智能系統,加強全流程監管,通過全過程透明、閉環式監督,讓各環節可視化可追溯。
——劉廷代表(松下家電(中國)有限公司康養推進室營銷部營業課課長)
傳統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當前及未來的養老需求。在對社區硬件設施進行適老化系統改造的同時,應調整優化養老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構建城鎮適老化社區智能化康養服務平臺,讓更多老年人實現居家康養生活。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構建智能化康養服務平臺,利用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實現個人、家庭、社區、機構與健康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積極發揮院校培養人才的渠道作用,建立企業和從業人員的資質認證制度,助推智慧養老工作走上專業化、規范化、職業化的良性發展道路。
——徐禮華委員(武漢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教授)
適老化改造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應支持有條件的城市擴大適老化改造覆蓋面。同時,加強宣傳工作,提高群眾對適老化改造工作的知曉度。適老化改造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完善工作體系,明確適老化改造各方主體責任,注重統籌城市老舊小區改造、無障礙設施環境建設等方面工作,推進傳統服務和智能服務融合。要緊貼老年人群需求特點,消除老年人群不好用、不敢用的顧慮。
——王建軍委員(全國老齡辦原常務副主任)
應結合基層實際,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養老服務,大力支持農村微型養老事業發展,滿足農村老人就近養老和低價養老需求。同時,建議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在養老機構設立分支機構或托管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衛生機構,為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提供嵌入式醫療衛生服務,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馬金蓮代表(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小成村村委會主任)
要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銀發經濟。促進養老服務業與教育培訓、家政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養老服務上下游產業配套;完善銀發經濟標準體系,提升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大力發展醫養護理人才;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打造老年宜居環境。
——楊軍代表(湖北省咸寧市市長)
要加快兜底性、普惠性養老服務發展,提升基本養老服務便利化水平。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人民群眾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建議打造供給多元、配套完善、全域覆蓋的“一站式”養老服務平臺,激發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積極性,提高養老服務供給質量。
——楊震生代表(河北省唐山市民政事業服務中心主任)
農村養老服務場所存在適老化設施不夠完善,后期維護運營費用不足等問題。建議加大對農村養老設施資金支持力度,倡導各地采取多種形式興建集體老年公寓等養老設施,讓老年人在村內或就近地區進行互助養老。
——陳保超代表(河南省蘭考縣三義寨鄉白云山村黨支部書記)
建議建立以村級為單位的養老服務中心,大力打造互助式居家養老模式,建設服務陣地,進一步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鼓勵老年人結對幫扶,提升其幸福指數,也為家中晚輩解決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到鄉村振興中去。
——趙會杰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黨委副書記、小廟子村黨總支書記)
加快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服務水平,是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有效途徑。我國老齡化呈現“超大規模、超快速度、超早階段、超穩結構”四大特點,推進醫養結合服務高質量發展已勢在必行。建議加快完善醫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各地利用現有設施開展養老、醫療、康復一體化服務;加強養老、醫療數據融合創新,推進基層醫養結合機構的信息化平臺建設;推進“醫養康”產學研一體化,加速醫養設備有效供給;鼓勵企業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康復領域的合作,提高康復醫療服務效率。
——周云杰代表(海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
建議優化養老服務財政補貼機制。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提高財政補貼的效率,增加市場供給量,促進養老服務市場的健康發展。探索建立靈活、合理的養老服務財政補貼機制,既考慮建設期補貼,以激勵民間資本開辦養老機構,又考慮運營期補貼,以激勵民辦養老機構穩健運營、長期服務。
——胡成中代表(德力西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進一步凝聚社會力量,支持困境兒童關愛服務組織發展;充分發揮村(社區)兒童主任作用,搭建起政府、社會、家庭間的橋梁,及時發現苗頭性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化解,確保一個孩子也不掉隊。
——徐軍代表(山東省臨沂市手牽手孤困兒童心理輔導志愿服務團團長)
加強社區醫生對危機青少年和風險家庭的識別能力,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識別、診斷及干預能力培訓,為社區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務。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基于社區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項目試點。充分利用現有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對社區工作人員開展講座、培訓,加強社區在家校之間的連接作用。
——趙長龍委員(民進天津市委員會專職副主委)
建立慈善大數據中心,加強慈善領域信息共享及頂層規劃。財政、民政部門牽頭,開發慈善組織財務系統,結合一些地方的成熟經驗,構建慈善組織收、支監管體系;加大慈善數字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力度,推進政府、慈善組織、捐贈人等之間相關業務的數字化改革規劃。
——民進中央
逐步推進慈善公益事業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協同聯動,助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遠目標。從政策法規層面,加大慈善公益事業促進力度,將慈善公益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一步拓展稅收優惠范圍,建立國家層面的慈善捐贈、慈善志愿服務記錄和信用激勵制度;從激勵機制層面,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各級協調配套的慈善表彰體系;從弘揚文化方面,營造慈善公益事業良好生態。
——孫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
建立中央“罕見病慈善醫療救助專項基金”,幫助罕見病患者解決高額藥品的費用負擔。專項基金可以結合罕見病治療周期長、經濟負擔重的特點“量身”制定,以穩定的資金來源和明確的資助標準來支持特定的患病對象;在籌資渠道上,可以由社會捐助、企業合作以及政府的彩票公益金共同組成,既保證了專項基金的穩定性,也為資金籌措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和靈活性。
——陳瑋代表(九三學社浙江衢州市委員會副主委、衢州市中醫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