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峰 高猛 本刊特約記者 辛振乾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退役軍人國素中自費籌建“戰斗英雄”王忠殿烈士陳列館——
“我站在喀喇昆侖山上,戰勝了冰封雪霜,我像一只勇敢的雄鷹,日夜守衛著祖國的邊防……”2023年11月19日,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七中學師生來到解放區塔掌村“戰斗英雄”王忠殿烈士陳列館,開展主題團日活動,全體師生深情朗誦王忠殿烈士的詩歌,爭當英雄傳人。陳列館館長陳海霞介紹,自開館以來,前來參觀的群眾絡繹不絕。
王忠殿,塔掌村人,1961年參軍,1962年在邊境作戰中舍身炸碉堡壯烈犧牲,被國防部授予“戰斗英雄”稱號。
“我們都是塔掌村人,從小聽著王忠殿故事長大。” 陳海霞告訴記者,這個陳列館是她和丈夫國素中自費籌建的。國素中,1990年入伍,1994年退役,1995年分配到某國有企業工作,2001年辭職回家帶領村民開展生豬養殖,漸漸有了一些積蓄。
口袋里有了錢干什么?有著英雄情結的國素中總想起過去聽到的故事——
“1963年3月,焦作市舉行王忠殿烈士追悼大會,全城群眾自發走上街頭揮淚送英雄。社會各界群眾紛紛撰寫挽聯,整個焦作市墨汁售罄。時任焦作市文化館館長薛垂廣剮下家里做飯的鍋灰,寫下‘碧血凝成千秋業,丹心化作萬世師的挽聯。”
“王忠殿烈士為國犧牲,是我們村里的驕傲,但現在村里知道王忠殿事跡的人已經不多了。要讓英雄的事跡永遠流傳,讓昆侖雄鷹在家鄉有一個永遠的家。”國素中萌生了建一座王忠殿烈士陳列館的想法。
辦陳列館花費的可不是個小數目,夫妻倆拿出全部積蓄,向親朋好友籌借資金。
“花那個錢到底圖個啥?”
“啥也不圖,就是讓人們記住為國捐軀的英雄!”
國素中夫婦的舉動得到了英雄的弟弟王忠干和當地政府和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解放區政府協調將烈士家附近的一塊地作為陳列館建設用地。為了充實陳列內容,國素中多次到黨史部門、王忠殿烈士生前部隊收集遺物、紀念品,并走訪王忠殿十多位健在的戰友,將他們口述王忠殿英雄故事整理成資料;為了塑造逼真的英雄形象,國素中邀請多位雕塑家在王忠干的指導下反復打磨,終于將王忠殿烈士半身像呈現在世人面前。
“塑的是忠魂,立的是豐碑。每天來這里看看,心里踏實。”當年和王忠殿一起炸碉堡,榮立一等功的老英雄楊志成聽說建設陳列館的事情后十分激動,不僅積極捐款,還經常一大早從市區坐一個多小時公交車來到工地看進展,天黑才回。王忠殿的另一位戰友路振江,遠在東北,不僅捐款,還把保存了58年、當年在戰場上用過的軍用皮帽、皮手套、大頭鞋、茶缸以及一件戰利品——羊毛氈,小心翼翼裝在一個樟木箱子里寄了過來,在陳列館展出;王忠殿生前部隊官兵紛紛捐款、提供資料;一位熱心企業家捐款10萬元……
有心人,事竟成。2020年6月,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戰斗英雄”王忠殿烈士陳列館正式開館并免費對外開放。陳列館分為“英雄事跡”“紅色印記”兩個展廳和“軍事拓展”“紅色研學”兩個輔助項目,展出圖片近800張、實物200余件。展示了王忠殿初到部隊后寫的入團申請書、請戰書等手稿以及三等功、特等射手、五好戰士獎章等物品,反映了英雄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王忠殿烈士的故事之前聽說過,參觀了這個展覽,詳細全面了解了英雄的光輝事跡。我要接過英雄槍,沖鋒新戰場。”2023年上半年入伍的塔掌村大學畢業生劉振參觀后在留言簿上寫道。
“每思祖國金湯固,便憶英雄鐵甲寒。王忠殿的父親是地下交通員,曾將5歲的王忠殿放在筐子里作掩護送情報,王忠殿參軍后3次向黨組織遞交殺敵立功請戰書……” 國素中作為陳列館義務講解員,經常給大家講英雄故事。今年80歲高齡的楊志成老人召集王忠殿烈士健在戰友和退役軍人,組成紅色宣講團,除了在陳列館宣講,還深入企事業單位、學校、工廠、社區作報告。
為了更好地發揮陳列館教育功能,焦作市將“戰斗英雄”王忠殿烈士陳列館、“人民英雄”申亮亮烈士紀念館、“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宋學義故居等紅色場所串聯起來,打造成一條紅色文化精品研學線路;組織文藝骨干開展創作活動,編寫了《昆侖雄鷹——緬懷戰斗英雄王忠殿烈士詩歌集》等文藝作品。
(責任編輯:吳維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