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陸旺,南國早報社會新聞中心記者
【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社交媒體的興起,短視頻已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形式。傳統媒體利用短視頻報道突發新聞呈現出新的特征和優勢,但同時也面臨抵達第一現場不及時、過度依賴第三方平臺、 原創內容生產力弱等問題和挑戰。基于此,本文以《南國早報》為例通過分析傳統媒體利用短視頻提升突發新聞報道質量的實踐,提出在內容審核機制、原創內容生產管理、跨平臺合作等方面的策略和路徑。
【關鍵詞】短視頻;突發事件;社交媒體;信息傳播
短視頻,通常指的是在互聯網新媒體上傳播的時長較短的視頻內容,時長一般在幾秒到幾分鐘之內,多數不超過5分鐘,適合在互聯網、移動設備上觀看瀏覽,滿足了用戶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娛樂、信息獲取、技能提升等多種需求。
當前,短視頻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方式,因其簡短直觀、易于分享、參與互動性強等獨特優勢,常被媒體應用于突發新聞報道之中,并對媒體的內容生產與經營策略產生深遠影響。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至2023年6月,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26億人[1]。Mob研究院稱,短視頻成為吸引網民“觸網”的首要渠道,人均每天刷近3小時短視頻[2]。因此,本文以《南國早報》為例,通過分析短視頻新聞的具體優勢與特點,利用短視頻報道突發新聞的具體實踐,了解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探討對應的解決方法和提升策略。
一、突發事件短視頻呈現方式的特征與優勢
(一)視頻抓現場
隨著短視頻的發展,媒體報道突發事件更強調第一現場的聲音與畫面。媒體記者或許不能第一時間在現場,但通常會通過網友或拍客、當事人、公共區域攝像頭拿到第一手資料,通過實時更新短視頻以及直播的方式,讓受眾感受到事件的真實性和緊迫性。
比如,2022年5月22日,南寧市一住宅小區一電動自行車棚突然塌陷,多輛電動自行車被埋并嚴重損毀。《南國早報》記者接到熱線報料,距事發時間已超過2小時,報料人只能提供塌陷后的現場視頻。記者隨后了解到,該車棚旁是一個在建工地,抵達現場后,拿到事發時在建工地工人拍攝到的塌陷視頻。與第一報料人記錄的塌方后現場視頻不同,工人拍攝的視頻記錄了車棚從開始出現裂縫到塌方的全程,展示的第一現場極具視覺沖擊力?!赌蠂鐖蟆凡グl了時長20秒標題為《嚇人!“轟隆”一聲 停車棚塌方,多輛車被埋》的短視頻報道。該條獨家視頻發布后,不僅真實客觀報道該突發事件,也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二)深度取“干貨”
突發事件短視頻新聞除了快速傳遞信息,更強調內容的深度,“干貨”滿滿,不拖泥帶水,將突發事件關鍵畫面、聲音、文字、數據、解讀等直接呈現給受眾,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分析產生的影響。這類視頻強調調查深度,難度相對較大。3月24日,江蘇南京舉辦2024國際新能源汽車展覽會,展覽會上發生兩輛車突然相撞事故,事發后,展會的一些現場視頻畫面在網絡傳開,但畫面零碎、混亂,事件真相不明,網友對事發原因、經過等猜疑不斷。為進一步核實調查清楚,《南國早報》視頻團隊與參加車展的車展商、展會主辦方、目擊者等取得聯系,了解到事件系市民試駕操作失誤引發,事發后有家屬情緒失控并發生爭執沖突。隨后,《南國早報》視頻團隊將車輛失控、家屬情緒反應、現場路人目擊、車展商回應等核心畫面、聲音、文字信息,剪輯成長13秒標題為《南京車展極氪展覽車突然啟動撞傷路人》的短視頻,并于3月25日在南國早報視頻號發布。視頻發布時間雖晚于其他一些媒體,但因調查深入,信息更直接、全面等,作品最后也獲得較大傳播效果,其中轉發量超10萬次,瀏覽量超1000萬次。
(三)人物重特寫
突發事件短視頻新聞更關注事件中的人物特寫,注重表達突發事件中人物的真實感受、觀點、聲音、表情、行為,從而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達到關注傳播的效果。
2021年7月3日,G78線汕昆高速公路洛東大橋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車失控沖下高速公路引發自燃,車上4人被困。網友給《南國早報》記者發送的視頻,僅有車輛自燃的畫面。記者隨后聯系到當地交警部門,拿到了交警抵達現場出警記錄儀視頻。在交警趕到現場前,有一名路過男子率先停車,脫下衣服冒險沖入火海連救3人。交警趕到現場后發現,該男子因未能救出第四名被困人員而自責,并淚灑現場。記者敏銳捕捉到男子抹淚畫面,抓住該人物特寫,補充采訪該男子與交警部門聯系,發布了時長48秒的突發事件短視頻新聞《光膀子壯漢,別哭……連救三人,你很了不起!》,眾多網友被報道中男子救人舉動、真情流露所感動,激發了受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四)情感偏暖調
突發事件現場,往往出現普通群眾、應急救援、醫療、武警官兵等援救人員,媒體報道中,應將鏡頭對準這類群體,注重體現人文關懷及溫暖的情感,傳遞積極的正能量。
2023年10月10日,南寧一名老人突然在長湖路倒地不起,當天下雨路面濕滑,路過的一名女子看到后,雨中跪地給老人做心肺復蘇,直至老人蘇醒。《南國早報》記者發現路過施救的女子是當地一名白衣天使,目擊了她雨中跪地救人的暖心行為,及時采寫發布《女醫生跪地搶救暈倒老人,救護車趕到前把老人救醒》短視頻新聞,報道一經發布,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進行了轉發,獲得上萬次的點贊。
二、突發事件短視頻新聞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信息準確性難把握 抵達第一現場不及時
突發事件短視頻新聞的時效性要求高,但在信息準確性方面,也面臨因為過于追求時效、網絡流量、關注度而難以抓準新聞事件的真實信息,導致傳播一些錯誤的信息,誤導受眾,還可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短視頻制作成本低、傳播快,人人都是視頻拍客,現場情況往往掌握在當事人手機中,加上現場情況的不確定性因素,記者可能難以第一時間抵達事發現場,或者抵達事發地后無法進入第一現場了解實情,突發類事件的第一手材料不是記者獲得,導致獲取的信息碎片化,難以全面了解事件始末。
(二)依賴第三方平臺 原創內容生產力弱
一些傳統媒體的突發事件短視頻新聞,在新聞線索來源、原創內容生產上,存在依賴第三方短視頻平臺的狀況。主要原因在于其在新媒體技術更新和人才資源方面偏弱,如快速剪輯、特效制作等短視頻生產技術上不如專業的第三方社交媒體,加上傳統媒體鮮有自身短視頻專業平臺,互動性與用戶參與感大大降低,導致用戶就會逐漸往更專業的第三方社交媒體轉移,用戶的流失直接導致傳統媒體的突發新聞線索流失。久而久之,造成新聞同質化、原創內容不足的困境。
此外,新媒體環境下,內容更新換代速度快,傳統媒體在內容方面沒有短視頻用戶生產豐富多彩。對時效性要求高的突發類短視頻新聞,傳統媒體常按照傳統思維和模式耗費較多時間來確保新聞的準確性和深度,且在報道資源分配上更傾向于傳統平臺,這些都可能會造成不利影響。
(三)反饋互動不足 忽略平臺算法
首先,在突發事件短視頻新聞報道后,傳統媒體出現跟蹤、反饋、互動不及時等情況,導致一些觀眾評論可能會脫離事實,并引發負面輿論或者形成錯誤的觀點;在報道發布后,未及時梳理網友地域、觀點、喜好等,也使粉絲黏度以及精準傳播力下滑。
其次,傳統媒體在進行突發事件短視頻新聞報道,容易忽略第三方短視頻社交平臺的推薦算法。隨著國家有關部門對社交媒體平臺監管力度的加強,第三方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時常變化,并直接影響短視頻的傳播效果和觀眾覆蓋范圍。一些傳統媒體在報道題材的選擇、角度切入、畫面選取、標題導語擬定方面,忽略平臺算法的變化,傳播影響力也隨之下降。
三、提升突發事件短視頻報道質量的策略
(一)建立嚴格高效的事實核查和稿件審校機制
既要追求突發報道時效,又要確保短視頻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傳統媒體機構需要建立嚴格高效的事實核查流程,這包括對報道的信息來源進行仔細審查,確保內容的真實性。
以《南國早報》為例,在視頻內容審核上,首先,要求記者初步擬定視頻新聞的標題、文案等內容,并將視頻素材剪輯到一分鐘以內時長,方能提交給后方編輯。其次,組建由值班總編、新媒體值班主任、編輯、校對組成的審稿流程,遇到臨時突發新聞,記者、編輯將第一時間可申請快審通道,確保既快速又安全地發布視頻報道。最后,為爭取突發視頻新聞的時效性,團隊在確定基本的新聞五要素后,可先發視頻,對一些尚未明確的具體信息先模糊處理,后續再通過視頻留言欄進行文字評論、留言滾動更新,或重做一個最新視頻補充,達到快速、安全報道的效果。
對于涉及專業知識的報道,媒體可邀請該領域專家進行審校和解讀,這樣可以增加信息的權威性,善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工具,以提高核查的速度和效率。
(二)強化技術人才培訓及獎勵機制
當前,傳統媒體面臨來自新興社交媒體平臺的競爭和挑戰,特別是在突發事件新聞的報道上,短視頻以其快速、直觀的特點成為重要的傳播方式。為了提升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力,傳統媒體除了在技術培訓、人才培養方面加強外,還應通過整合拍客網絡、優化原創獎勵機制等措施以提高突發事件短視頻新聞的原創生產力。
在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方面,《南國早報》舉辦了“強‘四力促深融”業務培訓、“拍剪播+融小屏幕”精品內容制作實訓等多場視頻拍攝、媒體融合類業務培訓,并整合視頻人才資源,組建原創視頻團隊,成立視頻影像部,大大提升了內容質量和創新性。目前,《南國早報》的抖音、視頻、快手號等粉絲量超200萬人,多條突發類新聞短視頻瀏覽量超千萬次。
此外,《南國早報》強化原創內容創造,鼓勵記者進行現場采訪和獨立報道。針對視頻新聞設立每月原創新聞獎,通過完善原創內容獎勵機制,激發記者與編輯的創新精神和工作熱情,從而避免過度依賴第三方平臺的資訊或轉載。
(三)完善反饋機制增強用戶參與度
完善突發事件短視頻報道的反饋機制,這有利于提升報道內容質量,增強用戶參與度,并推動媒體自身發展。以往,傳統媒體與讀者的互動方式,多通過熱線電話、網絡評論等方式,而現如今,短視頻新聞在平臺上增加了點贊、轉發、彈幕、分享等功能,平臺可評估用戶觀看短視頻的時長、比對同一題材視頻畫面質量等。傳統媒體應借助專業數據分析工具,對發布的突發事件短視頻新聞予以評估,了解用戶的喜好和評價,根據評估反饋的結果制定相應的內容生產與傳播策劃,達到與用戶良性互動、提高新聞傳播力。同時,傳統媒體要熟悉第三方平臺的推薦算法,并根據推薦算法適時制定相應短視頻內容。
(四)加強多平臺整合跨媒體合作
通過多平臺整合和跨媒體合作的策略,增強突發事件短視頻新聞報道的影響力。比如,在視頻新聞線索上,《南國早報》積極與抖音平臺合作,整合抖音平臺網友提供的新聞線索資源,對相應線索予以跟蹤、核實,并根據相應內容進行原創制作,達到資源共享、擴大影響力的效果。南國早報抖音號的多條原創突發類短視頻新聞登上社會榜熱榜。此外,媒體可與第三方社交平臺共同打造精品的短視頻欄目,提升突發事件短視頻內容的專業性和多樣性,增強報道的整體影響力。
四、結語
隨著媒體融合深入發展,傳統媒體也在不斷探索轉型升級的路徑。本文通過分析《南國早報》在突發事件短視頻新聞報道的實踐案例,提出建立嚴格高效的事實核查和稿件審校流程,強化技術人才培訓及獎勵機制,完善反饋機制增強用戶參與度,加強多平臺整合跨媒體合作等策略,從而提升報道影響力和傳播力。傳統媒體應積極融合新媒體,不斷優化創新,增強媒體的公信力和競爭力,占領輿論引導的制高點。潮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EB/OL].(2023-08-28).https://cnnic.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2]Mob研究院.2023年短視頻行業研究報告[R/OL].(2023-07-01).https://www.163.com/dy/article/I8J2225N0511
B3F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