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黃峙樺,廣西北海廣播電視臺《珠城法治》欄目記者
【摘 要】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電視媒體紛紛精心打造全媒體矩陣,積極順應時代變革。攝像記者作為電視新聞報道的關鍵執行者,其綜合能力亟須提升以適應媒介融合的需要。本文通過分析融媒體環境下對攝像記者的新要求,探討攝像記者提升綜合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融媒體;攝像記者;綜合素養;優化策略
當今,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加速,給傳統媒體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對于電視新聞攝像記者而言,他們是新聞素材的重要捕獲者,高質量的新聞素材和內容可為社交媒體賬號帶來粉絲增長和良好的傳播效果,新聞傳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攝像記者的拍攝質量。在這一背景下,攝像記者必須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拓寬技能邊界、強化創新思維,通過學習新技術、培養編導意識和提升創新能力,在新媒體環境中找到新的定位,為電視新聞的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一、融媒體背景下對攝像記者的新要求
融媒體背景下,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改變了信息的獲取和消費模式。這促使傳統電視新聞行業的重構,傳統媒體不僅要兼顧傳統電視的“大屏”,還要適應新媒體時代手機的“小屏”。視頻和直播平臺的興起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視聽體驗,削弱了傳統電視新聞的吸引力。觀眾不再滿足于單向、線性的新聞傳播,而是追求互動性、個性化和即時性的內容。攝像記者在新媒體環境下所面臨的挑戰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深層次的是對傳統角色認知的顛覆和業務能力的全面考驗。
(一)增強政治素養
電視新聞攝像記者必須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整個電視新聞節目制作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其綜合能力直接影響新聞節目的制作水平和傳播效果。因此,電視新聞攝像記者應當不斷提升綜合素質,時刻關注電視新聞制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積極主動地去解決這些問題,以確保電視節目能夠以更高的質量呈現在觀眾面前,進而贏得更廣泛的認可和喜愛[1]。新聞記者的政治素養是新聞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靈魂,它既是規范新聞報道行為的方向標,也是確保新聞真實性、客觀性和公正性的重要保障。
在新聞報道的每一個環節,政治素養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渠道和方式日益多樣化,同時也帶來了虛假新聞和不良信息的出現。具備辨別真偽、篩選信息的能力,確保所報道的新聞真實可靠,為公眾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這更加凸顯新聞記者政治素養的重要性。作為攝像記者,只有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才能夠正確分析、解讀新聞事件,向公眾傳遞準確、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成為核心價值觀和正確輿論的引領者。
(二)提升專業能力
在融媒體環境下,新聞行業的競爭愈發激烈,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新聞報道的內容和質量上,更體現在新聞團隊的結構和配置上。復合型攝像記者逐漸取代專業型攝像記者,成為行業新寵。他們掌握采訪、編寫、攝像、錄制等多元化技能,在新聞生產中占據核心地位。各種移動化全媒體直播工具備受關注,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現場報道質量以及水準有了明顯的提升,能夠突破時空限制,實時傳輸多種數據,提升觀眾現場體驗感[2]。因此,攝像記者需加強學習,提升本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掌握高科技演播廳、移動直播流媒體傳輸、VR技術以及無人機采集。
成為復合型攝像記者除了需要提升專業技能,還需要關注新型攝像設備和技術的發展。例如,無剪輯拍攝和360°移動全景拍攝等先進攝影技術,能夠為新聞報道帶來更加豐富的視覺體驗[3]。持續地實踐和不斷學習新技術,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有利于攝像記者在后續的新聞報道實踐中加以應用和優化,從而提升媒體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例如,2023年10月23日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圣火采集和火炬傳遞活動在廣西北海市啟動,北海廣播電視臺全媒體平臺采用直播、視頻、圖片等形式立體報道了啟動儀式,獲得了觀眾的認可和好評。2023年,在北海廣播電視臺與其他兄弟臺開展“海邊搭起直播間”聯合直播電商帶魚貨的節目中,沿海特色魚貨展示報道與直播帶貨相結合,不僅實現了內容創新,還通過新媒體平臺直播的形式提高了本地媒體的跨地域影響力,實現了一舉多贏,充分體現了新聞采編人員專業能力的重要性。
(三)提高快速響應與實時報道能力
新聞攝像作為記錄和傳播事實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速度之快令人應接不暇,在這一背景下,攝像記者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覺,對突發事件應具備迅速的判斷力和行動力。事件發生時,攝像記者需要迅速到達現場,這需要記者具備出色的時間管理和應急處理能力。到達現場后,根據新聞報道的需要捕捉關鍵畫面,捕捉事件的核心信息和重要細節。同時,具備實時上傳報道的能力,將最新畫面和信息實時傳遞給觀眾,這不僅確保觀眾能夠第一時間獲取最新信息,還能增強新聞的時效性和現場感。攝像記者在后續新聞報道中還需要時刻關注事件的進展,判斷其新聞價值,并迅速作出反應,合理安排時間,確保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拍攝和上傳任務。
二、從四個方面提升攝像記者綜合能力
傳統媒體融合進程加速,尤其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對新聞采編人員的綜合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電視新聞攝像記者應努力提升綜合能力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挑戰。
(一)捕捉畫面細節
電視新聞的畫面細節在信息傳播中至關重要。它們不僅能傳遞深層次的情感和信息,還可以提升新聞的真實性、傳播力和影響力。作為新聞傳播的載體,畫面細節能夠凸顯新聞主題,使新聞更加生動鮮活,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特別是在新媒體環境下,畫面細節成為電視媒體吸引觀眾、增強競爭力的關鍵。因此,電視新聞攝像記者應擅長捕捉和拍攝這些細節,打造更多優質的新聞節目,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電視新聞的地位[4]。畫面細節還可以凸顯新聞報道的核心主題,突出人物的形象,有效地增加現場感和真實感。畫面細節還具有很強的表現張力和容納性,通過組合不同畫面來增加信息量。如人物報道中,當人物在辦公室工作時,拍攝順序可以依次為辦公室的大景,人物工作的中景,人物閱讀材料正面近景,人物臉部表情特寫,人物眼睛聚精會神的特寫,人物手部翻閱動作的特寫,后期編輯時可以加入時鐘、窗外的景別等鏡頭與之結合,豐富畫面的細節。
畫面細節的捕捉需要攝像記者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領悟。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訪前準備,一是平常注重實踐累計,二是采訪前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好采訪預案。其次,在到達新聞現場后,要做到既耐心又敏銳,時刻準備捕捉細節,因為大多數新聞畫面往往就發生在一瞬間,所以把握時機捕捉畫面細節至關重要。最后,尋找具有強烈視覺沖擊的畫面細節進行拍攝,讓觀眾保持對信息的關注度,提升新聞報道的點擊率和互動性。
(二)提升編導意識
編導意識讓攝像記者不再局限于僅僅拍攝畫面,而是更加注重報道的主題、結構和內容。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電視攝像記者需要具備一定的編導意識,因為編導意識是電視節目制作全局性的重要體現[5]。在攝像記者應對新媒體挑戰的過程中,提升編導意識是至關重要的內容。攝像記者不再僅僅是記錄畫面的技術人員,而是需要轉變為能夠從全局視角構思和講述新聞故事的復合型人才。這一轉變要求攝像記者具備捕捉新聞價值、塑造敘事結構以及引導觀眾感知的能力。攝像記者還需具備一定的創新思維,敢于突破傳統框架,利用新媒體工具增強新聞的互動性和吸引力。
團隊協作能力的強化有助于攝像記者更好地實現編導角色。在多媒體融合的背景下,與編導、編輯和其他制作人員的有效溝通,能夠確保新聞內容的連貫性和一致性,從而提升節目整體質量。
總之,提升電視新聞攝像記者的編導意識,不僅需要他們拓寬知識視野,強化技術技能,還需要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的能力。這樣的優化策略將使攝像記者能夠在新媒體環境中游刃有余,為電視新聞的創新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提高藝術素養
藝術素養對媒體打造品牌和擴大影響力有著較大的作用。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在崗位上不斷地鍛煉和培養藝術素養,只有具備了較高的藝術素養,培養出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才能讓自身的作品優秀而賞心悅目[6]。攝像記者藝術素養的優化,首先,從提高藝術作品鑒賞力開始,通過對不同藝術門類充分了解和認知,提升自己的視覺藝術水平,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可以嘗試用自己的藝術思維對作品進行解讀,對構成的藝術視覺條件進行分析,加深印象,便于在今后的實際應用中可以在腦海中快速篩選類似場景。其次,在實際拍攝中要從拍攝畫面的構圖、色彩、虛實焦、拍攝角度、明暗對比等進行培養,例如,拍攝人物特寫時,選擇純凈或和人物對比度高的背景決定高或低角度確定機位,逆光的角度可以勾勒出人物的輪廓,或以提高快門速度以剪影的方式記錄,使畫面藝術性進一步提升。最后,多種藝術元素表達有助于正確引導觀眾,新聞報道提升作品藝術性主要通過把畫面、語言、色彩、文字等形象地鑲嵌融合到作品中,為觀眾提供藝術元素新聞,也是為作品添加亮點,從而吸引觀眾,提升觀眾轉發率,提升媒體美譽度,擴大市場占用率。所以,攝像記者必須認識到藝術素養的重要性,從理論到實踐不斷優化和提升自我,讓自己的藝術素養在新聞采編中得到充分發揮。
(四)應用技術創新
新聞攝影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借力跨屏拓展的生存空間,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強化技術創新應用是提升和優化業務能力的關鍵環節,攝影記者不僅需要捕捉視覺敘事,還應當成為技術驅動的創新者,利用新媒體工具拓寬新聞報道的維度[7]。這一觀點的提出,基于對當前媒體環境快速變化的洞察,以及對攝像記者角色演變的理解。新媒體的興起,使信息傳播方式日新月異,無人機航拍、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的應用,為新聞報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視角和體驗。例如,北海廣播電視臺在報道2020年6月30日冠頭嶺林區火災被成功撲滅、2023年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回賽北海賽段這兩條新聞時,應用了航拍設備、直播設備與新聞報道進行有效結合,在直播和抖音社交平臺均獲得較好的數據表現。攝像記者在熟悉傳統拍攝手法的同時,還應積極掌握并運用這些新技術,以增強新聞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例如,無人機可以提供鳥瞰視角,揭示事件的整體態勢;VR技術則可讓觀眾身臨其境,增強新聞的沉浸感。需要注意的是,技術創新并非單純的技術堆砌,而是要與新聞內容深度融合。攝像記者需具備敏銳的新聞嗅覺,例如,準確判斷何時、何地、何種技術能最有效地傳達新聞價值。技術的運用還需遵循新聞倫理,確保真實性和公正性。攝像記者要想在新媒體時代不斷前進,持續的學習和實踐至關重要,定期參加技術培訓,通過實際操作提升技術的應用能力,實現新聞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三、結語
在新媒體環境下,攝像記者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是前所未有的,傳統媒體的邊界逐漸模糊,攝像記者必須在堅守新聞真實、客觀、公正的基礎上,積極擁抱新技術、新平臺、新語態,打破傳統報道模式的束縛,以更加開放、創新的思維來報道新聞。要積極嘗試將新技術融合到拍攝中,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以便適應新媒體發展的要求,進而得到更廣泛的認可與青睞。潮
參考文獻
[1]關杉.融媒體時代攝像記者業務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0):172-174.
[2]劉廣川.電視新聞轉型期攝像記者編輯思維的培養措施[J].采寫編, 2023(10):48-50.
[3]劉英杰.電視新聞轉型期攝像記者的編輯思維[J].傳播力研究, 2018,2(35):224.
[4]許向鋒.電視新聞攝像對畫面細節把握探析[J].新聞傳播, 2023 (21):90-92.
[5]吳云強.提升電視攝像記者編導意識的有效途徑探討[J].采寫編,2022(11):66-68.
[6]田宏杰.媒體采編人員藝術素養的作用及發掘培養途徑[J].南方傳媒研究,2021(3):78-84.
[7]邢棟.新聞攝影融合發展新動向:跨界 跨屏 跨語言[J].中國地市報人,2023(1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