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雨
摘要:寧夏吳忠市金花園社區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城市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方面形成了寶貴經驗。基于對該社區的田野調查,展示其以“人民至上”為原則,主動構建相互嵌入式的社區環境和社會結構。總結概括了新時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金花園模式”:以黨建為引領架起宣傳教育、交往交流和解決問題“三座橋梁”,以志愿者服務為中堅力量黏合民族關系,以各族居民為主體促進社區治理。
關鍵詞:民族互嵌式社區;交往交流交融;“金花園模式”
中圖分類號:C956;D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10-0009-04
A Study on the Model of Ethnic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Ethnic Embedded Community of Jinhuayuan
Ma Mengyu
(Xinhua College of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Abstract:: As a national model community for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Jinhuayuan Community in Wuzhong City,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has always focused on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in the urban governance of multi-ethnic and embedded community. Based on a field study of this communit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it has taken the initiative to build an embedded community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tructure on the principle of “people first” and summarizes the “Jinhuayuan Model” of ethnic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new era: building “three bridges”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with Party construction as the leader, bonding ethnic relations with volunteer services as the backbone, and promoting community governance with residents of all ethnic groups as the main body.
Keywords: ethnic embedded community;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Jinhuayuan model”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1]。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將“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2]作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探索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的有效模式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現路徑。本文以人類學視角,由表及里地呈現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各族居民和諧共處、團結友愛的邏輯根源,探討以民族團結一家親的“金花園模式”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基礎。
一、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建設現狀及特點
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成立于2003年10月,轄居民小區7個,居民樓119棟,5 025戶13 850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5%,社區設黨委一個,下設4個黨支部,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民主法制示范社區等榮譽稱號①。基于不同民族多、外來人口多、老年居民多的基本特點,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以人民至上為工作原則,主動打造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兩者一里一表、一內一外相互配合,為推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堅實穩定的結構基礎和空間基礎。
(一)以“人民至上”為原則主動構建相互嵌入式社區環境
社區環境是社區治理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社區居民賴以生存及社區活動得以開展的自然、社會、人文和經濟環境的總和。2003年,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因“民居計劃”工程而建,社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原則,主動構建相互嵌入式社區環境,推動社區社會結構和諧發展。本次研究從社區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維度,呈現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環境樣貌。
社區硬環境包括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租房住房、求職工作、文體設施、安全消防設施和綠化環境等基礎設施,是社區居民賴以生存的客觀條件。社區堅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原則,聚焦群眾所急所想所憂,針對基礎設施陳舊、路燈不亮、屋頂漏水等民生熱點問題,在國家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民生工程的有力推動下,整體謀劃、集思廣益、逐一落實,陸續維修主路面5 100平方米,改造社區廣場4 814平方米,更換小區路燈350個,維修改造了4個小區的商網下水管道500余米,鋪設殘疾人通道300平方米,種植綠植2萬余株,打造垃圾分類示范點3個,文化長廊2個。社區現有商業網點580個、醫療服務點4個、學校2所、幼兒園1所,隨著社區硬件環境設施不斷改善,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我每天都來小廣場,以前小廣場沒廁所,對我們老年人很不方便,我們把問題反映到社區,社區和共建單位爭取到項目資金,在社區廣場建了一座公廁,加上這次老舊小區改造后,路平整了,路燈亮了,環境更美了,走到哪兒都沒我們這個社區好!(ZY,回族,64歲,社區居民)作者社區隨機訪談記錄,以下同。
社區軟環境包括思想宣傳、治安調解、文化活動和社區工作效率等人際關系互動,社區“兩委”對構建社區軟環境建設具有主導作用,社區“兩委”在互嵌式人口分布和居住格局的基礎上,以基層黨組織為紐帶,將黨建下沉,賦予基層治理新的動力活力,使思想宣傳、文化活動等工作真正鋪開在居民群眾中,極大增強了各族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打破了社區現代化建設中面臨的鄰里陌生感,為各民族居民相互交流、相互接納和相互包容創造有利條件。
我們對社區的工作非常支持,只要他(指社區干事)在門口叫我們一聲,我們再忙都會抽身去幫忙,因為他幫我們解決了很多困難,而且這個人啊,在居民矛盾調解上,很有方法,我們都愿聽他的。(ZJ,回族,48歲,餐廳老板)在很多方面社區都起到協助牽頭的作用,比如說我們這邊書法班的魏老師,社區提供平臺,協助人家,讓喜歡書法的居民參加進來,我們加大宣傳力度,大家都知道這個,然后我可以過來試試,看看這個環境好不好,慢慢地大家就自動融入到這個氛圍里了,我們這邊包括合唱團很多活動,太齊全了。(ML,回族,33歲,社區干事)
(二)以民族交融為導向的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社會結構
構建相互嵌入式社區環境是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石。在多民族社會中,民族關系的穩定及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有賴于不同民族之間在社會結構上的相互交融[3]。因此,在主動構建相互嵌入式社會環境的基礎上,推動形成民族互嵌型社會結構是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方式。所謂民族互嵌型社會結構,就是各民族通過頻繁而有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一個結構相連、利益相關、情感相通的共同體的社會形態[4]。民族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的目的,這里的“交融”是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與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以及與中國傳統“和”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民族交融有益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本文從人口結構、文化結構、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四個維度呈現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以民族交融為導向而形成的各族居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生動畫面。
1.共存共生的人口結構。在民族構成上,回、滿、蒙、藏等少數民族6 232人,占總人口的45%。在居住格局上,由于社區來源于為解決困難群眾住房問題而啟動的吳忠市“民居計劃”工程,居民自主選擇樓層和房屋,各民族錯落居住,自然形成民族互嵌式居住格局。在族際通婚上,盡管傳統觀點將之視為民族“禁區”,但隨著科學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從訪談中可知,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此問題。
我的孫女如果找個漢族小伙兒,我同意兩人結婚。民族之間的隔閡也好,偏見也好,距離也好,是逐漸在縮小的,這個差距是越來越小了。只要我們互相理解、互相同情、互相交朋友,我們的共識會越來越多。(SYM,回族,74歲,社區居民)
2.相互尊重的文化結構。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居民以漢族和回族為主,漢族文化和回族文化同屬中華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員,社區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為紐帶,以思想宣傳、文化活動等軟環境建設為途徑,推動漢族文化和回族文化在不斷交流交往中相互尊重、和諧相處。
實際我們回族少、漢族多,大家相處得非常融洽,非常和諧,在逢年過節就是這個民族節慶日,就是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這些節慶日,漢族把元宵、粽子、月餅啊,都給我們少數民族送,我們過古爾邦節、開齋節,給漢族兄弟姐妹、鄰居送粉湯、油餅子,還請他們來家里做客。我今年也70多歲了,經歷了很多,這么多年來我們民族團結搞得非常好,沒有大的這個民族糾紛,這個案件發生,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各民族就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體諒、相互幫助,使我觸動的就是相互尊重。(WLH,回族,72歲,“王蘭花熱心小組”黨支部書記)
3.互動互惠的經濟結構。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有商業網點580個,95%以上為個體店鋪,其中餐飲業居多,個人經商戶又以社區居民為主體。從事餐飲業的經營者大部分為回族,從事超市、藥店等行業的經營者以漢族居多,各族居民以社區內的經濟場所為平臺頻繁往來、交流互動、增進感情。同時,社區“兩委”充分整合現有資源,聯合社區內外的社會組織,為社區生活困難的居民提供就業機會,社區“兩委”正積極探索發展社區集體經濟的方式,加快社區民族互嵌式經濟結構的建構。
在這個小區,10分鐘以內就可以找到任何你需要買的東西。第三產業比較普遍,餐飲、藥店、商店、學校應有盡有,生活很方便。(TZM,漢族,72歲,金花園社區鐵班長志愿服務隊隊長)
4.共同參與的政治結構。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設黨委一個,下設4個黨支部,社區“兩委”成員8名,共建單位12家。“兩委”成員中回族6人、漢族2人,基于成員少、任務重的現實情況,社區組建4個網格黨支部,積極發揮社區廣大黨員的先鋒作用和先進典型人物的引領作用,依托網格居民微信群,形成了社區事務民主協商、共同參與的民族互嵌式政治結構,最大限度地把矛盾防范在源頭、化解在基層。
小廣場修建廁所這個事,我們就召開民主協商議事會,大家的事大家說,社區居民才是社區治理的主體,群眾的力量是無限的,我們和居民們一起協商這個事,最終把那個位置瞄準了,建好以后居民特別高興,社區居民給我們送感謝信和錦旗,我覺得印證了那句話: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居民群眾對于我們這個工作的肯定,就是對我們工作的激勵,也激勵我們更好地立足本職崗位為他們辦實事。(ZLP,回族,39歲,金花園社區黨委書記)
以定性研究法對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開展田野實證研究表明,社區“兩委”堅持以人民至上為工作原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主動構建高度互嵌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為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持續且穩定的平臺。
二、新時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金花園模式”
金花園社區以構建民族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的工作實踐為方法,有效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守正創新,提升各族居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層認同。本研究將其經驗提煉總結為新時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金花園模式”,即以黨建為引領架起“三座橋梁”,以志愿者服務為中堅力量黏合民族關系,以各族居民為主體促進社區治理。
(一)以黨建為引領架起“三座橋梁”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的邏輯起點,亦是工作目標。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自覺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各項服務工作中,率先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將黨支部升格為黨委,組建4個網格黨支部和12個樓棟黨小組,發動110名黨員擔任單元“紅管家”,為基層服務排兵布陣,有效暢通了黨員與居民、居民與居民的聯系,社區各族居民以基層黨組織為紐帶實現了更廣泛的交往交流。黨建下沉使社區居民“聚”到了一起,社區“兩委”堅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原則,為服務于民搭建了宣傳教育之橋、交往交流之橋和解決問題之橋。
宣傳教育之橋是運用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潤物無聲地傳入千家萬戶,社區精心打造了“總書記來到咱們家”紅色教育基地,熱心黨員開展“方言式+話家常”的接地氣宣講,普通黨員開展“面對面”“廣場板凳會”的微宣講等。以創新方式持續深化宣傳教育,在社區營造各民族大團結的濃厚氛圍。
交往交流之橋是以內容豐富的社區文化建設推動各族居民深入交流。社區依托各類社會團體加強各族居民交往交流,同時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為契機,組織開展“迎新春民族團結文藝匯演”“歡樂慶元宵聯誼活動”“粽香滿園話情誼”“花兒唱響新生活大合唱”等精彩紛呈的主題活動,使各族群眾聚在一起,交流分享。社區連續19年舉辦“社區鄰居節”系列活動,各族居民紛紛拿出自家的拿手好菜,聚在一起品嘗特色美食、樂享歡樂時光。交往交流之橋的搭建使居民走出小家,融入社區大家,在潛移默化中拉近距離、增進感情。
解決問題之橋是社區著力提升社區硬件環境建設,想方設法架起解決居民實際問題的橋梁。社區硬件環境建設是衡量居民生活幸福度的基礎,服務居民是社區治理的落腳點,金花園互嵌式民族社區“兩委”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依托各項民生改造項目,建立健全社區“聯合黨委”機制,發揮聯合黨委成員單位、轄區內企事業單位、愛心人士、愛心企業等資源優勢,針對居民普遍存在的痛點問題,借勢借力予以解決。
(二)以志愿者服務為中堅力量黏合民族關系
金花園互嵌式社區的志愿者服務既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主力軍,也是黏合劑。2020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金花園社區為社區志愿者點贊,他說:“你們的經驗很好,真正體現了行勝于言。”[5]
社區以“七一勛章”獲得者王蘭花的故事為標桿,以“蘭花芬芳”志愿者服務中心為輻射,組建“老娘舅”“紅袖章”等5支志愿服務團隊,開展“民族團結模范樓棟”和“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評選活動,深化“身邊好人”“好媳婦”“好婆婆”“美德少年”等群眾性評選表彰宣傳活動,通過選樹包括少數民族精英在內的、具有群眾影響力及號召力的典型人物,成為暢通社區“兩委”與居民群眾聯系的中堅力量,在化解居民糾紛、維持社區秩序、引領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社區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區以營造“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圍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在訪談中,鐵班長志愿服務隊隊長講到:“各族居民都積極加入志愿者服務,按過去的說法,漢族講行善,回族講行好;我們共產黨人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通過志愿服務,大家一起踐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由此可見,志愿者服務是黏合民族關系的有效方式,各族群眾在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服務于各族群眾,通過凝聚共識,共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三)以各族居民為主體促進社區治理
民族互嵌式社區本身就是各民族居民溫馨和睦的共同家園,社區治理應該秉承“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理念,將各民族居民作為社區建設的主體,在居住空間互嵌的基礎上逐漸實現由人際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和諧民族關系建設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嵌,由此強化個人和社區的情感聯結,增強社區凝聚力,打造社區共同體。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堅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原則,將各族居民作為社區治理的重要主體,通過宣傳教育之橋、交往交流之橋和解決問題之橋,有力夯實了社區治理工作的群眾基礎。
社區各族居民對社區具有感情歸屬。以定性研究方法考察各族居民對社區的感情歸屬度,從社區人際關系嵌入程度衡量,社區居民聯系密切,互幫互助,居民出遠門前將鑰匙留給鄰里保管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從社區制度嵌入程度衡量,各族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積極性與頻率高,對政策規范了解度高。從社區結構嵌入程度衡量,因社區軟硬件環境提升,文化氣氛濃厚,鄰里關系和諧,居民購房意愿強。各族居民普遍形成將社區當家庭、將鄰居當親人的感情歸屬。
社區各族居民深入貫徹“五個認同”。“五個認同”指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金花園民族互嵌式社區以文化建設為載體,以志愿者服務為紐帶,使各族居民
在交往交流中深度交融,自覺增強“五個認同”,凝心聚力、團結奮斗,形成共建幸福美好家園的強大合力。
三、結束語
“金花園模式”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黨建為引領架起三座橋梁,以志愿者服務為中堅力量黏合民族關系,以各族居民為主體促進社區治理,形成了黨委引領、志愿者黏合、居民主體的社區治理利益共同體。為以新時代民族互嵌式社區治理助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3-10-29(1).
[2]中共國家民委黨組.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獻[N].人民日報,2021-11-08(12).
[3]郝亞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3):9-13.
[4]郝亞明.民族互嵌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內在邏輯[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8-12.
[5]習近平在寧夏考察時強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 ?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