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隱

2024年3月29日,日本大阪,小林制藥社長小林章浩(左二)和高管們出席新聞發布會并鞠躬道歉
3月22日,日本制藥巨頭小林制藥以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為由,緊急召回該公司生產的約30萬份含有紅曲成分的保健品“紅麹膽固醇顆粒”。此外,小林制藥還回收了另兩款涉及紅曲的保健產品,提出撤銷8種功能性標識食品登記。
截至28日晚,服用該公司涉事保健品的消費者中,已有5人死亡、114人住院,另有約680人入院就診或準備就診。據媒體報道,“紅曲膽固醇顆粒”從2021年2月起在電商渠道和門店進行銷售,截至今年2月底已售出約106萬袋。
其中,部分受影響產品通過跨境渠道銷往中國大陸。目前,查詢天貓小林制藥海外旗艦店、拼多多官方海外旗艦店、小林制藥海外京東直營店小林制藥客戶服務中心,該產品(60粒,條形碼4987072059708)均已下架。
小林制藥馳名在外,今番陷入健康安全丑聞,無疑給近年來漸進低谷的“日本制造”再度蒙上一層陰影。經營過百年,藥企老字號一朝驟然翻車,神話的幻滅亦當引起中國消費者的留意與省思。
小林制藥深陷“有毒門”,外界自然關注尋找罪魁禍首。該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致病原因在于“混入了某種毒性強的未知物質”,故尚不能確定是原材料制取出現問題,還是生產管理流程中存在漏洞—就當下而言,可以明確難辭其咎的,是小林制藥應對不力的“人禍”,造成了損失難以預估的次生災害。
據日媒產經新聞曝光,早在今年1月15日,小林制藥就已收到首宗病例通報,但并未給予足夠重視。其后,接連有13名消費者宣稱出現了浮腫和排尿困難等身體不適。彼時,便已有6人住院治療,其中一名患者甚至還需要進行透析。
在2月6日,小林制藥收到第一份化驗報告。由于未發現紅曲代謝可能生成的“桔霉素”等有毒物質,便草率地歸因于用戶過敏,推遲了進一步的檢查。直到3月16日,藥物分析結果終于顯示,其中可能含有未知成分。但之后,該公司仍拖延了整整6天,在3月22日才宣布召回問題產品。
在26日內閣會議后的記者會上,日本厚生勞動大臣武見敬三直指,小林制藥在調查過程中沒有向行政部門提供信息,且花了2個多月才宣布這一消息,“令人很遺憾”。
雪上加霜的是,小林制藥一年生產約18.5噸紅曲,只有兩成自留。余下八成原料被出售給了52家企業(包括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這意味著不排除二次分銷的可能性,直接引發地震級別的健康安全危機。
目前,已有日本京都市制酒業巨頭“寶酒造”宣布回收9.6萬瓶清酒、85年的老字號“豆福株式會社”宣布回收相關零食8種13款,另有13個飲食品牌也進入了追回程序,受牽連企業名單持續拉長。
傷害面積的不斷擴大,并不是小林制藥董事長一句簡單的“決策遲緩”,就可以輕輕揭過。再行審視小林制藥的善后補救措施,也不盡人意。
對日本消費者,該公司給出的賠償為“2500日元代金券”(約合人民幣120元)。在本該亡羊補牢之時,不忘的竟是促銷。

日本東京,小林制藥公司辦公室

2024年3月28日,日本福岡,一家藥店發布通知稱小林制藥的保健品使用了紅曲霉
小林制藥應對不力的“人禍”,造成了損失難以預估的次生災害。
而面對中國消費者,小林制藥客戶服務中心則表示,消費者提供購買記錄、包裝袋等信息,可辦理退貨退款,但“目前還沒有補償政策,若要進行腎臟檢查,需要跟公司商量后給到結果”。
對此,萬商天勤(上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高級合規師朱永紅一針見血地指出,當藥品因質量問題造成消費者損害后,銷售方“僅退貨退款”,不符合中國藥品管理法第一百四十四條的相關規定。
帶領小林制藥成長為世界性企業的前任會長小林一雅,曾推出自己的經營策略之作《小池大魚》,其“心法”被概括為“在沒有消費的地方創造消費”。現任會長小林章浩更不諱言,小林制藥的產品之所以經久不衰,在于功效一目了然、讀來朗朗上口的取名創意。
也就是說,小林制藥的真正所長,是找到沒有同質化競爭的“縫隙市場”,制造“具有話題性的日用品”。而該思路也注定了這些產品的性質,均屬于“沒有也行、有了興許更好”的廉價小玩意兒。
這一點,從小林制藥的企業史也能看出一二:1886年創立的小林藥房,最初只是經銷商,并不研發藥物產品。到上世紀60年代,令小林制藥聲名大噪、風靡歐美的明星產品“藍色馬桶清潔球”(Bluelet),也與藥品沒有任何關聯。
據悉,小林制藥鼓勵全體員工關注日常小事,每年搜集各種“生活困擾”多達4萬件,從中挖掘開發細分賽道的靈感。中國消費者熟悉的“暖寶寶”“廁所消臭元”“安眠耳栓”等產品都由此而來。
可見,五花八門的非處方用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爆款,在于小林制藥的著眼于針對消費者的心理痛點進行吸睛營銷,在電視劇、綜藝節目以及電影中作為贊助商頻頻刷存在感,而非真正開發出具有實效的產品。
但在直接關乎消費者身體健康的功能性食品領域,這套經營哲學能否成立和適用,就值得推敲。
小林制藥曾專門針對低氣壓天氣引發的頭痛胸悶癥狀,推出一款含片—該產品雖立即走紅,但也被認為純屬安慰劑效應,引發了“心理作用大于藥理作用”的質疑。
此次出事的紅曲成分保健品,更是過度渲染、誤導宣傳造成的一場悲劇。
誠然,紅曲可用作天然無毒的食用色素和食用抗菌防腐劑,還是釀酒釀醋的好原料。中國《本草綱目》曾記載:“紅曲消食活血,健脾燥胃。”可見,適量使用紅曲,本身并不存在危險性,甚至有寶貴的藥用價值。
上世紀70年代末,日本科學家還發現,其發酵液中的化學成分莫納可林K,可顯著抑制人體內膽固醇合成,催生了至今廣泛用于臨床一線的降脂藥洛伐他汀。
然而,是藥三分毒,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唐木英明批判,近年來保健品業正是看中了紅曲活性成分的功效,常以“降膽固醇”為噱頭和賣點,濫用紅曲而罔顧其副作用。
譬如,有來自日本福岡的功能性食品銷售商ZERO PLUS,推出了使用小林制藥紅曲原料的食品,包裝上就十分夸張地印著“可清除壞膽固醇的濃郁奶酪餅干”。
據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會理事、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食品安全博士劉少偉介紹,在紅曲的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多且復雜的次級代謝成分。因此,將紅曲用于身體保健,必須嚴格控制劑量,超量就有可能對腎臟和肝臟造成傷害。
根據小林制藥發布的調查情況,死于腎臟病的受害者之一,就曾在2021年4月至2024年2月期間,連續購買了35袋“紅麹膽固醇顆粒”。
歐盟也曾出現過紅曲保健品損害消費者健康的案例,故于2022年出臺了管理要求,限定紅曲有效成分莫納可林K的每日攝取量不得超過3毫克,且必須在產品包裝上說明警示。而早在2014年,瑞士便宣布禁止銷售以紅曲為成分的食品,法國也規定使用此類保健品必須先行咨詢醫生。
在產經新聞關于小林制藥紅曲風波的報道下,最高贊留言是一位網名為GOGO的日本醫生寫下的長評:“保健品的暢銷,只有制造商得到營養。數據顯示,功能性食品只有不到一半是明顯有效的,而副作用卻很大。除非經過醫生檢查和推薦,不要胡亂攝入補充劑。臨床上有一些難以診斷的癥狀,就是由保健品引起的。”
日本廣播協會(NHK)報道稱,日本消費者廳將對被申報為功能性食品的約7000種商品進行緊急檢查,調查是否存在健康損害風險。小小的紅曲,敲響了整頓亂象的警鐘。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小林制藥風行于中國社交媒體,被鼓吹成“網紅神藥”,在頗為流行的日本旅游攻略“必買12種神藥”清單中,就有五款藥品出自該公司旗下。
中國消費者的青睞,自然成了小林制藥的一棵“搖錢樹”。小林制藥201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銷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倍多,貢獻正來自中國市場。其后,小林制藥在華一路高歌猛進,到2021年中國市場銷售額達83億日元,同比增長34%,占國際業務比重的28%,僅次于美國市場。

小林制藥為吸煙者和支氣管炎患者推出的中藥“清肺湯”
不排除二次分銷的可能性,直接引發地震級別的健康安全危機。
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2016年,小林制藥為吸煙者和支氣管炎患者推出名為“清肺湯”的中藥。為吸引中國游客,專門制作的中文海報卻打出了“適合空氣污染,PM2.5對策”的旗號,可謂藥不對癥。然而在營銷話術的誤導下,不明就里的中國消費者,依然交了足足20%業績的“智商稅”。
此次小林制藥曝出丑聞,終于引起中國社交網絡對日本網紅神藥的警惕。在小紅書一篇相關帖子下,一名在日本居住4年多的中國留學生Obsession40,寫下了揭露日本保健品另一面的高贊評論:“日本藥妝和保健品喜歡‘下猛藥好做宣傳,但是丑聞也很多。譬如Pola美白丸,在日本國內就多次曝出肝損傷的病例。”


Pola美白丸、EVE止痛片
小林制藥曝出丑聞,終于引起中國社交網絡對日本網紅神藥的警惕。
在其跟帖中,也有中國網友評論反饋,因為服用Pola美白丸長肌瘤、服用Pola抗糖丸長結節、吃日版感冒藥導致心跳過速等各種不良反應。
可見,所謂“海外神藥”的核心,在于從營銷上針對某一特定消費群體的心理需求,營造出足夠高檔和高能的海市蜃樓,至于是否恰如其分,并不在保證之列。更有甚者,一些宣稱高功能的藥品,成分復雜不明、配方劍走偏鋒,對于存在著外語理解障礙的中國消費者來說,就更難辨清其中的真假是非。
2019年,加拿大衛生部在官方網站上曾正式發出公告,禁用六款日本保健品。譬如,“1秒止癢”無比滴中,苯海拉明這一成分雖可止癢,但具有較強的中樞抑制作用,因此在中美加等多國都禁止用于兒童。
當下,丁香醫生等醫學類科普平臺也在呼吁,不要輕信網紅帶貨的海外保健品。比如在國內微商圈被呼為“白兔牌”的EVE止痛片,內含丙戊酰脲和咖啡因,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和成癮性,屬于不能擅用的處方藥;且丙戊酰脲可導致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這一成分早就從除日本以外的國家退市。
“祛魅”,2023年度中國網絡熱詞之一,源于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理論—對一切事物,應消解其源于未知神秘性和標簽神圣性的迷戀。“日本制造”曾經的品質光環,讓小林制藥等走營銷路線的保健品牌輕松收割了一眾中國粉絲。如今濾鏡破碎,是時候看個分明了。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