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玉香
★文言虛詞是古代漢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其本身不具有實在意義,但它們在文章中仍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掌握虛詞的用法對于提高中學生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有著重要幫助。本文將從虛詞的定義及用法、文言虛詞的作用、常見的虛詞使用分析以及如何掌握虛詞的學習技巧等方面展開論述,為初中生了解虛詞和學習文言文提供新思路。
文言文中的“虛詞”,是指沒有實際意義的詞,主要用來連接、修飾實詞或句子,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不能單獨成句。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等,其中助詞又包括結構助詞、時態助詞和語氣助詞。
“之”“乎”“者”“也”“焉”“矣”“哉”
等都是常見的虛詞。它們在文言文中可以使句子組織更加清晰明確。例如,“之”作為主謂之間的連接詞,可以使句子更加緊湊;“而”則可以作為并列連詞,連接兩個相關的動詞或形容詞,使行文更加流暢。
在文句中,虛詞主要起到完善語法結構、豐富語義表達和增強語氣的作用。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中“之”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以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虛詞在幫助表達語氣時,常表示判斷、陳述、疑問、感嘆句等。例如,蘇軾的《石鐘山記》(課外閱讀)里的“此世所以不傳也”,其中“也”表陳述語氣。除此之外,虛詞的使用還可以傳達作者的情感態度。例如,“嗚呼”二字可以用來表現作者的悲傷或感慨。再者,虛詞也可以用來描述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使形象描繪更加生動傳神。例如,曹植的《洛神賦》(課外閱讀)中“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通過使用虛詞,生動地描繪了女子的輕盈婉約之美。由以上諸多功能可見,虛詞在文言文中的地位之“重”。
虛詞的使用與文章語境密切相關。在不同的語境下,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會有所不同。例如,“乎”在古代漢語中,可以用作介詞表示“于”或“在”,也可以用作語氣助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其意義和用法都與現代漢語不同。又比如在教材《鴻門宴》中“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這句中前一個“為”是介詞,翻譯為“替”“給”,而后一個“為”是動詞,翻譯為“作出”“制定”。因此,虛詞的學習不能脫離語境,只有在分析具體上下文的基礎上,才能準確找出意義之間的關系,辨別虛詞的用法。一是介詞賓語前置。例如《孟子》(課外閱讀)中的“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正常語序應該是“王嘗以好樂語莊子”。二是表示無實義的虛詞或發語詞。例如,《孟子·公孫丑下》(課外閱讀)里“夫子當路于齊”,其中的“夫子”并無實際意義,只是用于指代對話中的一方。《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課外閱讀)里“元年春,王周正月”的“周”是發語詞,不表示實際意義。三是復指代詞作賓語。例如《曹劌論戰》中“彼竭我盈,故克之”,此處的“之”是復指代詞,相當于“他們”。
在閱讀文言文時,文言虛詞對于幫助我們理解文意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一是可以幫助我們推斷語義、理解語法。在一些情況下,文言虛詞的使用甚至可以改變整個句子的意義。例如,“所”字結構中的“所”可以指代一個動詞或短語,使句子的語義更加清晰易懂。而“其”“乃”這類虛詞通常用于代詞和副詞,在文中可以幫助讀者推斷出文中人物、事件等信息。“之”“于”等虛詞在文中出現,可以用來連接句子、短語等,表明其結構關系,使讀者更好地掌握文章中的語法。二是幫助我們梳理邏輯,把握節奏。掌握一定的文言虛詞有助于我們推斷上下文之間的關系。例如,“則”“因”等虛詞在文中出現通常用于表達因果、轉折等邏輯關系,通過分析這些虛詞,可以幫助讀者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更好地梳理文章的脈絡和結構。此外,把握節奏也是形成古文閱讀語感的重要一環。文言虛詞的使用能夠幫助我們判斷字句間的停頓起伏,增強閱讀體驗。例如,“乎”“者”等虛詞通常用于表達疑問、強調等語氣,通過分析這些語氣,可以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節奏和韻律。三是幫助我們理解語境,把握情感。一般來說,虛詞在句中的位置比較靈活,可以放在句首、句中或句末。例如,“之”字在句中通常起連接實詞的作用,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的”;“焉”字用在句末,表示一種語氣或一種狀態。文言虛詞還可以表達一定的語氣,包括肯定、否定、疑問等。例如,“也”可以表示肯定語氣,“非”可以表示否定語氣,“乎”可以表示疑問語氣。這些虛詞的使用都可以使文章的情感色彩更加鮮明,使讀者更好地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和態度。
以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為例,通過聚焦其中的虛詞“也”“而”“之”字,我們不僅可以讀出文章的段落層次,還可以讀出文章平和愉悅的情調和作者與民同樂的襟懷。通讀全文后不難發現,文章使用了大量的虛詞“也”——如第一段中“環滁皆山也”“瑯琊也”“醉翁亭也”等,向我們展示了地點由遠及近的層次。第三段中“滁人游也,太守宴也,眾賓歡也,太守醉也”則寫出了眾人心情變化的層次。此外,文中還使用了25個“而”,初中語文的文言文學習中,“而”有“表順接”“表轉接”兩種基本用法。例如文章中“朝而往,暮而歸”,“朝”修飾“往”,“暮”修飾“歸”,早晨上山,傍晚回家,會給人很悠哉的感覺。如果沒有“而”,就變成“朝往,暮歸”,字少了,語速快了,就顯得急切,缺少了游玩的意味,給人感覺是一行人來去匆匆、缺少意趣。最后是帶有“之”的句子。“之”用在主謂結構中,放在主謂之間,可以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太守”是主語,“樂其樂”是謂語,表達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的情感,同時也表現了太守與民同樂的襟懷,點出全文的中心。而有的“之”用在偏正結構中,相當于助詞“的”。如“宴酣之樂”“人之樂”等,給人感覺前后呼應,進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旨。還有的“之”用在動賓結構中,充當賓語。如“名之者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或者在文中起到補充音節的作用,沒有實際意義。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使語氣更加舒緩,留有時間給人“遠望”之感。
要學好文言虛詞,首先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積累和記憶。對于其中一些容易混淆的虛詞,要學會進行對比記憶。例如,“之”與“其”在用法上很容易混淆,但其實它們在意義和用法上都有明顯的區別:“之”一般用在主語和賓語之間,表示修飾關系;“其”一般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表示強調或推測。其次是平時要多多練習翻譯技巧。翻譯文言虛詞需要具備一定的古代漢語語法知識,但在翻譯時,又要結合現代漢語語法,盡可能地將文言虛詞所表達的語境含義準確地傳達出來。例如,對于“之”字,可以翻譯為“的”,但是對于一些特定的語境,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翻譯。例如《陳涉世家》中“(陳涉)輟耕之壟上”,這里的“之”是作為動詞,表示“到……去”。平日文言文閱讀中可以嘗試翻譯一些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或者寫一些短小的文言文片段。在寫作過程中,要注意虛詞的使用是否得當,是否符合語法規范,并在老師或專業學者的指導下進行修正,以此來鍛煉自己的虛詞識別和運用能力。再者要學會培養我們的語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古代文學作品或歷史資料的方法,增加對文言虛詞的熟悉度和理解力。在學習文言虛詞的過程中,查閱詞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有很多專業的古代漢語詞典工具可供選擇,如《古代漢語詞典》《辭源》等。這些工具書對于虛詞的注音、解釋、例句等都有著詳細的說明,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如果遇到不確定或者模糊的虛詞,可以及時查閱詞典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