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凝聚著至圣先賢孔老夫子的智慧。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被編入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對這篇孔子啟發弟子“各言其志”的散文,一般認為孔子贊同曾皙,而對子路等三人持否定態度。結合《論語》全書,細讀文本后發現孔子不僅贊成曾皙,也肯定了三子。
關鍵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與點”;“與”三子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論語》共20篇,512章,其內容廣博,涉及教育、哲學、倫理、道德和政事等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思想和行為的重要參考資料,是一本包含多種社會生活知識和準則的“小百科”。宋代趙普稱:“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可見,《論語》在中國歷史上占據多么重要的地位。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是《論語》中篇幅最長的一章,全篇記錄了孔子與四位學生之間的問答,透過學生訴志的過程,我們不僅看到了四位學生的理想抱負,也讀到了孔子本人的濟世愿景。四位學生說出各自志向后,孔子不由自主長嘆一聲:“吾與點也。”“與”是贊成的意思。
韓愈、李翰在《論語筆解》中曾言:“仲尼與點,蓋美其樂王道也。余人……仲尼不取。”受韓愈、李翰論述的影響,不少語文教師也認為《侍坐》中孔子只贊成曾皙的志向,對子路等三子之志持否定、不認可的態度。其實,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學生特長及孔子的人生理想,我們會發現循循善誘的孔子一貫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其實,孔子在“與點”的同時,也肯定了三子。
一、“與點”:點之志觸孔子身世之感、王道理想
既然孔子贊同曾皙的觀點,那么,曾皙的志向是什么呢?《侍坐》中言“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家;且不只曾皙一人,外加成年男子六七人、小孩兒五六人,是浩浩蕩蕩一群人。帶著一群人游山玩水,吟詠風物,這為什么會得到孔子的贊同呢?再說,老師孔子啟發弟子言志的時候,其他學生正襟危坐,而曾皙一直在鼓瑟,這類似于今天在非音樂課上唱歌,這不是搗亂嗎?這樣的志向,如此的態度,孔子應該嚴厲批評才對,怎么反而博得了孔子的認同與贊美呢?
這就涉及到這篇散文的創作時間與孔子的人生經歷了。對于《待坐》一文的創作時間,有多種看法,研究者一直以來爭論不休。據清人林春溥考證,此事當發生在魯哀公十一年,孔子70歲返魯后。孔子帶著學生周游列國14年,一直推行“行道救世”的思想,卻沒得到任何君主的采納,迫不得已,只能返回魯國。“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仕,是時魯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回到魯國后,孔子年逾七十,魯國統治者不任用孔子,孔子也不可能不識時務去求仕,這使得他沒有了實現理想抱負的平臺。他深感懷才不遇,暗自神傷,發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慨嘆。曾皙之志,觸動了孔子的身世之感,切合他“道不行”時的人生選擇,引發了孔子內心深處的失望、無奈與哀傷。
孔子一生謀求“以仁濟世”“以禮治國”,到了人生暮年卻愿望成空,自己也陷入了懷疑與迷茫之中:注重王道,施行禮儀教化,助力人民幸福、國家發展的美好理想難道不切實際?天下大同的祈愿難道只是自己的空想?聽聞曾皙之志后,孔子眼前一亮:知我者也!曾皙所言不正是孔子自身的理想嗎?“浴”“風”“詠”“歸”描畫的是百姓遠離戰爭、衣食無憂、知禮懂樂、精神充盈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是《禮記·禮運》篇中“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另一種表達,與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人生理想完全吻合。曾皙的回答出乎孔子的意料,雖然他回答不是正兒八經的志向,而是志向實現后所能達成的天人合一、社會和諧的美好畫面,可這一畫面正是孔子畢生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孔子在學生中找到了知音,他感到后繼有人,天下大同的愿望有實現的可能,自然對曾皙之志由衷贊嘆。
至于曾皙在言志課堂上鼓瑟,看似違反了課堂紀律,可當孔子問及曾皙之志時,文中進行了細節描寫:“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這里描寫了曾皙的三個連續性動作,“希”“舍”“作”。曾皙首先停止了鼓瑟,接著放下瑟,最后站了起來,畢恭畢敬地回答問題,表明曾皙對老師彬彬有禮,對課堂敬畏有加。這樣,在孔子看來,曾皙專注于鼓瑟,那是他完全沉浸于禮樂的意境之中,而禮樂又是孔子十分倡導的。再聯系后文,三子所言之志,曾皙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連孔子“哂”子路的細微表情曾皙都關注到,這說明曾皙確實有一心多用的天賦。因此,孔子非但沒責怪曾皙擾亂言志氛圍,反而對他大加贊賞。用王守仁的話來說,那叫“鏗然舍瑟春風里,點也雖狂得我情”。
二、“與”三子:三子之志為答問之正、美為政之事
孔子贊同曾皙,是因為曾皙所言觸及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孔子心中的詩與遠方;而三子立足現實,所言之志均為答問之正,是腳踏實地、安邦定國的為政之策,切實可行,因此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春秋無義戰”,孔子生活于紛亂之世,周王室衰微,百姓逃離戰亂,居無定所。所以,孔子問志后,子路搶先回答,夾處在大國之間的“千乘之國”(中等國家),外有戰亂,內有饑荒,“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這樣的志向既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也反應了七尺男兒的社會職責與自覺擔當,又貼合子路的個性與出身,十分落地。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寫道:“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子路,武士出身,從軍是他的喜好。孔子了解子路,他曾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兵役等軍政工作)也。”子路立下強兵之志,為的是百姓不挨打,能安居。孔子“哂之”,不是“哂”子路之志,而是“哂”其“率爾而對”“好勇”的態度。孔子沒點名,子路就搶先回答,太過率直、不謙虛、又好勇,這一“哂”字飽含孔子對子路的肯定與擔憂。孔子稱道子路的政治才能是“由也果”;擔心他“好勇過我”“不得死其然”。后來,子路死于戰亂,被剁為肉醬,孔子悲痛欲絕。
對冉有與公西華,孔子也十分了解。孔子曾言:“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縣長或總管)也。”又言:“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外交辭令)也。”可見,在孔子眼中,冉有的特長在發展經濟,公西華則長于辭令。而發展農業提高糧食產量,保證百姓不挨餓是春秋時期的當務之急,可見,冉有立下“比及三年,可以足民”的志愿是落地的。公西華的志向是“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意在表明想從事禮樂工作,主持諸侯會盟,搞好與鄰國之間的關系。這兩人都從社會需要和自身實際出發,立下的志向能施展自身才華,能奉獻國家民族。
總之,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子都立下了走仕途的志愿。“學而優則仕”,孔子對為官從政的態度十分積極。孔子曾在魯國擔任過都宰、司空和大司寇,后因政見不同才去官周游。為官從政,既是個人的職業方向,更可以行道,“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在禮崩樂壞、僭亂成風的春秋末期,孔子不惜一切尋求為仕行道的機會,他不怕別人的譏諷、圍攻、迫害,目的就是要有所作為,行其道義,匡世濟民。孔子在古稀之年返魯后,沒有了從政的機會,他退而修《詩》《書》《禮》《樂》的同時,廣收弟子,從教而終。可孔子念念不忘自己的志向,對事業、對理想孜孜以求、毫不懈怠,將自己未竟之業和救世理想傳達給弟子。在《侍坐》中,他啟發弟子言志,子路等三子說出了各自的從政理想,符合孔子的治國理念和政治主張。只是因為孔子了解自己的學生,三子的答案均在孔子意料之內,所以,除了“哂”子路外,孔子對三人之志總體上表現出肯定與認可的態度。
三、“與”四子:儒家長幼尊卑之禮、治道之序
儒家注重禮,孔子強調“為國以禮”,細讀《侍坐》,可以讀出儒家倡導的長幼尊卑之禮。問志、言志與評志時,順序為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據史料記載,子路小孔子9歲,是孔子學生中年齡最大的,言志時子路搶先答問。冉有長于公西華,公西華年齡最小,所以,冉有之后,孔子問志于公西華。史料中沒有曾皙確切年齡的記載,他大概小于子路,長于冉有,但由于他專心鼓瑟,孔子最后點其名問其志。從問志、言志、評志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孔子基本上遵循了儒家倡導的長幼尊卑之禮。
孔子曾對得意門生顏淵說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意思是被任用就施展抱負,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孔子肯定子路等三子之志,強調的是“用之則行”;贊賞曾皙之志,強調的是“舍之則藏”,體現出孔子用舍行藏的大智慧。
李惇有言:“三子承‘知爾之問,兵、農、禮樂,言志之正也。”孔子認為兵、食、信是為政三要。可見,強兵、富民、知禮是儒家為國理政的重要內容,且這三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具體說來,強兵是基礎。軍隊強大,邊境安寧,國家安定,百姓才能安居。百姓居有定所后,還要保證他們的溫飽,只有吃得飽、穿得暖才能活下去。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基本的生活問題解決了,才能進入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所以,三子言志時的強兵、富民、知禮三者之間是遞進關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提升。三子之志與曾皙之志之間也呈遞進關系,只有在強兵、富民、知禮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和諧理念、和平思想,達成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因此,借《侍坐》條理清晰、有條不紊地各言其志,體現了儒家的治道之序。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是中國民辦教育第一人。從《侍坐》篇孔子肯定四名學生的志向可以看出,孔子不僅是經師,他教學生讀經,讓學生積極入世,找到職業方向,獲取功名,彰顯個人才華和人生價值;孔子更是人師,他教學生做人,讓學生懂得且踐行禮樂文化。
在全社會認真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今天,在倡導馬列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當下,讓我們牢記錢穆先生的話語:“今生有兩件事要做,自己讀《論語》,勸人讀《論語》。自己讀《論語》,有福;教人讀《論語》,有德。”期待著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成為有福、有德之人,誦讀《論語》等優秀經典作品,傳承先賢大智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李嘉哲,李可.統籌全局,分流合擊 離經析志,巧設情境 ——大單元視域下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 2022(5).
[2]蔣文靜.從“哂”“與”兩個關鍵詞解讀孔子的不同態度——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J].漢字文化,2022(6).
[3]顧燕文,黃爭榮.“問”中見“志”——部級精品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品鑒[J],2022(12).
作者簡介:丁鳳梅(1985— ),女,江蘇省南通市濱海園區通州灣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