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玲
到底應不應該告訴孩子家里的經濟狀況?我認為當孩子詢問“家底”時,家長回答不應過分直白,也無須刻意隱瞞,需要智慧應對。而這種智慧,要以培養孩子正確的“雙觀”,即理性消費觀和正確金錢觀為基礎。孩子正確“雙觀”的形成,除學校教育引導,關鍵在于家庭教育。
如何培養孩子的理性消費觀?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我出生在農村,父親是村小民辦教師,算是“公家人”,沒法掙工分,重任自然落在了體弱多病的母親身上。家里人口多,勞力少,年終結算分的錢糧就很少。不用母親告訴我們家庭的實際收入,我們兄妹幾個都清楚家里的經濟狀況。但記憶中,母親從未讓我們感覺到過生活的拮據,也沒有讓我們體驗過因生活不富足帶來的內心恐慌。
記得每年的播種季節,無論農活多忙,母親都要在房前屋后的空地種上各類蔬菜。有些當季蔬菜一時吃不完,聰明的母親會把它們切成小塊,做成脫水菜干,所以,我們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有豐富的菜。同時,她還養豬、羊、雞等,除了用它們換些柴米油鹽外,大多都進了我們的肚子。
母親靠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對兒女強烈的責任心和無私的母愛,給了我們足夠的安全感,讓我們在感受到溫暖的同時,學會了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合理消費和規劃生活。
帶孩子憧憬美好未來。我發現許多家庭培養孩子消費觀的方法不科學。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不僅自己不輕易消費,還刻意隱瞞家庭實際收入,以此遏制孩子的消費欲望。父母這種做法可能使孩子對金錢產生強烈的控制欲,長大后還可能走向兩個極端——要么成為不會花錢,舍不得消費的“葛朗臺”,要么過分追求金錢,為了錢六親不認。
印象中,母親對生活的計劃性非常強,家里需要添置什么,什么時候添置,都有明晰的目標。她常常帶領我們憧憬未來——當這些目標實現時,我們家會怎么樣,我們的日子會怎么樣!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憧憬,我們兄妹幾個會跟著母親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即使有時產生了強烈的不合理消費欲望,但一想到家里的境況,想到母親給我們的憧憬,馬上就能調整心態,不盲目消費。后來雖然家里條件好了許多,但我們的理性消費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讓孩子參與家庭建設與規劃。從記事開始,我們兄妹就在母親的帶領下參與了家庭建設。我們做過許多“生意”,比如收集廢紙、廢鐵、廢舊塑料等回收站能收購的所有物品。當自己的勞動成果變成錢時,那種滿足、激動的心情真的無法用語言表達。在這些勞動中,記憶最深的還是七八歲時摘紅花的情景。
紅花屬于稀有藥材,生產隊種植,準許個人采摘,晾曬后再回收。因大人擔負著繁重的勞動任務,采摘工作理所當然就落到小孩子身上。紅花開放的時間早,大約在早晨四五點鐘。為了趕上這個點,孩子們紛紛早起,我也跟著姐姐加入了搶摘隊伍。盡管每天起床都感覺異常痛苦,但一想到能為家里增加收入,我馬上就爬起來了。在此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了母親的辛苦,所以我們兄妹幾個都自然而然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現在,我把母親的這一“接力棒”傳給了兒子。從兒子懂事開始,就讓他參與家庭規劃,家里增添什么都和他商量,貨比三家時也請他參與。慢慢地,兒子學會了精打細算——哪些是必要消費,那些是不必要的開支,他分得很清楚。如今,兒子在杭州擁有了自己的房子,盡管我告訴他有困難時,父母就是他堅實的后盾,但還貸3年來,他從未向我們伸過手。即使這兩年大環境不好,去年有幾個月收入不穩定,他也拒絕我們的幫助。
從我和兒子理性消費觀念的形成中我悟出:其實,是否告訴孩子真實的家庭收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合理的消費觀和正確的金錢觀。孩子觀念正確,不管家庭收入多少,家長大膽告知,對孩子的沖擊也不會有多大;若孩子的觀念不正,家庭收入低的孩子可能覺得父母無能或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家庭收入高的孩子可能覺得掙錢容易,花錢大手大腳。由此可見,只培養孩子合理的消費觀還不夠,還要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讓孩子盡早接觸錢財。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不少家長固守自己的執念,不讓孩子過早接觸錢,怕孩子會變功利或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毛病。許多朋友發現孩子上大學后,開支居高不下,甚至家里的一半收入都被孩子消費。孩子之所以如此,實際上是之前接觸錢財的機會太少,對錢沒有概念,不會規劃自己的生活費。其實,從許多會規劃財務的孩子身上我發現:很多早接觸錢財的孩子不但對錢的支配欲不強烈,而且還會理財。全世界最會賺錢的猶太父母在這方面是如何做的呢?
3歲:教孩子辨認硬幣和紙幣;4歲:教孩子學會簡單的計算;5歲:讓孩子知道錢幣可以購買東西,錢是怎樣來的;7歲:看懂價格標簽,培養“錢能換物”的觀念;8歲:教孩子去打工賺錢,把錢存在銀行里;9歲:孩子要能制訂一周的支出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10歲:懂得每周省下一點錢,以備大筆開支之需;12歲:看穿廣告包裝的假象,設定并執行2周以上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的術語。從這份“猶太家庭財富教育時間表”中我們不難理解為何猶太人個個都是理財高手了。
讓孩子了解家庭收支。大部分父母認為沒必要讓孩子知道家庭收支,一些收入高的家長還喜歡在孩子面前裝窮。我的孩子從小對錢的支配欲不強烈,得益于他對家庭收支非常清楚。兒子剛上一年級,對金錢概念雖不清晰,但會簡單計算。知道家里的欠款和收入后,他一下子懂事了:堅決不再要新衣服、新玩具,貴一點的零食也堅決不買。在還款的八九年中,家庭收支幾乎是透明的。
讓孩子學會正確用錢。我和愛人都是教師,婚前雙方家庭條件都不好,父母根本不可能提供任何經濟上的援助。婚后,由于買房,家里的經濟條件還是不好。但逢年過節,該給父母買禮物必須買,該請親朋好友吃飯必須請,哪怕平時過得節儉一點,該盡的孝道,該還的情都不能少。盡管家里條件一般,但在兒子眼里,家里并不十分缺錢,我們也不會讓他感覺家里沒錢,就是在還房款時也一樣。所以從小到大兒子一直不太看重錢,收了壓歲錢也會馬上給我。我們也從不和他拿錢做“交易”,無論成績多優秀,幾乎都不獎勵錢,因為他知道學習是自己的分內之事。他也清楚地知道,只要自己的需求合理,我們從來不會拒絕。
從自己和兒子身上我深刻體會到,作為父母首先要有正確的金錢觀,不但不忌諱在孩子面前談錢,還要讓孩子早一點接觸錢;同時做好理性消費的榜樣,既不揮金如土,也不在孩子面前刻意裝窮。
只有父母做好“雙觀”的踐行者,才能引導孩子做金錢的主人,自然而然,等孩子擁有了正確的“雙觀”,無論家庭收入高低,家長都可以大方地向孩子交出“家底”。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市第七中學(小學部)]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