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據報道,印度計劃在十年內斥資約37億美元,在本國與緬甸之間長達1610公里的邊界上筑起邊境墻,以防止走私等非法活動。此前的1月20日,印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曾表示,莫迪政府將在印緬邊界“筑起圍欄”,并考慮結束與緬甸之間的“自由流動制度”,它允許印緬邊民無需簽證即可進入對方領土16公里。
2023年5月,印度東北部曼尼普爾等邦爆發大規模暴力沖突并引發嚴重騷亂,時至今日當地局勢仍持續緊張。在此背景下,同年10月27日,緬甸北部長期存在的低烈度沖突的忽然升級,引發印度政府對印緬邊境地區安全的高度擔憂,而印度推進與東盟乃至亞太地區密切互動的“東進”戰略,也因上述事態持續受到影響。
1992年,印度政府正式出臺“向東看”(Look East)政策。彼時該政策以經濟導向為主,旨在充分利用東盟國家的資金、市場和技術,使本國擺脫因冷戰結束、失去蘇聯支持而陷入的經濟困境。
2014年,莫迪政府上臺后,進一步抬升亞太地區在印度外交中的權重,并于同年11月正式宣布將“向東看”升級為“東進”(Act East)。從印度官方在2015年12月的表態來看,“東進”針對該國在亞太地區的遠鄰,目標是“通過持續的雙邊、區域和多邊接觸,促進與亞太地區國家的經濟合作、文化聯系及戰略關系”。此外,“東進”的內涵和實施范圍均有所擴大。其內涵從此前以經濟為主導的合作,升級為涵蓋經濟、軍事和地緣政治因素在內的戰略合作,還出現了積極介入塑造亞太地區秩序等新內容;其實施范圍也由東盟國家擴展到了包括日本、韓國、蒙古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在內的整個亞太地區。
進入2023年,印度東北部的局勢變動給印度“東進”造成重大挑戰。2023年5月,印度東北部爆發嚴重騷亂后,印度軍隊和準軍事部隊迅速進入當地平亂,然而,印度政府的強力彈壓未能迅速平息事態,迄今當地局勢仍不能排除有進一步升級的可能。此次騷亂的導火索是該邦主體族群梅泰人多次向政府要求成為享受特殊地位的“表列部落”(印度政府針對特定弱勢群體提供的制度性照顧的一個范疇)并獲該邦高等法院支持,但該訴求遭到該邦庫基人等其他表列部落的極力反對。以山地為主要居住地的庫基人認為,生活在山谷地區的梅泰人本就是該邦多數族群——曼尼普爾邦首席部長即由梅泰人擔任,若梅泰人被列入“表列部落”,將能購買山地地區的土地,并獲得更多學校招錄乃至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機會,而這將進一步擠壓庫基人等少數族群利益。
曼尼普爾邦存在三大族群,即梅泰人、那加人和庫基人。那加人和庫基人作為少數族群主要信仰基督教,而多數族群梅泰人則是印度教徒,在該邦人口占比約為53%。其中,庫基人是跨境族群,歷史上長期分布在孟加拉國、緬甸和印度等國。英國殖民南亞次大陸期間,庫基人的土地被強行瓜分至英屬印度和英屬緬甸管轄區,其族群隨后被驅逐出家園四處流散。1901年,梅泰人被承認為曼尼普爾邦的主要族群。不少梅泰人認為庫基人是外來者,歷史上這兩大族群圍繞土地所有權等問題就存在諸多矛盾。1947年印度獨立后,印度聯邦政府致力于強化對地方的控制,但印度東北部根深蒂固的族群矛盾和央地矛盾始終存在,很容易在外力催化下爆發。據統計,此次騷亂在爆發的一個月內,就造成98人死亡、310人受傷,數萬民眾流離失所。更為嚴峻是,在騷亂中,超過4000件武器和50萬發彈藥被劫。印度陸軍參謀長馬諾杰·潘德用“暴風雨前的平靜”形容曼尼普爾邦形勢。他警告稱,若曼尼普爾邦爆發全面叛亂,那么將對臨近邦產生連鎖效應,恐導致“東北部地區倒退四十年”。

曼尼普爾邦與緬甸接壤,與同屬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米佐拉姆邦和那加蘭邦相鄰,位于印度溝通東盟國家的樞紐位置。印度向東推進與東盟國家互聯互通的旗艦項目,即“印緬泰跨國高速公路項目”便西起曼尼普爾邦的莫雷(Moreh),東至泰國臨近緬甸的邊境城市美索(Mae Sot),全長約1400公里。印緬泰跨國高速公路項目的前身是2002年就開始實施的印緬友誼公路,該項目還計劃進一步連接柬埔寨、老撾和越南,并通過水上交通縮短湄公河流域國家貨物通往印度的時間。可以說,該項目若真能建成,將真正幫助印度實現與東南亞國家的互聯互通。但作為關鍵環節的曼尼普爾邦及其周邊局勢若持續緊張,將掣肘本已落后于計劃建設進度的跨國高速公路項目的持續推進。
緬甸問題正成為印度“東進”的新痛點。2023年10月27日,緬甸政府軍在撣邦北部多地遭到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德昂民族解放軍和若開軍的襲擊,并導致三個政府控制區失守。此次襲擊使緬甸內部沖突升級,并延宕至今。印度方面認為,緬甸局勢對本國東部周邊乃至東北部各邦安全構成挑戰。曼尼普爾邦首席部長比倫·辛格就將該邦持續不斷的暴力事件歸咎于來自緬甸的非法移民和毒販,并稱這些勢力試圖“破壞印度國家穩定”。印方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印度已收容超7.4萬名緬甸難民,其中大多數人從緬甸欽邦逃至印度米佐拉姆邦和曼尼普爾邦。因此,在此次緬甸局勢升級后,印度內政部長沙阿宣布“將借鑒管理印度與孟加拉國邊界的做法,通過建設圍欄管控印緬邊界”。
不過,印度國內對此有不同意見。前印度駐緬甸大使高達姆表示,“有關大量緬甸難民涌入印度的說法不符合事實,且存在政治意圖,即指責曼尼普爾邦的庫基人是外來人、而庫基人的抗議行動得到了緬甸支持。”還有匿名印度軍官表示,印度政府計劃修建邊境圍欄的主要原因是印度東北部若干反叛組織已在印緬邊境地區建立了新營地。
然而,無論印度修建邊境圍欄或邊境墻究竟是何目的,印度強化對緬甸邊界管控的做法都將對其推進“東進”產生消極影響。正如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專家邁克爾·庫格曼的觀點,“印度正尋求緬甸支持其邊境安全和基礎設施發展等優先事項,此時與緬甸充分協商、而非單方面修建邊境圍欄才是明智之舉。在處理印緬關系需格外謹慎之際,印度貿然修建邊境圍欄很可能被緬甸視為一種挑釁性舉動。”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