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軍軍 梁永文 李菲菲
要讓學生從“就得了業”到“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需要政府、學校、企業、社會、家庭和學生緊密聯合,綜合施策。印刷包裝類高校作為印刷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輸送的主陣地,肩負著貫徹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的重任,如何助力印刷包裝類學生高質量就業創業已成為當務之急。
行業變革、企業轉型,人崗不匹配矛盾凸顯。隨著印刷包裝行業新一輪的技術變革,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云印刷”優勢進一步顯現,印刷企業為了更好地適應客戶需求,已開啟線上業務,對能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復合型人才要求增多,特別是接單、營銷、在線設計等新型崗位空缺較大。營銷方式優化、產品多樣化、數字設備投入增加、數字印刷工藝革新、復合型人才引進、印刷業務個性化、營銷人員專業化等因素成為印刷企業營收的主要影響因素。而應屆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又不足以勝任新的崗位,“人崗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放大。規模企業招工需求減弱。據《2023 印刷業經營現狀分析與趨勢洞察》報告顯示:近10 年來,印刷行業從業人員數量總體呈下降態勢。產業鏈外遷直接導致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地區的大型外貿型印刷包裝企業國際訂單業務量銳減。而印刷包裝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多為廣東、江蘇、浙江等地,上述區域的規模以上重點印刷包裝企業招工減弱。為了解決這些現實困境,高校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并提升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而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就是學生形成客觀職業認知、增強專業信心、提高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
融合深度不夠。一些高校在將思政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融合的過程中,只是簡單將兩者相加,缺乏深度的融合和創新。一些高校在融合過程中沒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存在生搬硬套的情況,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師資力量不足。師資力量是影響思政融合教育的重要因素。一些高校的專業教師雖然具有深厚的專業理論素養,但對就業創業市場的了解不夠深入,難以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創業指導。同時,就業創業指導需要具備實際經驗和市場敏感度的教師擔任,但印刷類高校的這類師資力量相對匱乏。
教育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由于印刷行業正在向全面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然而,一些高校的教育內容仍停留在傳統的印刷技術上,缺乏對新興技術的關注和引導。這導致學生所學知識與社會需求脫節,難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實踐競賽針對性不強,學生興趣不足。學校組織的就業創業實踐競賽更多的是“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印刷專業的學生普遍認為這些大賽內容與自己的專業不相關、契合度不高,缺乏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
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抓手,增強學生使命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印刷行業賡續血脈,肩負新的歷史責任。這就需要印刷包裝類專業教育工作者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堅持“三全育人”理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將印刷包裝行業、企業的歷史演變、發展動態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講好印刷故事,增強印刷專業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通過建立學院黨政領導、印刷專業教師、工匠、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優秀校友榜樣協同促進的印刷專業高質量就業服務模式,切實增強學生的使命感。
深化課程思政建設,以能力提升為目標,提升育人成效。高校要圍繞提高學生就業能力,促進學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這一重點問題,與合作的印刷包裝企業、同類院校共同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研究及實踐。以培養印刷行業緊缺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使命,通過深化課程思政教育改革,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就業指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綜合素養、實踐操作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切實提高育人成效。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師資建設為突破,培育高素質印刷技能人才。促進印刷業高質量發展,企業技術創新是關鍵,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是根本。高校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教育改革,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形成“立德樹人、三全并舉、校企共育、人崗匹配、課崗對接、軟(師資)硬(實驗實訓條件)共升、激勵創業”的印刷類專業育人新模式,培育高素質印刷技能人才,高質量培養印刷包裝專業學生,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作為印刷人才隊伍培養的搖籃,高校要以提升師資的整體素質和技術技能為突破,通過安排專業教師到印刷企業實踐鍛煉、聘請印刷包裝企業大國工匠來校任教、假期集中培訓、校企聯合開展科研攻關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教學創新和實踐能力。秉承“印刷專業教師能力強、印刷專業強、印刷專業就業強”的改革思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學生。
注重思政教育實踐育人,增強學生就業自信心和創業能力。印刷類高校應加強學生創新創業的針對性訓練,以“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中華印制大獎、中國印刷業創新大會項目、全國大學生印刷科技創新競賽、中國包裝創意設計大賽等為抓手,持續加大創新創業訓練,著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創業能力,在創業實踐中開展思政育人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復合型高素質人才。還可通過思政教育引導印刷專業學生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企業調研、青年志愿者服務等活動,主動融入社會,開闊視野,在了解國情、民情的同時增加對印刷包裝行業、企業的認識,提高適應能力,提升就業能力,增強自信心。
營造良好的校園創業文化氛圍。印刷類高校應營造一種鼓勵創新、支持創業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和創新精神。可以通過舉辦創業講座、論壇等活動,邀請成功的創業者、企業家來校分享經驗,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北京印刷學院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如今已經形成了規模效應,探索出了設計、印刷包裝、出版全產業鏈的運行新模式。其他高校也應該挖掘各自專業特色,緊盯印刷產業布局、發展情況,鼓勵印刷專業學生借助互聯網資源,在個性化定制印刷、云印刷、3D 打印、“互聯網+ 包裝印刷”、出版融合等領域積極創新創業,發揮印刷專業特色,以創業帶動就業,為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政校行企協同講好“印刷故事”,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在大思政課理念下,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協同建設大課程,構建思政大平臺,協同講好“印刷故事”,講好印刷工業品牌故事,通過持續加大對印刷包裝產業的支持力度,統籌推進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多方發力,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讓人才興業戰略助力行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作為人才需求的主體,印刷包裝企業應該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高校聯合建立“產業學院”,校企雙元運行,共同為企業培養員工,實施“招生即招工、畢業即骨干”的培養方式;以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解決學生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現實矛盾,實現學生技能培養與企業生產“零距離”對接,使企業招工從“輸血”走向“供血”,從根本上提升印刷包裝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