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鐘艷娟
2021 年3 月30 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倡導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指導意見》強調,幼小銜接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教育部門要充分認識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意義,研究制訂本地幼小科學銜接具體實施方案,切實把幼小銜接工作納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完善政策舉措,健全工作機制,確保幼小銜接工作取得實效。
筆者所在的單位一直通過和附屬幼兒園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與舉措,統籌整合幼兒園與小學的資源,積極尋找二者的契合點,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幫助大班幼兒園小朋友建立對小學生活的向往,縮短一年級小學生的適應時期。為了讓幼兒園老師深入了解幼兒園小朋友和小學生發展規律與學習特點的差異性,現場感受和完整了解小學生在校學習的生活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我們會不定期安排幼兒園老師的探校之旅。探校活動主要通過多環節觀摩、與孩子互動、與小學教師交流等環節,在“真實場景中持續觀察,在多元互動中深刻理解”,克服長期以來幼小銜接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即教師難以深刻理解幼兒年齡特點與學習規律帶來的“斷崖式”差異,難以真切體會在銜接過程中幼兒可能遇到的困難。通過身臨其境、親身體驗、深刻領悟,產生理念上的更新、情感上的接納,產生行動上的支持與改變。
九月教師節前后,我們會邀請幼兒園老師們實地看小學生早晨入校時間段活動、觀摩一年級課堂教學,組織附屬幼兒園畢業的孩子按照人數進行分組和幼兒園老師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幼兒園的老師和小學生進行多元互動:包括一對一和一對多的聊天互動,聊一下小學生活與幼兒園生活的不一樣,鼓勵小學生帶幼兒園老師參觀小學教室、了解飲水機的位置;小學生和幼兒園老師到架空層共讀一本書,了解小學閱讀活動的具體開展;小學生和幼兒園老師一起做課間游戲(老鷹抓小雞、踢毽子、拔河、跳繩等);老師與孩子邀約回園時間進行后續互動活動等。
協同共育的理想模式中,幼兒園、家庭和小學指向共同的中心——幼兒,為共同的教育目標——幼兒健康成長努力。在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同時,提高老師們的教育教學水平,加深對幼小銜接的正確認識。
幼小銜接不僅僅是幼兒園與小學間的銜接,更是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上下銜接。幼兒園教師必須對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征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幼兒園教師可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使孩子們走進小學校園,加深對小學生活的認識,提高對小學生活的興趣。小學教師要理解孩子們在剛進入小學這個階段時身心的不適應,給予孩子們更多的寬容與關懷。
在探校之旅,我們會組織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面對面教研,說一說觀察中的發現與思考。小學老師回答幼兒園老師的提問,共同討論觀察所得,在交流中深入了解小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深刻領悟小學生和幼兒園小朋友發展規律與學習特點的差異性。
為了讓幼兒園大班小朋友的家長對小學生活有全面的了解,筆者所在的小學每年6 月份會派出資深班主任給大班小朋友的家長做一次專題講座。講座前,我們通過問卷星發出調查問卷,聚焦家長關注的幼小銜接問題,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宣講,打消家長對零基礎入學的種種顧慮,為家長提供科學的幼小銜接指導方法。同時,我校在每年7月會派出小學生分隊到幼兒園給大班小朋友做宣講。為了讓家長了解一年級上學期在幼小銜接適應期的工作重點,我們會派發《一年級新生入學須知手冊》;學校想方設法創設具有包容性和支持性的校園環境,除了“五園八館一湖”等標志性建筑,還在明德新樓安裝三層高、蘊含宇宙元素的“巨無霸”滑梯供課間嬉戲,幫助孩子們消除陌生的體驗和不適感,促進其以積極愉快的情緒投入小學生活;推薦一些關于幼小銜接的繪本,引導家長有針對性地做好入學準備;定期開展家庭教育分享活動,鼓勵有經驗的家長介紹科學育兒的經驗和方法,助力幼小銜接工作。
整個九月,學校在一年級全面開展“書包節”活動。“書包節”前召開全體一年級新生家長會,在會上對該活動進行細致的介紹,力求通過組織、策劃、調動和引導家長參與陪伴孩子成長的積極性,幫助一年級新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順利度過入學適應期,為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生打好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