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豐縣城第一小學 余芬芬
“雙減”提出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要求,是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讓學生能夠從繁重的學習壓力中解放出來。在學生作業量減少、自主掌控時間增多的同時,如何讓學生的課后生活變得更有意義,就成了一個問題。而通過課外閱讀教育和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則能夠讓他們更加合理地安排自主時間,豐富學生的課后時間,提高學生的課后生活質量。
“雙減”不只是單純地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及校外培訓負擔,而是要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采取適宜的方式、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通過課外閱讀教育和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能夠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外,接收、學習、吸收到更多的信息,極大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雙減”還主張和倡導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發展,旨在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特長。通過課外閱讀教育和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意愿,自主選擇自己想要閱讀的書籍。這樣一來,學生基于課外閱讀,能夠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特長,達到促進自身個性化發展的效果。
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教師可以利用動畫、影視作品、紀錄片等作為“引子”,引出相應的課外書籍,達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主觀興趣的目的。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白雪公主》《美人魚》《三國演義》的動畫作品,引出課外書籍《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三國演義》;也可以為學生播放關于人類歷史、文化、航天、自然的紀錄片,引出相關的百科知識書籍。這樣一來,學生便可以在感染力更強的刺激下,產生對課外書籍的閱讀興趣,輕松、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的選擇空間非常大,教師應當把好第一道關,為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書。一方面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發展規律,為學生推薦其自身能夠順利閱讀、可以理解所講內容的書籍,不能過于超出學生的認知能力;另一方面則需要考慮到學生的主觀愛好,尊重學生自身的意愿,看他們想要閱讀學習哪方面的課外書籍,為學生推薦相應的書籍,促進學生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構建,并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對于剛剛接觸課外閱讀的低年級學生,教師應當首先指導他們掌握朗讀法、精讀法,引導學生選擇一些他們自己感興趣,同時篇幅又較短的文本供其閱讀,讓學生能夠學會正確發音、聲情并茂地朗讀,深入領會閱讀的思想、內涵。對于已經有了一定課外閱讀經驗的學生,教師需進一步指導其默讀、略讀、速讀,可選擇一些小說作為閱讀文本,在保證學生全面了解小說故事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再到后期,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入群文閱讀法、比較閱讀法、分析閱讀法,指導學生以群文閱讀的方式,進行閱讀之間的比較、分析,獲得更加深刻的閱讀認知、閱讀體驗,并形成自己的主觀見解。
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主觀閱讀愛好、意愿,將他們劃分為若干課外閱讀興趣小組。小組每周都要開展一次集體閱讀活動,讓小組的組員輪流念一念近期課外閱讀中給自己帶來最大感觸的句子、段落,并說明為什么。然后可以談一談自己通過近期的課外閱讀,學習、收獲了哪些方面的知識,給自己帶來了哪些進步。最后再公布自己下一階段的課外閱讀計劃,讓小組成員相互之間監督。在這樣長期、持續的督促下,學生定能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