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遂溪縣遂城第四小學 林玉玲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堅持五育并舉、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的核心任務。而基于五育并舉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除了語文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外,對育人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材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基本工具。教學時,以教材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資源,充分滲透德育,從而促進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促進學生發展,是小學語文教師肩負的重要育人使命。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 課《圓明園的毀滅》,教學時,教師要緊緊圍繞單元主題要素,通過對比感受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被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潛移默化地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合理地利用好課前三分鐘,是拓寬德育的一個重要渠道。我和孩子們一起制定了每周語文課前三分鐘的德育教學計劃,內容涵蓋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挫折教育、勤勉教育、責任教育等。教師以文本教學內容、新聞熱點、身邊案例為切入點,通過故事演講、小品表演、推薦一篇美文或一部電影等方式,讓德育之花悄然浸潤語文課堂。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已步入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已成為當下每個教師都應具備的教學技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活躍學生的思維,滲透德育思想,更好地實現五育并舉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達到和諧的統一,從而助推德育落地。如教學《慈母情深》一文時,文中母親那么辛苦,那么瘦弱,卻還盡量滿足“我”的“要求”,這份博大而深沉、樸素而崇高的母愛,讓“我鼻子一酸,感動不已”。為讓孩子們更直觀感受類似情感,我利用多媒體播放瀘縣9·16抗震救災的感人視頻畫面,視頻中老師們冒雨搭帳篷、震后家訪慰問;志愿者通宵達旦堅守崗位、安撫受災群眾;救援人員連夜源源不斷地送來救災物資等,孩子們認真觀看,深受教育。
本環節,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視頻創設的生動情境,引導孩子們學習這種大愛、堅強、互助、樂觀、感恩、擔當的精神品格,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五育并舉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不要僅局限于教材,一定要對課程內容進行有效地再開發再利用,從而走出教材。可以通過設計開展多元化的語文實踐活動,將德育思想融入學科活動,以活動為載體,豐富德育內涵,達到課程育人與活動育人的統整,使學生從活動中接受感染熏陶。例如古詩文是我國燦爛文化的瑰寶,為傳承國學經典,教導處特別籌備舉辦了首屆“字正腔圓誦美文 抑揚頓挫展師風”誦讀活動,組織全校學生開展古詩詞吟誦比拼、千人詩詞書寫大賽,分學段開展“吟誦小主播”“詩文名片秀”“詩人少年說”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校園里掀起了一股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潮,營造出了高雅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孩子們感受到了中華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又如教學完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以“成長”為主題的課文后,隨即舉行了四年級“成童禮”儀式,通過真心話告白、家長與孩子互贈禮物、感謝師恩等活動,學生真切感悟成長路上的苦與樂,也受到了“習禮、明孝、知愛、感恩、立志”的德育。
總之,在五育并舉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巧妙滲透德育思想,不斷創新德育教學模式與方法,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都應該重視的育人任務。我們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挖掘文本蘊含的德育元素,開展多元化的教學實踐活動,通過五育并舉、德育潤心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和正確的思想意識,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