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甜甜
摘要: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在邊區政府的號召和組織下整治農村,改造村民公約。文章以《解放日報》為中心考察,通過文獻研究,發現陜甘寧邊區改造后的村民公約具有重預防輕處罰的特點,其內容上突出生產和抗戰的主題,以邊區政府的權威、民俗慣例和有聲望的長者相配合發揮效力。時過境遷,陜甘寧邊區改造村民公約所包含的鄉治價值理念仍然具有持久生命力,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中包含引領鄉風文明、促進經濟振興、推動農村社會治理的作用對于重塑當代鄉規民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有裨益。
關鍵詞: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鄉規民約;鄉村治理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008-03 中國圖書分類號:D231? 文獻標識碼:A
據《解放日報》報道,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訂立村民公約,為改變落后的社會面貌作出了很多努力。無論是大生產運動、模范村建設運動還是“十一運動”,其實質就是邊區政府領導邊區人民改造鄉村社會和改善農民生活的治理運動。雖然當時還沒有鄉村治理的概念,但陜甘寧邊區治理鄉村社會的理念和方法從村民公約內容和運行機制中得以窺見。時過境遷,當前中國鄉村治理在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與陜甘寧邊區大相徑庭,但陜甘寧邊區改造村民公約所包含的鄉治價值理念仍然具有持久生命力。鄉規民約是健全和創新黨組織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現代鄉村治理機制的重要形式,研究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的治理機制對于鄉村振興背景下探索鄉村有效治理的路徑具有借鑒意義。
1 陜甘寧邊區改造村民公約的歷史經驗
面對內外嚴峻的形勢,中國共產黨在廣泛動員群眾保障抗戰的同時,仍不遺余力地進行鄉村改造。為整治社會的不良風氣,邊區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例如,1939年頒布的《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規定了“撫恤老弱孤寡,救濟災民難民”的社會保障政策。中國共產黨和邊區政府整治農村社會的過程中,通過對部分村民公約的改造實現鄉村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變革[1]。
1.1 因時因勢因地,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突出生產和抗戰兩大主題
陜甘寧邊區改造后的村民公約內容新舊雜陳,但不外乎生產和抗戰兩大宗旨。生產方面突出表現為積極生產和保護農業,從已搜集到的村民公約來看,主要從鼓勵人人參與勞動、組織婦女紡花織布、禁止青苗地私開道路三個方面做出具體規定。如《新正農村羊頭會公約》第一條規定“全村男女老少均參加生產,不得游手好閑,不務正業”[2],《郝家巧橋村民公約》第四條指出“全村婦女都要紡花、織布,做到全村人民自紡、自織、自穿”[3]。為響應邊區政府提出的“備戰備荒”的號召,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中加入了大量關于動員全社會保障抗戰的內容。以積極生產、紡花織布、繳納公糧保障抗戰的后勤供給,以優待抗戰軍屬、幫助過路軍隊的方式支持抗戰。如《志丹村村民公約》第六條規定“擁護軍隊,幫助軍隊,好好優待抗工屬”[4],《張家圪嶗村村民公約》第十條“公家事,認真干,公糧公款,交納在先”[5]。這些規定充分體現抗戰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領導邊區鄉村建設的新方向,也蘊含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價值取向。此外,陜甘寧村民公約還融入了文化教育、環境衛生等具有鮮明現實指向的內容,如綏德縣張家圪嶗村為推進模范村建設制定了與村民切身利益相關的村民公約,其中第八條明確指出“識字班,好好辦,不誤生產,又把書念”。
陜甘寧邊區改造村民公約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集中力量幫助民眾增加生產,改善生活條件,使邊區民眾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而順應時事發展,彰顯本土特色是改造后的村民公約發揮效用的關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6],通過借鑒陜甘寧邊區改造村民公約的有益舉措,可以重塑當代鄉規民約、全面推動鄉村振興。
1.2 遵循公序良俗,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具有重預防輕處罰的特點
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重預防輕處罰的特點從其文本結構上即可看到。已搜集到的村民公約均以勸誡性表述為主,懲戒性表述為輔。勸誡性表述語氣中肯而溫和,重在事前預防,懲戒性表述直截了當說明禁止事項和懲罰措施。處罰方法的規定堅持適度原則,明確處罰以教育為目的,以免因處罰較重而適得其反。具體的處罰措施充分體現地方民俗特色,主張廢除舊社會體罰陋習,改為經濟處罰。如《郝家橋村民公約》對于“經勸解不改者”采取“由村民大會商議處理”的辦法。這一規定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公約執行的公平公正,營造了輿論約束力,有利于培養村民自我管理的意識。
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重預防輕處罰的特點反映出傳統社會鄉規民約的核心作用——道德教化,北宋出現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步成文鄉規民約——《呂氏鄉約》中的“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亦是通過引領和教化的方式約束自身行為,調節人際交往,而非代替法律實施懲戒[7]。當前,鄉規民約作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重要機制,在敦化民風的同時宣傳國家法律,培養民主法治觀念,有利于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的法治水平。
1.3 民俗慣例、有聲望的長者、邊區黨政構成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的權威來源
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的監督和約束很大程度上維護了鄉村治安,增進了村民之間的團結,推動了農業生產。安塞223個自然村自訂立公約后,村民愈加和睦,農業生產愈加緊張。據《解放日報》記載:“六區徐家坪去年……牲口散放,被牲口咬了八十五株,而今訂了公約,禁止散放牲口,結果全村二百八十株,一株也未被糟蹋。”[8]
村民公約發揮正當要求的效力是建立在民俗慣例、有聲望的長者、邊區黨政三大權威基礎之上的。第一,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的實踐以傳統民俗慣例為依據。傳統民俗慣例產生于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承襲于祖宗先輩流傳下來的智慧。村民的自覺遵守是對傳統的一種天然認同,正是這種對神圣傳統的崇拜構成了公約發揮正當效力的權威基礎。如很多村民公約中對違犯者依“吃各伙”或“羊頭會”的民間慣例而執行處罰。第二,陜甘寧邊區通過村民公約推行村自治,借助有威望的長者在農村的影響力,培養農村積極分子。這種基于對典范的敬仰而自覺的行動,推動了村民公約的實踐。如新正農村“羊頭會”的生產公約由“村中的長者宣讀本年農田規約數條,大家共同遵守”。第三,邊區黨政對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的運行發揮了核心作用。對村民公約的改造是在陜甘寧邊區黨政號召全體人民“自力更生”“組織起來”“備戰被荒”“耕三余一”發展邊區經濟、開展模范村建設運動和“十一運動”的過程中進行的。邊區黨政干部不僅是制定村民公約的發動者,更是部分“民約”的制定者。邊區公約的制定大多由勞動模范牽頭,以群眾自愿為前提,內容根據群眾意愿共同商訂。通過對邊區村民公約的改造,中國共產黨早期村民自治思想的雛形初現,也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中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的理念。當然,也必須指出,當時的部分勞動英雄本身也有村長或村黨支部書記的行政職務。可見,在勞動英雄牽頭改造公約的背后實質上是邊區黨政重視鄉村建設中鄉村干部的帶頭作用,著力培養基層黨政的領導力量。陜甘寧邊區的村民公約大多在組織的領導和管理中進行,由組織統一指導,在村民合意的基礎上訂立公約,這種體現公共意志的具體規定是一種相對理性的治理規范。
當前,激發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發揮更大的價值離不開對傳統民俗慣例的運用。同時,轉型時期的中國鄉村治理需要充分發揮鄉賢文化的作用,這既是解決鄉村治理存在問題的需要,同時也是鄉賢文化在新時代自身價值實現的需要。鄉規民約作為本土的行為規范,其理性權威基礎需要公權力的適當介入來建立。地方政府在制定和執行鄉規民約的過程中要正確充當“指導者”的角色,給予其原則性的指導和政策上的支持。
2 陜甘寧邊區改造村民公約的價值轉化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基層社會治理出現新矛盾新問題,原有鄉村治理的公約、民約發展受到制約。為應對農村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1980年廣西宜山、羅城等地部分村的村民自發商訂具有契約性質的村規民約,而后迅速被肯定和推廣。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如何使鄉規民約充分發揮促進鄉村共識,敦化村風民俗,實現有效治理的作用,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問題。需要指出的是,鄉規民約在全國各地的實踐發展過程中被演化成各種形式,其中包括村規民約、村民公約、鄉約等。
2.1 引領鄉風文明是當代鄉村德治的最終目的
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中關于整頓村風的規定較好地增進了村民團結,溝通了村民情誼。雖然村民公約是鄉規民約在陜甘寧邊區的特殊表現形式,但是也足以見得,鄉規民約作為基于社會公德、鄉風民俗、鄰里關系、家庭倫理等內容制定的規約具有道德教化和凈化風氣的天然功能。這對當前鄉村振興對鄉風文明建設提出的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的要求仍有借鑒意義。第一,鄉規民約是傳承和弘揚傳統美德的有效方式。勸誡性文本孝道文化和感恩文化的宣傳,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地區的覆蓋和踐行。第二,鄉規民約涉及很多具體的民事行為和民事關系,對于處理村民間日常瑣碎的“民間細故”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在此基礎上對國家法律和政策作出了有益補充。第三,傳播新思想,促進農民職業化轉變。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農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必須具備新觀念、新素質和新能力,明確“農民”是自主選擇的一種職業。鄉村社會主體發揮能動作用,主動實現思想文明的轉變,是農村鄉風文明的建設的關鍵。因此,鄉規民約規定關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行為規范是培育職業農民的必要途徑。
2.2 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當代鄉村治理的根本要求
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發展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的目標,必須依靠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而陜甘寧邊區各農村訂立生產公約確實為農業生產帶來積極影響,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鄉規民約作為結合本村實際作出的自我約束的行為規范,能夠對鄉村社會經濟行為的價值取向產生直接的影響,繼而對振興鄉村經濟發揮作用。第一,傳遞市場競爭意識,樹立效益觀念。鄉規民約著力做好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政策宣傳,培養村民在經濟生產行為中的效率意識,激發村民參與生產的主體意識,動員全體村民積極投身經濟建設中,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合力。第二,發揮農民企業家對于農村經濟建設的引領和導向作用,樹立踐行鄉規民約的典范。如某地村規民約規定:“要艱苦創業、科技興農;不要奢侈浪費,愚昧落后。”農民企業家回鄉創業,一方面帶動鄉村產業振興,另一方面總結成功經驗,以自身言行踐行“艱苦創業”的精神,以此形成模范典型,鼓勵更多的村民參與到經濟生產的實踐中,樹立正確的鄉村經濟行為價值取向。
2.3 激發群眾自治內生動力是當代鄉村治理的內在要求
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融入了村民自治的思想,在當代仍具有進步意義。雖然村民公約是鄉規民約在陜甘寧邊區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表現形式,但是也足以說明鄉規民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合新的價值觀念和時代特征,是管理農村事務的特有形式,有助于激發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結合自治、法治、德治更好地實現農村社會的有效治理。第一,參與制定鄉規民約是農村實現政治參與的最佳途徑。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鄉村基層民主政治必須朝著實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方向努力。由此可見,參與訂立鄉規民約有助于村民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正確表達利益訴求,提高參與政治生活的素養。第二,明確領導鄉規民約發揮作用的主體是基層黨組織。要“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的原則,發揮黨員帶頭模范作用,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提升鄉村德治水平。
3 結束語
作為鄉村社會內生的行為規范,鄉規民約對于振興鄉村起到重要作用,是現代鄉村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對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的剖析,探索其對當代鄉村治理的借鑒意義。鄉規民約的制定應當在公權力的適當指導下,融入時代特點和本土特色,依托民俗慣例傳統型權威、新老鄉賢超凡魅力型權威和當地政府理性權威發揮效用,更好地在鄉風文明、經濟發展和鄉村治理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所研究的只是陜甘寧邊區村民公約的一個層面,至于具體在鄉規民約的重塑過程中如何踐行等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展開。
參考文獻:
[1]浙江組織工作網.1939:維護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EB/OL].(2019-10-23)[2023-11-14].https://www.zjzzgz.gov.cn/art/2019/10/23/art_1413013_39174592.html.
[2]新正農村“羊頭會”制定生產公約[N].解放日報,1943-04-25(4).
[3]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2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
[4]志丹村民公約 人人生產互助 擁軍優抗清查壞人[N].解放日報,1944-01-11(2).
[5]張家圪嶗村民公約[N].解放日報,1943-04-19(2).
[6]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11-04(1).
[7]光明網.《呂氏鄉約》與《藍田新鄉約》[EB/OL].(2018-07-14)[2023-12-28].https://m.gmw.cn/baijia/2018-07/14/29853059.html.
[8]安塞233個自然村村民公約推進農村自治[N].解放日報,1946-0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