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寶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抓手。文章通過對合水縣鄉村振興現狀及短板進行分析,從鄉村產業化、鄉村文化、土地合理利用、人才引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議,以期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人才荒;三元雙向;三園一屋一凈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017-03? ?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 ?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七大戰略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合水縣立足鄉村實際和地域優勢,緊盯目標任務,狠抓落實,努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1 合水縣鄉村振興主要做法及成效
合水縣以全面建設富強幸福美好新合水為目標,堅持黨建引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產業化方向,守牢糧食生產底線、達產穩產奶羊產業擴群、增量肉牛產業、蘋果產業擴面、增量瓜菜產業“五大產業”,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持續推進基礎設施、村莊規劃、公共服務、人居環境、農村消費“五大提升”行動,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實施文旅融合戰略,打造綠色農業領地、生態康養凈地、安居樂業福地三大鄉村基地,文旅產業蓬勃發展;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四大生態廊道”建設、鄉村社會和諧文明,鄉土人才培育壯大,發展活力全面激發,合水成為全省鄉村振興示范縣。
2 合水縣鄉村振興的現狀及短板
2.1 產業發展不夠多元化,基礎不夠穩固
合水縣農村地區的產業主要集中在種植業、畜牧業方面,其他產業如制造業、農業加工業、旅游服務業等發展不夠,存在產業結構單一,效率低下等問題,無法滿足農村多元化發展的需求。
一是資金來源問題。鄉村產業振興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合水縣農業產業的收益預期低,缺少外來投資。二是市場流通緩慢。農村地區交通不便,運輸成本較大,農產品流通不暢,市場反應較慢。三是技術支持不夠。大多數產業結構較分散,規模小,難以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農業產業處于低端、低效發展水平,產量不足,規模效益不明顯。
2.2 勞動力外流現象突出,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
一是人才流失問題日益嚴峻,造成了“人才荒”。以合水縣為例,全縣第七次人口普查比第五次減少2.5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凈減3萬余人[2],農村勞動力呈現老齡化趨勢,勞動力和技術人員缺失、經濟發展緩慢。
二是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缺乏良好的培訓和職業發展機會,滿足不了農民的就業收入和生活需求,使得一些農村青年選擇去城市尋找更好的就業和發展機會。
三是缺乏引領型人才,缺乏更加有效、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新機制。合水縣每年引進大學生村官,但是農村基層治理主體仍以當地農民為主,其文化水平偏低,組織能力欠缺,政策法規掌握不透,創新能力不足。
2.3 土地資源利用不充分,農業提質增效不夠
一是農村空心化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和閑置,合水縣81個行政村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撂荒現象,廢舊莊基和廢棄宅院得不到及時修復整治。二是土地提質增效不夠。農業現代化程度和集成規模不夠均對土地提質增效造成不利影響,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三是初級農產品投入大、利潤低等因素導致農民不愿種植糧食,土地經營規模偏小,土地利用率低。
2.4 交通物流基礎條件落后,產品流通不通暢
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道路、水、電等設施條件不夠完善,使農村地區的發展受到了限制。交通相對閉塞,物流成本大,影響了產品的流通。此外,現代電子商務不發達,銷售體系不完善,造成產品積壓、儲存難等問題。
2.5 鄉村人居環境較差,生態環境脆弱
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外來旅居滿意度需要提升。農村偏遠地區對于環境監管力量薄弱,部分區域隨著能源開發利用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突出。
2.6 鄉風文明建設乏力,文化傳承困難
農村的社會治安、矛盾糾紛調節處理力量不足,農民缺乏法制意識,部分鄉村存在高價彩禮、低俗精神追求等問題;農村傳統文化隨著人員流動導致傳承困難。傳統的手工業、民間傳統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存在傳承難的問題。
3 合水縣鄉村振興對策思考及建議
3.1 鄉村產業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3.1.1 產業結構優化
以養殖業為牽引建設種植、養殖、菌菇栽培的“三元雙向”有機循環農業,推動鄉村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特色產業和現代農業,實現農業規模化、品牌化、標準化經營,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3.1.2 鄉村產業特色化
一是經營方式特色化。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二是農產品生態化。合水縣依托子午嶺腹地,具備特色種植優勢,高原蘋果、羊肚菌、黑木耳、北方水稻、野生蜂蜜、白瓜子等山貨產品獨具特色,可以重點扶持人工培育,擴大規模。并且可以采用生態友好的耕作方式和農業生產技術,減少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對環境的污染。三是銷售渠道多樣化。可以通過發展農村電商,擴大農產品和農業技術的銷售渠道,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
3.1.3 文化產業與農村旅游的融合發展
一是自然風景、人文景觀、傳統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相融合。通過改善農田景觀、保護傳統建筑、民俗文化活動、紅色文化傳承等方式,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二是農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服務相融合。改善交通、住宿、餐飲等方面的條件,培訓農村旅游從業人員,提高他們的服務意識和專業水平,提供優質的旅游服務。三是將農村旅游品牌與農業產業相融合。開展農家樂、農產品體驗、農業觀光等活動,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度假的新選擇,推動城鄉間的交流與合作。四是農村旅游規劃與文化傳承相融合。建立健全農村旅游規劃和管理機制,以保護鄉村環境和文化遺產為抓手,保護、傳承、開發并舉,提升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確保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2 鄉村文化傳承和陣地建設是文化振興的重要依托
3.2.1 加強文化教育陣地建設
加大對鄉村教育、文化建設的投入,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養,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制觀念。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倡導誠信道德規范,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鄉村文化,提高農村人才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3.2.2 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
保護利用好鄉村傳統文化,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建立適合鄉村經濟特點的文化產業模式,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強對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組織鄉村文化活動、傳統手工藝培訓,激發農村青年對鄉村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3.2.3 加強對鄉風文明宣傳并進行考核評比
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細化落實村規民約,加強對鄉風文明的檢查評估,在道德模范評比、選樹典型、高價彩禮、尊老愛幼、鄰里關系、農家書屋和文體活動室管理等方面加強指標管理評比。
3.3 實現土地充分合理利用和耕地提質增效
一是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提高糧食收益和農民種地積極性。加強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補全土壤改良、農田灌排設施等短板,統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健全長效管護機制。二是加快土地整治與復墾,制定綜合土地規劃,合理安排土地功能和用途,避免過度開發和土地資源浪費。回收復墾廢棄莊基地、撂荒地以及非糧化耕地,加以綜合規劃利用。三是加強土地信息化管理和保護意識培養,加強土地資源信息化建設,建立土地信息公開平臺,提高土地資源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加強對公眾的宣傳教育,提高土地資源保護意識,促進全社會共同管理。
3.4 人才引進和長效培訓機制是人才振興的關鍵
3.4.1 多渠道引進各類人才
鼓勵和引導優秀人才到農村創業、是緩解就業壓力、向農村輸送高素質人才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發揮“鄉賢”引領作用。
3.4.2 強化職業技能培訓
提供更多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會。“培養愛技術、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民。一方面要求新型農民能夠使用現代化機器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另一方面也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農業生產活動中去。”[3]可以通過建立職業培訓中心、開展技能比賽等方式來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競爭力。
3.4.3 建立社會支持機制
政府應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建立健全社會支持機制,為農村青年提供創業指導、就業咨詢、創業孵化等服務。加強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交流合作,為農村青年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資源。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就業機會支持,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和發展機會。
3.4.4 推動農村創業創新
通過引入新技術、新產業和創業項目,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鼓勵農村青年創業創新,提供創業資金等支持,吸引農村人才留在農村創業。
3.4.5 建立激勵機制,保障人才權益
完善鄉村人才政策保障體系,保障人才的合法權益,解決其后顧之憂。加強社會認同和對農村人才的尊重,通過宣傳農村人才的成功經驗和貢獻,樹立農村人才的榜樣形象,激勵更多的農村人才回流。
3.5 基礎設施建設是優化營商環境的硬件保障
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升鄉村交通、水電、通訊等條件,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便捷出行,促進農產品的流通。二是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推進寄遞物流與農村電商、交通運輸協同發展,全力推進“快遞進村”工程,建設冷鏈儲存寄遞體系。
3.6 生態環境保護和鄉村人居環境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首次指出“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鄉村”[4]。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保護生態環境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努力。
3.6.1 加強農村環境規劃治理工作
把規劃放在第一位,用“七分力量抓規劃,三分力量搞建設”,堅持“不規劃、不設計、不建設”[5]。以創建鄉村建設示范鎮、示范村為引擎,推動“三園一屋一凈”行動(在房前屋后修建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農戶屋內屋外環境衛生干凈整潔)。同時,尊重鄉土風貌和地域特色,充分吸收傳統民居文化精髓,加強村莊綠化美化,不斷提高人居環境舒適度。以鄉村建設示范村、“一村萬樹”工程示范村為重點,實施村莊綠化工程。
3.6.2 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機制
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政策和法律法規,及時發現和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確保農村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3.6.3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能力。結合清潔村莊、鄉村綠化美化、鄉村風貌引導等工作,引導群眾養成愛護環境衛生意識。
3.7 促進鄉村社會穩定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
“以利民、惠農凝聚人心,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為目標,不斷整合公共服務功能,采取職能下移、服務下沉的途徑,統籌辦好各項社會事業”[6],促進鄉村社會穩定。
一是加強鄉村法制服務建設。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提高矛盾糾紛反應效能,加強司法調解、法律咨詢服務。二是加強鄉村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組織,提高基層組織的自治能力和服務水平,增強農村社會的自我管理和調解能力。三是完善鄉村社會保障體系。“在教育資源、醫療資源方面增加對鄉村的投入,做好鄉村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提升鄉村宜居指數。”[7]建立健全覆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福利機構、托管機構建設,為村民從事特色產業工作提供助力。四是加強村組社區服務。增加文化活動和娛樂設施,充分發揮村組社區組織功能,豐富鄉村文體娛樂活動內容,營造和諧的鄉村社會環境。
4 結束語
鄉村振興工作是一個系統性、復雜性、綜合性的工作,涉及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方面,需要國家、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從產業、文化、人才、生態、社會治理多方面著手,采取綜合性、長期性的措施和政策,扎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讓農民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美好,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合水縣人民政府.合水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EB/OL].(2021-06-30)[2024-01-30].https://www.hsxzf.gov.cn/xzz/xxgk/fdzdgknr/tzgg/content_5650.
[3]孫藝寧.鄉村振興視域下山區新型農民培養的困境與突圍——基于湖北省宣恩縣M村的調研[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18):188-191.
[4]鄒心平.茶文化與美麗鄉村建設[J].老區建設,2016(18):6-7.
[5]王國燦.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與啟示[J].人文天下,2018(22):2-9.
[6]劉飛,蔣新顏,周元霖.協調發展奔小康鄉村振興譜新篇[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8):245-246.
[7]劉興景.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有效治理的路徑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8(3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