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亮
摘要: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為做好“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順應國內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的重要部署。靖遠縣強調突出發展生態農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吸引現代要素改造傳統農業,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拓展農業功能,培育農村新的增長點,強化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新農村建設。但是,靖遠縣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文章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期待靖遠縣提升優勢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實現特色農業大縣向現代農業強縣轉變,助推靖遠鄉村振興邁上更高臺階。
關鍵詞:農村;農業;產業融合;資源;服務;鄉村振興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026-03?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6.13? ?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振興從來不是另起爐灶或者推倒重來,而是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推進。鄉村振興是系統性工程,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根本目標。以農業為依托,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與時俱進做好“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順應國內外產業發展新趨勢的產物[1]。在新常態新要求下,我國的產業結構也正重新整合和深度優化,產業融合優化發展已成為時代所趨。2022年2月,國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旨在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靖遠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一直致力于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民就業增收為目標,培育和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堅持向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延伸的方向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和農村電商三大重點鄉村產業。
1 靖遠縣農村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的優勢
1.1 以現代農業發展為依托,夯實靖遠農業生產基礎
近年來,靖遠縣加快了縣域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枸杞、香水梨、文冠果、旱砂西瓜、中藥材等特色種植,提高農業供給的質量和效益,同時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加快形成具有一定優勢的特色產業體系,實現了產業規模擴張和產值翻番。
靖遠縣通過大規模的蔬菜種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例如:東灣鎮和北灣鎮利用規模成片的蔬菜溫室大棚,培育辣椒、茄子、西紅柿、圣女果、西瓜等蔬菜,瓜果苗量豐富,銷售輻射寧夏、青海、陜西等地。靖遠縣依托本地區資源優勢和地理位置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產業,充分發揮“靖遠枸杞”“小口大棗”“靖遠旱砂西瓜”“大廟香水梨”等7個國家級地理標志產品的資源優勢和品牌知名度,例如在五合鎮興電高揚程灌區種植枸杞為主的產業,石門鄉以沿黃河自流灌區和旱沙田種植為主的大棗產業,若笠鄉形成以干旱山區種植文冠果為主的產業(還包括大廟的香水梨、三灘鎮的紅富士蘋果種植)等林果產業,靖遠縣榮獲“中國文冠果之鄉”稱號,使得靖遠縣成為獲批省內首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示范縣。
另外,靖遠縣養殖業發展也蒸蒸日上,帶領越來越多的村民發展養殖業,鼓起來了農民的“錢袋子”,帶動靖遠縣規模養殖業的發展。在農民和村集體、企業三方共贏的前提下,為農業規模化、高品質產業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同時帶動農產品深加工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形成具有創新性、高附加值、安全可靠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1.2 加快發展現代旅游休閑農業,豐富靖遠產業經濟業態
《魅力中國城》《中國影像方志》等央視欄目聚焦靖遠縣的稻香村瓜園、東灣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等景區亮點,提升了靖遠的旅游知名度,同時靖遠縣文化產業和旅游收入也呈現連年增長趨勢。靖遠縣的陽光天地、昌泰華源、遠輝現代物流中心等大型商業綜合體和倉儲物流園已投入運營,靖遠縣第三產業多元融合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例如位于黃河之濱的靖遠縣水岸三合景區,以田園休閑體驗為支撐,以高效率的農業示范和推廣為主導,致力于打造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觀光、教育娛樂、戶外運動、三產融合的示范區。這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靖遠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大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的成果,走出了一條科學有效且使農民受益的產業振興之路。
1.3 利用科技手段,促進靖遠傳統產業創新
靖遠縣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通過推廣綠色生態種植技術、智能化養殖設備以及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確保食品安全,讓消費者安心享用來自靖遠大地的優質產品。例如靖遠縣東灣鎮帶領群眾不斷調整種植結構,鼓勵村民大力發展日光溫室特色種植園,逐步向高產優質、低耗高效的產業方向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發揮地域區位優勢,大力支持地方特色農業,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著力打造現代化高效農業示范基地,為靖遠縣可持續發展帶來生機和活力的同時,帶動全縣其他鄉鎮共同發展。
2 靖遠縣農村產業融合初期存在的問題
農村產業的深度融合是“三農”工作的基礎,同時也是農業產業創新的新方向[2]。靖遠縣農村多地產業融合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許多不足與問題。
第一,靖遠縣的產業融合問題主要表現在各產業之間交叉點較少、融合深度淺、推進速度慢,還是以農業發展為主,其他產業為輔,產業融合大多只是停留在休閑農業的觀光或者是采摘層面,不能滿足客戶深層次的需要,產業集成度不高、凝聚力不強,產業鏈條短、層次淺,融合模式、產品等同質化問題比較普遍。
第二,靖遠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緩慢,對農村經濟的帶動引領能力不強。靖遠縣2018年底農村土地確權證雖已經基本頒證完畢,合理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但經調查發現,靖遠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未能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有效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并且在產業融合中起實質性作用的新型經營實體太少,機制設置和利益分配混亂。且由于缺乏中間審核和檢驗,部分農產品質量不過關,市場上缺乏真正優質的農產品,最終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
第三,土地、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配置不良。由于農民進城務工導致大量的土地閑置,形成土地撂荒無主經營和規模化經營用地供給不足的矛盾;許多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畢業后回鄉工作的很少,導致農村人才匱乏;同時,靖遠縣作為傳統農業生產大縣,吸引工商資本和社會資金的能力有限,使得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動力不足;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整體偏低,靖遠縣的農業生產雖有一定的技術含量但是并不是最先進或最前沿的技術,且科技成果轉化缺乏清晰的利益分配機制和有效的配套服務體系、產權界定模糊,導致成果轉化率偏低。
第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優,涉農公共服務供給力不足。我國許多農村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嚴重滯后,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農村基礎教育、農村公共衛生、農村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建設不完善,與城市相比還存在差距,導致農村產業融合缺乏有力的支持和服務,不利于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
3 靖遠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舉措
3.1 發展生態農業
傳統的農業模式因農藥的大量使用破壞了土壤中的微生態平衡,造成土壤板結,導致土地喪失生產能力。微生物肥料中的菌株來自自然界,可以用于有機農產品種植。靖遠縣應貫徹“共創綠色經濟、共享綠色生活”的宗旨,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研究綠色微生物肥料,為微生物制造最適合的繁殖環境,讓土壤的有益微生物增加,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同時,靖遠縣應該轉變理念,大力提倡更現代更環保的生態農業模式,采用有機肥種植,改善土壤質量,提高病蟲害抵抗能力,生產出的綠色農產品價格更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而且無公害的農產品可以確保人們健康生活和良好的生活品質。因此,綠色生態種植也更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讓農民的收入更加穩定,有利于生活水平的穩定與提高。此外,靖遠縣應依托生態農業著力發展休閑旅游產業,將觀光農業與民俗文化、飲食文化以及地域鄉土風情相結合,促進農業和旅游服務業融合發展。打造以生態農業為主題的鄉村旅游景觀,在加大景區設施投入同時,提高服務水平,吸引游客前來參觀。比如,可以借鑒靖遠縣東灣鎮瓜園村的經驗,該地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彩色水稻種植,以大地為畫布,以水稻為筆墨,繪制了巨型稻田藝術作品,吸引了眾多游客。這一舉措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提高了農民收入,還用創意改造了傳統農業,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3.2 推進縣域經濟循環發展
旅游業是包括衣、食、住、行、娛、消費等六要素的綜合產業,鄉村旅游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農耕文化在內的鄉村文化,既是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也是重要的鄉村旅游資源。靖遠縣可以圍繞其天然條件和傳統的農業資源優勢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構建城鄉之間各具特色、協同互補、有機聯動的發展格局,促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為產業融合提升水平和拓寬緯度。
3.3 延伸農業產業鏈
我國是農業和人口大國,保障糧食等農產品基本供給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農民收入問題始終是“三農”問題的核心[3]。靖遠縣可以依托特色林果、蔬菜、生態養殖、養老服務等特色資源優勢,通過品牌影響力促進教育、醫療、體驗等產業的延伸和發展。建立標準化的農業產業基地,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4]。
此外,靖遠縣可以重點發展蔬菜、水果等特色產業,通過發揮自身農業特色,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將蔬菜、水果“吃干榨凈”,打造一批具有靖遠特色的農業品牌。通過延伸產業鏈條,可以讓每一顆果實都可溯源。從地頭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各流通環節都環環相扣,這是構建整個農業全產業鏈的關鍵。靖遠縣可以通過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5]。
3.4 完善產業融合發展配套服務體系
靖遠縣應該特別關注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在推進產業融合、提高經濟效益的過程中,要牢牢把握中央、省、市一系列有利機遇,從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項目入手,整合資源,重點推進。一是要完善農業基礎生產設施,重點改善種植環境,完善相關的路網、水電等基礎設施,加大對農業生產服務設施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戶防范,抵御風險的能力,加大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力度,營造農村良好的自然環境,吸引游客來農村旅游。二是要不斷加快農村電商設施建設,加大對基礎寬帶網絡的鋪設,加大縣鄉村三級物流網點建設力度,建設冷鏈物流設施等措施,滿足農戶的電商需求,提升農產品走出去的速度和效率,提升靖遠縣電子商務和農業第三產業的深度融合。三是要加強休閑農業服務設施建設,加大公共服務設施上,如公共停車場、房車露營基地等場所的建設力度,滿足消費者停車、住宿等多樣化的需求,提升靖遠縣農村旅游環境承載力。同時依托當地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以民俗文化為橋梁,打造具有靖遠特色的休閑農業文化,吸引前來觀光的游客消費,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創新休閑農業模式。
4 結束語
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空間廣闊,需要打破在行業、區域、城鄉之間原有固化的阻滯障礙,調整分配好各種資源要素,形成各資源要素(資本、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的順暢流動、融合發展的新局面。靖遠縣主要在特色農業上打基礎、呈規模、增品質,在生態文化旅游上努力創名氣、求實績、強突破,在工業領域發展中建平臺、強肌肉、擴業鏈,以自身優勢產業為支撐,帶動、促進農業與休閑旅游、康養養老、文化生態等產業深度融合。以豐富農村產業類型,提升農村經濟價值,打通融合產業間各要素的交叉滲透和優化重組為途徑,從而形成農村一二三產業高度一體化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
參考文獻:
[1]《中國科技投資》編輯部.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J].中國科技投資,2016.
[2]劉磊.習近平民生思想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19.
[3]劉明國.務實求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黑龍江糧食,2015(12):26-27.
[4]曾福生.推動湖南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J].新湘評論,2022(05):15-16.
[5]王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背景下鄉村振興路徑探討——以皖北鄉村為例[J].大連干部學刊,2018,34(11):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