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靜


摘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新時代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文章以安徽省涇縣113個行政村為例,通過實地查看、訪談、結合問卷調查,分析涇縣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探討不足和原因,提出要筑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堡壘、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式、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機制三條對策建議,以期為新時代發展壯大我國村級集體經濟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村集體經濟;增收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059-03?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32? ? 文獻標識碼:A
農村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任務之一。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1]。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2]。
1 安徽省涇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涇縣堅持市場導向,突出產業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先后制定了《涇縣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方案》《關于2020年開展“興村五策”專項行動持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方案》等多項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明確了發展重點和任務,從各方面全力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初步形成了資源開發型、資產運營型、股份合作型、產業帶動型、服務合作型等幾種模式,使得農村經濟社會各項工作順利推進,村級組織運轉正常。但是,村集體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形勢與挑戰依然嚴峻。
1.1 經濟總量平穩增長,但同時面臨不平衡性突出、中高收入占比較低的問題
2022年涇縣113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 623.33萬元,平均每個村58.61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4個,比2021年增加10個,增收能力明顯增長。但是,各鄉鎮差距明顯,即使在同一鄉鎮不同行政村之間也存在不少差異。同時,中高收入村占比較低問題凸顯,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0萬元以上的村僅占15.04%(見表1)。
1.2 收入結構多元調整,但同時面臨收入渠道較窄、集體負擔尚重的問題
近年來,涇縣各行政村集體經濟的收入組成主要包括直接經營性收入,集體資源、資產承包、出租、入股收入,土地出讓收入,財政撥款或獎勵,與企業分紅所得收入等,收入結構呈現出多元化態勢。但與此同時,村集體收入缺乏新的來源,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自主經營型的村集體發展模式較少,有的村尚處于起步階段,且收入較低。二是受交通、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影響,部分村的集體資產、資源未能充分發揮作用,難以帶動經濟發展。三是絕大部分村集體的集體資源和資產匱乏,缺資源、缺資金,集體經濟發展處于被動狀態。與此同時,村級組織用于民生福利、公益設施方面的支出卻在逐步增大[3],剛性支出迅速增長,特別是“三變”改革之后,雖然各村都有了集體資產收益,但是由于股東收益分紅的分配比例過高,也一定程度上縮減了用于進一步壯大集體經營性收入的“本金”,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的增長。
1.3 強村數量不斷涌現,但同時面臨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總體發展水平偏低的問題
2022年涇縣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總數達到14個,其中,經營性收入100萬元以上10個,但經濟強村保值增值能力不強以及過度依賴資源優勢等問題突出,14個經濟強村中,有3個村得益于先天自然資源優勢,10個村集體收入中集體土地入市或各級財政補助資金占比過重(見表2)。
1.4 財政投入日益增加,但同時面臨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問題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上級財政對村級項目建設的資金投入逐年增加,這也使得少數村干部產生了“等靠要”思想,行政村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更加突出。在集體經濟增收的收入構成上涇縣只有19%是生產經營性收入,絕大多數村在增收途徑選擇上將項目資金集中借投或入股到一些企業之中,以從中獲得利息或分紅收入,在集體經濟的增收發展上嚴重依賴政府“輸血”幫扶。2022年各村入股分紅收益,在全縣占比達35%。與此同時,涇縣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之一,土地指標利用以及生態環保的限制,更加劇了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2 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原因剖析
2.1 思想認識不足,發展思路缺乏
村“兩委”干部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中堅力量。長期以來,上級黨委和政府一直強調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但仍缺乏實質性的激勵措施,這種情況容易導致一些短期行為的出現。有些擁有資源資產的村,由于在發展過程中經歷過曲折或者受體制機制的限制,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不敢作為。有些貨幣資產較豐盈的村,更多關注于村級組織的日常開支,忽視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有些基礎條件較弱的村,既無人才資金,又無資源可開發利用,感到發展村集體經濟無從下手、成效甚微,在“造血”與“輸血”上選擇了后者。由于找不到合適的發展載體,一半左右的村都是通過合作經營的形式,取得的效益不高。
2.2 人才資源匱乏,獎勵機制缺失
受到城鎮化進程的影響,勞動力、人才大量外流,各行政村外出務工人數普遍在30%~50%之間,部分村高達60%以上。因為村干部工資不高以及村干部專職化的推進,使得有能力的年輕人不愿意加入村干部隊伍,村“兩委”普遍缺乏有經營管理經驗、敢于擔當作為、能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人,村干部老齡化以的情況日益凸顯[5]。同時,因為激勵機制的缺乏,也使得村干部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主動性不夠、積極性不強。
2.3 集體積累薄弱,資產保障缺少
多數行政村實施經營體制改革以后,強調“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主”而不重視“統分結合”,使得村辦企業等經營性資產改制到人,耕地、林地等資源性資產分產到戶,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僅僅留有少量土地及荒山、荒地等不良資產。經濟薄弱村大多地處偏遠山區,由于交通不便、經濟落后、人口稀少等原因,集體經營性資產經濟價值較低,出租收益非常有限。臨近城郊的行政村雖然在工業化、城市化項目的推進過程中獲得了較多的土地征用補償款,但由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思想認識的不足,貨幣性資產轉換為經營性資產受到制約。
3 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思考
3.1 筑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堡壘
一是加強村黨組織建設。以村“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選拔政治素質好、道德品行好、致富能力強的黨員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注重從農村致富帶頭人等群體中選拔村兩委干部,選好農村帶頭人,發揮“領頭雁”作用。二是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設。抓住市場主體,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聘請鄉村能人、鄉賢擔任經濟合作社管理者,引入職業經理人運營機制,提高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水平。
3.2 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機制
一是要強化資產管理,緊貼群眾關心的人財事,探索村務公開的新抓手,通過智慧化管理實現“亮權+明責”,探索建立激勵機制,將村干部的報酬增長與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相掛鉤,倒逼村干部在發展集體經濟、拓寬增收渠道上下功夫,形成鞭策后進、激勵先進的良好氛圍。 三是鼓勵擔當作為,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避免干事多出錯多、不干事不出事的逆向懲罰。對有利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舉措,在不違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允許先行先試、試錯糾錯,激發村干部解放思想、擔當作為,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創新路、開新局。
3.3 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式
一是要立足優勢,探索發展路徑。進一步挖掘潛力,盤活資源要素,整合低效使用或閑置的各類集體資源資產,實現集體資產效益最大化,盤活存量資產。地理位置較好、基礎設施較完善的村探索工業強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集體參股經營等形式,引進技術和資金,興辦中小型工業企業。經濟發展較弱的村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扶持,利用土地整理、宅基地復墾等節余土地及其他可利用的集體資源,推進一二三產融合。對以農業發展為主的村圍繞蔬菜、水果等產業,打破地域區劃和限制,發展壯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將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要儲備項目,豐富發展載體。強化用地供給保障,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適當向經濟發展薄弱村傾斜,以項目化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努力爭取農村土地征收、閑置農房盤活利用等工作試點。在金融支持方面,降低信貸擔保門檻,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在項目審批方面,要落實好“放管服”改革,對有利于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村級項目在審批環節上給予支持,讓申報項目盡快落戶。三要開拓思路,創新發展方式。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市場管理、環境整治、綠化養護、溝渠修繕等民生工程,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探索和推廣以強帶弱、抱團聯營、跨區域發展等模式,使村集體經濟向多層級、多領域延伸。
4 結束語
筑牢發展堡壘、健全工作機制、創新發展方式,是發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手段,對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能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應多措并舉,齊發并進,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3-02-13)[2023-12-2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dzb=true&wd=&eqid=afb4a89f0000d93f00000002645c588d.
[3]黃智光,張興校.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路徑研究——基于對浙江紹興上虞300多個行政村的調研分析[J].中國發展,2018,18(05):51-57.
[4]王國平,王濤.村集體收支核算探討[J].農村財務會計,2016(07):4-8.
[5]劉莉麗,周大元,廖方洪.關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調研與思考——以自貢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為例[J].中國市場,2020(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