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畢力
摘要:農業現代化不僅涉及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的革新,更包括產業鏈整合、市場接入、農村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等多方面的系統性變革。文章以農業現代化為切入點,結合赤峰市喀喇沁旗雷營子村分析了農業現代化對農村產業經濟結構優化的影響機制,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優化策略,期望對農村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農村產業經濟結構;技術創新;產業鏈整合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086-03?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2? ? ? 文獻標識碼:A
產業結構會隨著經濟發展經歷從以初級產品為主向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中,農業現代化不僅提高了農業本身的技術含量和效率,而且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促進了農村產業經濟結構的優化。國家創新系統理論指出,技術創新和知識傳播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關鍵因素。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通過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改進種植養殖方法、優化資源配置等措施可以顯著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為農村產業經濟結構的優化提供了動力和方向。文章旨在探討在農業現代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優化農村產業經濟結構,以實現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農業產業的全面升級,以期可以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益的啟示。
1 農業現代化概述
1.1 農業現代化的定義
農業現代化指的是通過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管理方法的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實現農業生產方式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從而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農業現代化不僅僅是農業技術的現代化,還包括農業生產結構、經營方式、管理體系以及與農業相關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現代化。在技術層面,農業現代化體現為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改善和提高農業生產,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機械化技術等在種植、養殖、收獲、加工和儲存等全過程的應用[1]。在經濟層面,農業現代化意味著農業生產的商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要求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實現農產品的價值最大化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1.2 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要素
技術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要素,通過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可以改善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和方法,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技術創新包括種植、養殖技術的革新以及農業機械化、信息化及生物技術的應用。從基礎的耕作、播種、灌溉到復雜的收獲處理,機械化技術的應用使農業生產過程更加精確高效;農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如衛星定位、遠程感知技術、大數據分析等可通過精確控制種植環境和管理農業資源,進一步提升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同時,生物技術在病蟲害防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應用也為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二個關鍵要素是制度改革,主要體現在土地制度、農業支持政策、市場準入機制等方面的調整與完善。通過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和土地使用權的明確,既可以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又能促進土地資源的有效集約利用,為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經營提供條件;農業支持政策的優化包括對農業科研投入的增加、農業保險體系的完善等,可以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與成本,提高農業的投資吸引力,從而促進農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推動農業向更高效率、更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2 農村產業經濟結構的特征
農村產業經濟結構具備了兩大顯著特征:產業多元化程度不足及產業融合的趨勢。一直以來,農業作為主導產業在農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但產業多元化程度不足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主要表現在農村經濟活動過度依賴傳統農業,而高附加值的產業如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在農村地區較為稀缺,導致農村經濟結構相對單一,抗風險能力弱,經濟增長潛力有限。產業多元化程度不足還表現在人才和資本向非農產業的流動不足,使得農村地區難以充分發揮其在特色農業、農村旅游等領域的潛在優勢,進而影響了農村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與產業多元化程度不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村產業經濟結構正展現出產業融合的趨勢,尤其是農業與旅游業、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即通過開發農村旅游、農家樂等業態,將傳統農業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不僅為游客提供了豐富多樣的休閑體驗,也為農民創造了更多增收渠道,實現了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面[2]。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農業”模式的興起,農產品能夠直接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乃至全球市場,極大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升了農業產值。
3 農業現代化對農村產業經濟結構的影響機制
3.1 技術創新與傳播
技術創新的引入與應用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高效種植、精準施肥、智能灌溉等技術的應用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普及減輕了農民體力勞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產業鏈的延伸。技術創新的傳播渠道和方式對于農村產業經濟結構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移動應用等獲取最新的農業技術信息,實現農業生產知識的快速傳播和應用,促進了農村產業經濟結構的更新和升級。在科技不斷發展和技術傳播渠道進一步拓展的趨勢下,農業現代化對農村產業經濟結構的影響將更加深遠和持久。
3.2 產業升級與轉型
農業現代化依托先進的種植技術、養殖技術以及農業機械化設備來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被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所替代,這種轉型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還加速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現代農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機制造業、農業科技服務業等相關產業鏈的升級,進而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型[3]。農業現代化催生了新興產業的涌現與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在社會需求的驅動下不斷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農村地區逐漸發展起了以農業為基礎,涵蓋農產品加工、農村旅游、農村電商等多個領域的新興產業。這些新興產業的興起改變了傳統的農村經濟格局,促進了農村產業經濟結構的升級和多元化發展。其中,農村電商平臺的興起就為農產品銷售提供了新的渠道,推動了農村電商產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也促進了相關物流、金融等產業的發展。
4 赤峰市喀喇沁旗雷營子村的產業經濟發展現狀
4.1 技術創新與推廣能力不足
雷營子村在技術研發投入不足,資金的匱乏使得無法聚集高端人才,缺乏有效的研發團隊,進而影響到創新成果的產出,同時還缺少與外部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的深度合作,使得雷營子村難以獲得最新科研成果和技術支持,限制了其在新技術應用和推廣上的能力。技術推廣與應用方面的不足也進一步加劇了雷營子村產業經濟結構的脆弱性,該地區缺乏有效的技術推廣機制,企業普遍存在觀望心態,對于新技術的接受度低,擔憂成本增加和市場不確定性,致使技術創新成果難以在更廣泛的領域內得到應用,從而無法在根本上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
4.2 產業結構單一與轉型升級動力不足
雷營子村的主要產業如農業和畜牧業,雖然穩定支撐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基礎,但這種依靠傳統產業的增長潛力有限,難以吸引外部資本和技術的注入,也無法為村民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從而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轉型升級的動力不足則源于創新意識的缺乏,致使新技術、新業態難以在雷營子村落地生根。由于教育資源的限制和信息閉塞,雷營子村在培育創新人才和吸引技術投入方面存在較大短板,直接影響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步伐。同時,該村現有的經濟體系也未能有效激發內部轉型升級的動力。
4.3 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意識不足
雷營子村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開展農業和畜牧業活動,但長期以來缺乏科學的管理和合理的規劃,導致出現了土地退化、水資源匱乏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一系列生態問題。這不僅削弱了土地的生產力,降低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同時也損害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該村可持續發展意識不足,因而經濟活動的規劃和執行也未能有效考慮環境因素和社會責任。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驅動下,雷營子村的發展策略重視短期經濟收益而忽略了長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平衡,不僅對當前的環境資源構成壓力,同時也限制了該村長遠發展的潛力,無法形成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體系。
5 基于農業現代化的農村產業經濟結構優化策略
5.1 技術創新與推廣策略
赤峰市喀喇沁旗雷營子村位于大興安嶺和燕山山脈的交界地帶,可以開發與應用新型農業技術,通過持續投入研發經費,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高校等機構的合作,培育出適應當地氣候、土壤等條件的新品種及高效栽培技術。利用基因編輯、遺傳改良等高科技手段來提高作物的抗病蟲能力和產量,從而增強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在此基礎上,建設農業信息化與智能化平臺,以優化農村產業經濟結構。建立農業信息化平臺可以整合農業生產、銷售、供應鏈等各環節的數據,實現生產過程的全面監控和管理。同時,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智能化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農村產業經濟結構的優化不僅僅意味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更重要的是實現農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通過技術創新與推廣可以有效促進農村產業的升級與轉型,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4]。在實踐中,可以引入智能化設備和信息技術以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管理和遠程監控,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也可以發展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為農產品銷售提供新的渠道,從而促進農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5.2 產業轉型升級策略
赤峰市喀喇沁旗雷營子村產業經濟結構的優化需要引導資源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業領域轉移,即發展多元化、高效率的產業,涵蓋農產品加工、農業科技服務、農村旅游等多個領域。對此,可加強農產品加工與品牌建設,拓展銷售渠道,提升農村產業競爭力,并發展農業科技服務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農村地區具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可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傳統工藝、鄉土文化等來發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例如,可以充分利用農村自然環境和農產品優勢,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從容打造有機農產品品牌,滿足市場對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2023年央廣網報道顯示,赤峰市喀喇沁旗雷營子村整個村莊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山林茂密、風景秀美,因此,也可以深入挖掘農村風土人情等資源發展農村旅游業,打造特色景區、民宿、農家樂等,以吸引游客到來,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除了上述策略以外,還應培育農村勞動力。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建立技術學校或培訓中心等方式,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專業素養和技術水平、培養農村勞動力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其具備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競爭的能力,有助于推動農村產業向高質量發展。
5.3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策略
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直接關系到農村產業的發展和村民的生活品質,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維護農村的生態平衡和生態安全是實現農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此,赤峰市喀喇沁旗雷營子村可以建立生態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等措施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減少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損害;也可以加強生態環境修復和治理,全面治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問題,從而為農村生態環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在此基礎上,推廣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綠色農業模式,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使用,提倡生物防治、自然循環等生態農業技術,保護土壤、水資源等自然資源,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此外,赤峰市喀喇沁旗雷營子村還應促進循環經濟與資源高效利用。循環經濟強調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在農村產業中可以建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體系,將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轉化為生物質能源、有機肥料等資源,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也可以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精準施肥技術等資源節約技術,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水、土地、肥料等資源的消耗[5];開發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實現資源的再生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6 結束語
農業現代化不僅是技術進步的過程,更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技術創新、產業轉型、人才培養、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通過技術創新、產業鏈整合、環境保護等途徑可以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以及農產品價值,進而為農村產業經濟結構的優化提供堅實基礎。文章主要探討了基于農業現代化的農村產業經濟結構優化策略,以期可以為理解農業現代化對農村產業經濟結構優化的影響提供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帖蘭.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現代化愿景與實現途徑[J].陜西農業科學,2023,69(09):97-100.
[2]鄔煉,周爽,陳國慶.鄉村振興背景下涼山州農業現代化發展困境及突破路徑分析[J].新農業,2022(12):66-67.
[3]王華芳.淺析鄉村振興戰略下山區鄉村產業發展途徑[J].農家參謀,2022(05):87-89.
[4]魏少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農村經濟的路徑選擇[J].河北企業,2020(12):75-76.
[5]王寶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農家參謀,2019(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