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
〔摘要〕 近年來,國內學界圍繞“兩個結合”的生成邏輯、內在關聯、實現原因、價值意蘊及實現路徑等方面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在研究趨勢、維度和視角等方面顯現出一定的特征。同時,現有研究也存在研究內容同質性高、研究方法交叉性弱以及研究思路問題意識不足等局限。在未來的研究中,學界可以從拓寬研究內容、改善研究方法、強化問題導向等方面進一步推動“兩個結合”研究,以期為進一步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作出貢獻。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中圖分類號〕D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203(2024)02-0051-07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以下簡稱“兩個結合”)。自此,“兩個結合”作為黨的政治話語正式出場,國內學界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個結合”的重要論述為基礎,對“兩個結合”展開了研究和討論,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梳理總結“兩個結合”研究的整體概況和主要論域,深刻反思“兩個結合”研究存在的局限,推動“兩個結合”研究的縱深發展,既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肩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也可為如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略添助益。
一、國內學界關于“兩個結合”研究的整體概況
筆者以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為主要檢索范圍,以“兩個結合”為篇名,以2023年11月30日為截止時間,共檢索到文獻669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文獻144篇,會議論文3篇,報紙80篇,博碩士學位論文合計4篇。概覽這些檢索結果可以得知:在2021年以前,學界對“兩個結合”的相關研究一直處于零散狀態,直至“兩個結合”這一重要命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正式提出以后,“兩個結合”迅速成為相關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成果狀況大致如下:其一,從學術論文來看,《馬克思主義研究》《人民論壇》《思想理論教育》《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理論視野》等期刊重點推出了一系列關于“兩個結合”研究的專欄,金民卿、肖貴清、韓慶祥、王炳林、段妍等學者從自己長期研究的方向出發,對“兩個結合”的相關問題作了多視角、多維度的闡發與討論。其二,從學術研討來看,全國各級研究機構和各大高校通過積極搭建平臺、舉辦關于“兩個結合”研究的學術會議,有力推動了該命題研究的深入討論。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會議有:“兩個結合”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學術論壇、“兩個結合”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研討會、第六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高峰論壇暨“兩個結合”學術研討會、堅持“兩個結合”與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學術研討會,等等。
總體來看,學界目前在“兩個結合”的生成邏輯、內在關聯、實現原因、價值意蘊及實現路徑等方面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形成了大批優秀研究成果。但同時也要看到,當前這一命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成果不多,深刻全面的系統性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兩個結合”的研究探索正逢其時。
二、“兩個結合”研究的主要論域
近年來,關于“兩個結合”的研究在學界保持了較高的熱度,出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涉及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兩個結合”的生成邏輯研究
對“兩個結合”進行深入研究,首先需要正確把握這一命題的生成邏輯。目前,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可按照邏輯維度指向分為兩類。
1.多向邏輯維度。“兩個結合”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也是黨和人民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的經驗總結。當前,學者們從理論、歷史與實踐等多個角度出發,深刻分析了“兩個結合”的生成邏輯。翟琦、鄭波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深度闡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以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功經驗的凝練升華,分別是“兩個結合”形成發展的理論、歷史與實踐邏輯〔2〕。吳文瓏認為,馬克思主義本質特性的內在要求是“兩個結合”的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演進的經驗總結是“兩個結合”的歷史邏輯,新征程上“兩個結合”的發展進路是“兩個結合”的實踐邏輯〔3〕。
2.單向邏輯維度。有學者從影響“兩個結合”產生的單向度邏輯出發,重點闡述某一具體邏輯對這一命題形成發展過程的深刻影響。宇文利分析了“兩個結合”的哲學基礎,認為這一命題符合辯證唯物法基本原則,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與實踐原則,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踐的雙向互動〔4〕。袁藝鳴、張立波認為,“兩個結合”具有深刻的哲學意蘊,集中體現了黨對理論辯證性思維與社會系統性思維的運用〔5〕。代生則分析了“兩個結合”的文化基礎,認為兼容并蓄、理性主義和家國天下等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文化特征,是“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文化底蘊〔6〕。金民卿重點梳理了黨提出“兩個結合”的歷史發展脈絡,認為“兩個結合”是在歷史經驗傳承中提出的科學命題〔7〕。
綜上可知,學界從不同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兩個結合”的生成邏輯,其觀點主要涉及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三個維度。在歷史邏輯方面,大部分學者圍繞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歷史,重點闡述了其對“兩個結合”的歷史推動作用。在理論邏輯方面,學者們側重探討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基因及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深刻闡明了二者在“兩個結合”中的理論支撐作用。在實踐邏輯方面,雖然部分學者對此項研究進行了一定探索,但是相比于其他邏輯維度的研究而言,此類研究成果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存在不足。
(二)“兩個結合”的內在關聯研究
科學把握“兩個結合”的內在關聯是深入推動“兩個結合”研究的客觀要求,也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學界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1.統一整體論。大部分學者認為,作為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創新理論,“兩個結合”是一個關系緊密的統一整體。徐國民、王國洪認為,“兩個結合”的內涵展現出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第一個結合與第二個結合統一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實踐過程,是這一過程的兩個方面〔8〕。張傳平也認為,“兩個結合”之間相互聯結、辯證發展,在理論上統一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實踐上統一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征程〔9〕。李曉認為,“兩個結合”中的中國具體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靈肉同軀、一體兩面的關系,是不能割裂剝離的實體〔10〕。
2.相互促進論。一些學者著眼于“兩個結合”之間相互促進、互為條件的發展過程,對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了分析。姜晶花、朱輝宇認為,“兩個結合”之間相互貫通、互為支撐,第一個結合是第二個結合的前提和基礎,而第二個結合則是第一個結合的必然要求〔11〕。武文豪、周向軍立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認為第一個結合已經蘊含了第二個結合,堅持后者才能徹底地實現前者〔12〕。劉倉認為,“兩個結合”的過程是一個相互聯系、辯證發展的過程,第一個結合和第二個結合相互促進、螺旋上升,前者統領著后者,后者又服務于前者〔13〕。
3.不同側重論。一些學者在承認“兩個結合”高度關聯的同時,認為第一個結合與第二個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區別。余衛國認為,“兩個結合”之間雖然有著共同的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和目標指向,但同時也在“結合”的對象、功能、結點及方式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和側重〔14〕。沈傳亮、李鵬認為,“兩個結合”存在緊密聯系,第一個結合偏重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第二個結合則凸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背景〔15〕。李國泉、蔡方認為,第一個結合與第二個結合的區別在于前者側重于實踐路徑上的結合,后者側重于文化基因上的結合〔16〕。
可以發現,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維度、學理背景出發,對“兩個結合”作出了各自的闡釋。但是,這些觀點在該問題的內核表達上卻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均表明“兩個結合”內部之間是一種既相互統一、共同發展,又相對獨立、各有側重的辯證關系。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兩個結合”必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聯系得更加緊密。因此,以上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都體現了“兩個結合”的內在關聯。
(三)“兩個結合”的實現原因研究
“兩個結合”之所以能夠實現,是因為其內部存在耦合機理。當前,學界主要從以下三個維度出發對這一問題作了研究。
1.領導主體維度。大部分學者從推動“兩個結合”的領導主體出發,認為黨的領導是“兩個結合”能夠實現的核心因素。王鶴巖、郭佳樂認為,黨是“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首創者,能夠依照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準確地回答一系列“結合”過程中的發展問題〔17〕。郭國祥、楚管迪認為,黨的發展史也是對“兩個結合”不斷探索創新的歷史,黨為“兩個結合”的提出、實現作出了重要貢獻〔18〕。馮莉分析了近代以來的歷史形勢和歷史任務,認為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兩個結合”也是黨和人民基于中國實際的獨特創造〔19〕。
2.價值理念維度。部分學者深刻分析了“兩個結合”的具體內容,認為價值理念的相互融通是實現“兩個結合”的關鍵原因。姜輝認為,“兩個結合”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顯示出開放性、辯證性和與時俱進等鮮明特征,這為實現“兩個結合”提供了可能性和現實性〔20〕。張太原具體分析了實現“兩個結合”的文化基礎,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為公”“天人合一”“民為邦本”“大同社會”等價值理念,與馬克思主義中的“為人類求解放”“唯物主義”“人民創造歷史”“共產主義”等基本原理相互契合〔21〕。林雅華梳理了“兩個結合”的歷史發展進程,進一步分析了第二個結合的理論內涵,認為價值理念相通和實踐品格相合是第二個結合的理論根基和現實根基〔22〕。
3.現實需求維度。部分學者立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認為實現“兩個結合”符合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需求。唐洲雁、王雪源認為,實現“兩個結合”符合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傳承創新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迫切需要〔23〕。任潔分別闡述了實現第一個結合與第二個結合的現實原因,認為第一個結合的實現符合黨史發展不同階段的客觀實際需要,第二個結合的實現符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運用的文化和心理需要〔24〕。王炳林、李蓋啟認為,實現第二個結合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25〕。
不難發現,關于“兩個結合”實現原因的研究,學界作了較為深入的討論,呈現出多樣化的觀點,但這也同時說明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還處于爭鳴階段。因此,進一步挖掘“兩個結合”的耦合機理,探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發芽、發展創新的關鍵因素,仍是當前學界需要繼續發力的方向。
(四)“兩個結合”的價值意蘊研究
“兩個結合”是黨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其主要作用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事業貢獻力量。學界在探討這一問題時,既從理論本身出發,著重梳理了“兩個結合”的重要理論價值,又立足新時代中國發展建設的實際,深度挖掘了“兩個結合”的重大實踐意義。
1.理論價值方面。“兩個結合”既展現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意蘊,又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底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李國泉、蔡方認為,“兩個結合”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中華文明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特色的關鍵所在〔16〕。肖貴清、李云峰認為,“兩個結合”不僅在其實現、推進過程中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更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26〕。黃凱鋒認為,“兩個結合”的提出具有重大原創性意義,標志著黨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與理解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27〕。劉志剛重點探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價值,認為堅持“兩個結合”能夠推動中華文化實現繁榮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28〕。
2.實踐價值方面。理論創新來源于實踐,最終也要運用于指導實踐。關于“兩個結合”實踐價值的研究,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大部分學者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歷程,重點闡釋“兩個結合”在這一偉大征程中的實踐價值。劉波認為,“兩個結合”為我們在新時代把握新形勢、應對新難題、思考和解決系列時代難題提供了科學的思想借鑒〔29〕。路建平認為,堅持“兩個結合”能讓我們在新征程中正確回答實踐中出現的重大問題〔30〕。段妍認為,在新時代只有堅持“兩個結合”,堅持黨的理論創新,才能持續為推進偉大事業提供理論支持〔31〕。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致力于探討“兩個結合”與高校思政課程相互融合的教育教學價值。白屯、孟黎梳理了“兩個結合”與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關聯,認為“兩個結合”為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思想方法〔32〕。孫雷、石峰認為,“兩個結合”能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創新夯實歷史底蘊、豐富內涵要義、提供方向指引,既筑牢了“守正”的根基,也打開了“創新”的空間〔33〕。田歧立認為,將“兩個結合”切實融入高校思政課程,講好“兩個結合”的科學道理,既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邏輯的遵循,更是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的核心思維〔34〕。
分析可知,當前學界圍繞“兩個結合”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也必須看到,“兩個結合”的提出既關乎中國社會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關涉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當前,學界主要探討了“兩個結合”之于中國國內的現實價值,但卻少有其世界歷史意義的討論,限制了“兩個結合”相關研究的縱深發展。
(五)“兩個結合”的實現路徑研究
當前,學界對“兩個結合”的研究與探索,不只包括其生成邏輯、內在關聯、實現原因及價值意蘊等基礎性問題,還關注了“兩個結合”實現路徑的相關問題。
1.學理研究路徑。肖貴清認為,新時代實現“兩個結合”,必須堅定文化自信、開放包容及守正創新的立場、態度和方法〔35〕。韓慶祥從三個層面就如何推進“兩個結合”給出了建議:第一,系統深入總結實現“兩個結合”的重要經驗;第二,把握中國具體實際的根本,確定結合點;第三,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尋求結合方式〔36〕。甘霖也從三個層面闡釋了“兩個結合”的推進路徑:第一,高舉思想旗幟,凝聚堅持“兩個結合”的強大共識;第二,深化理論研究,筑牢堅持“兩個結合”的學術根基;第三,傳承中華文脈,培厚堅持“兩個結合”的文化土壤〔37〕。
2.教育教學路徑。鄧伯軍、童祎祎深入闡釋了“兩個結合”賦能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的理論可能性和實踐可行性,從八個方面提出了實現“兩個結合”育人價值的基本路徑〔38〕。楊婧分析了“兩個結合”融入思政教育的內在機理,提出在思政課中實現“兩個結合”的三條建議:第一,讓“主課堂”全面闡釋“兩個結合”的精神內核;第二,讓“大課堂”有機融入“兩個結合”的實踐要義;第三,讓“隱課堂”處處彰顯“兩個結合”的價值意蘊〔39〕。黃蓉生、劉云彬在分析第二個結合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重要作用的基礎上,提出了融通、會通、貫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三通”路徑〔40〕。
自“兩個結合”重要命題提出以來,學界對“兩個結合”的實現路徑作了大量研究探討。但是,現有成果多從宏觀角度出發,探討“兩個結合”總體層面的實踐要求與推進路徑,從“小切口”的視角出發探究具體推進措施的成果相對缺乏。因此,今后的研究應聚焦當代中國發展實際與時代發展趨勢,深度挖掘“兩個結合”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
三、“兩個結合”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綜上所述,近年來學界圍繞“兩個結合”的相關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效,顯現出一定的研究特征。但總體看,“兩個結合”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需要學界繼續從不同維度推動該命題研究的深入發展。
(一)“兩個結合”研究的成效
當前,“兩個結合”的研究已經成為相關學科的研究熱點,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效,對未來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具體表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形成了基礎的研究范式。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主要采用文獻分析的方法,從黨的重要領導人的系列講話中挖掘與“兩個結合”相關的材料,然后對其進行全面解讀和學理分析,最后將其上升至理論維度加以凝練總結和系統闡釋,形成了“兩個結合”的研究范式。首先,對“兩個結合”的生成原因進行全面分析,對其發展歷程進行系統回顧,梳理出一定的邏輯體系,深化對這一命題的認識與理解。其次,對“兩個結合”的時代價值與重大意義進行多方位詮釋論證,著力突出這一命題提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最后,學者們往往會將“兩個結合”與黨和國家的發展事業相聯系,對現實困境和解決路徑進行分析與探討,為“兩個結合”的順利實現提供學理支撐。
第二,達成了一定的研究共識。在“兩個結合”的研究中,由于學理背景、思考方式的差異,不同學者對同一問題的研究視角和維度會有所不同。但是,當前學界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已經達成了基本的學術共識。例如,在對“兩個結合”的生成邏輯進行研究時,學者們從多個邏輯維度出發進行了深入探討,所得出的研究結論大多屬于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范圍,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經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屬性和新時代新征程的偉大實踐。
第三,作出了初步的實踐探索。學者們在明確“兩個結合”的當代價值以后,對新時代新征程上“兩個結合”的實現問題也作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特別是在實現“兩個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一大批學者緊密聯系自身教學實際和行業特點,圍繞“兩個結合”賦能高校思政課程的重大現實命題,在教學原則、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及教育環境等多個方面作出了較為深刻的分析與討論,為新時代創新“兩個結合”的實現路徑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借鑒。
(二)“兩個結合”研究的特征
隨著“兩個結合”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這一命題的研究逐漸顯現出相應的研究特征,主要體現在研究趨勢、研究維度和研究視角等三個方面。
第一,多維縱深的研究趨勢。縱覽當前的研究成果,學者們對“兩個結合”的研究涵蓋了這一命題的多個關鍵要素,展現出多維縱深的研究趨勢。例如,學者們從領導主體、價值內容及現實需求維度出發,深刻剖析了“兩個結合”的實現機理,或從不同側面對“兩個結合”的內在關聯作了多重論述,展現出“兩個結合”研究多維化的發展趨勢。此外,自“兩個結合”這一命題正式提出以來,學界對“兩個結合”高度關注,與之相關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現。在這一過程中,學者們從最開始闡釋“兩個結合”的生成邏輯、內在關聯等基礎問題轉向對其耦合機理、現實價值及推進路徑等重要問題的激烈討論,展現出該命題多維縱深的研究趨勢。
第二,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研究維度。雖然“兩個結合”這一重大理論命題正式提出的時間較短,但是黨對“兩個結合”的實踐探索卻可以追溯到黨成立之初。學界在對這一命題作研究探討時,注重從大歷史觀的維度出發,對“兩個結合”的歷史發展進程進行回顧,深刻挖掘了“兩個結合”形成發展的歷史依據與歷史背景,為推進“兩個結合”研究提供了堅強的歷史支撐。同時,學者們也立足當代中國的具體實際,密切關注當前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為“兩個結合”的進一步實現提出了符合人民需要、滿足時代要求的原則遵循與踐行路徑,展現出該命題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研究維度。
第三,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研究視角。學者們在研究“兩個結合”時,將其作為一個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理論整體,注重把握整體研究與局部研究的辯證關系。例如,在探討“兩個結合”的實現原因時,學者們立足民族復興的總體發展歷程進行梳理闡釋,具體分析了不同時期的歷史條件下,“兩個結合”豐富發展的影響因素。再如,在研究“兩個結合”的價值意蘊時,有的學者從整體的角度論述了“兩個結合”的重要作用,也有學者重點論述“某一個結合”的時代意義。學者以不同的研究視角全面地詮釋了“兩個結合”的系列相關問題,展現出該命題研究整體性與局部性相統一的研究特征。
(三)“兩個結合”研究的局限
現有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為這一命題的后續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但也要看到,這一命題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與薄弱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研究內容同質性高。近年來,“兩個結合”研究展現出多維化與縱深化的顯著趨勢,但同時也出現了研究主題局限單一、研究內容同質性高的情況。這主要表現為學者們常常會跟風式地研究熱點問題,而對“兩個結合”中難度較大的深層次問題挖掘不深,存在核心概念界定不嚴謹、主要觀點模糊不清等現象。例如,在“兩個結合”的總體研究中,探討其生成邏輯、內在關聯及實現原因的成果較多,而進一步分析其內在規律、具體措施的成果相對較少。
二是研究方法交叉性弱。當前,學界對“兩個結合”的研究存在理論方法較為單一、學科視野亟待拓展的問題。現有成果的學科背景多分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哲學及黨史黨建學等相關學科范圍內,從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及傳播學等學科背景出發研究這一命題的成果較少。
三是研究思路問題意識不足。現有研究成果較多地闡釋了“兩個結合”的生成邏輯、內在關聯及價值意蘊等理論性問題,卻鮮有成果能抓住當前推進“兩個結合”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問題進行深刻剖析。多數研究成果都從宏觀理論層面對黨的重要會議精神、政策措施作了復述,僅有少數研究成果從中微觀實踐層面作了理論分析和實踐探索,可見,現有研究思路的問題意識不足。
(四)“兩個結合”研究的展望
隨著“兩個結合”實踐歷程的不斷推進,“兩個結合”的理論研究也應不斷深化,學界的后續研究工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完善。
其一,拓寬研究內容。“兩個結合”的內涵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不斷豐富,其理論研究領域也應不斷拓展。一方面,要深化“兩個結合”的基礎性研究,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的梳理與對照,善于從“經典”中挖掘“兩個結合”相關的理論淵源和思想觀點,為這一理論體系在新時代的創新與運用提供更加深刻的學理意蘊。另一方面,加強對“兩個結合”的理論全貌、構建方式以及世界向度等重點難點及冷門問題的探究,避免出現熱點問題因集中性太高而同質化嚴重、冷門難點問題因關注度低而停滯不前的現象。
其二,改善研究方法。學界在對“兩個結合”的后續研究中可以多采用對比研究法和多學科交叉法。一方面,不僅要立足中國實際,也要放眼世界舞臺,采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兩個結合”的相關問題。如在總結“兩個結合”在中國實現的成功經驗時,也要注意在國際比較中分析世界其他國家無法實現“馬克思主義落地生根”的深層原因。另一方面,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要展開深入的合作研究,以不同學科的研究優勢突破單一學科的研究局限,塑造這一命題研究的多學科視野。如將傳播學融入“兩個結合”的研究中,以更加專業的傳播學知識推動“兩個結合”在社會中的廣泛傳播,進而以更加創新的形式推動“兩個結合”的實現。
其三,強化問題導向。學界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強化問題導向,最大程度地處理好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重點協調問題與對策的相互對應關系,基于當前所面臨的現實難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并根據實際變化及時調整策略。對于“兩個結合”的發展與實踐,不能滿足于“發現問題”的淺層次階段,而應深挖問題線索、分析癥結所在,從最深層次的成因中探求“解決問題”的關鍵。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2〕翟 琦,鄭 波.“兩個結合”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和實踐進路〔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5):18-24.
〔3〕吳文瓏.“兩個結合”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05):74-81.
〔4〕宇文利.“兩個結合”的思想意蘊〔J〕.甘肅社會科學,2023(02):1-9.
〔5〕袁藝鳴,張立波.“兩個結合”的內在邏輯及其哲學意蘊〔J〕.學習論壇,2023(01):105-110.
〔6〕代 生.中華文明的核心特征與“兩個結合”的文化底蘊〔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04):79-89.
〔7〕金民卿.“兩個結合”的思想淵源和原創性理論貢獻〔J〕.歷史研究,2022(06):28-40.
〔8〕徐國民,王國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的科學內涵與實踐路徑〔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2):11-20.
〔9〕張傳平.“兩個相結合”: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原創性貢獻及其世界歷史意義〔J〕.南京社會科學,2021(12):12-20.
〔10〕李 曉.“兩個結合”: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新境界〔J〕.人民論壇,2021(27):82-85.
〔11〕姜晶花,朱輝宇.堅持“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J〕.科學社會主義,2022(03):67-71.
〔12〕武文豪,周向軍.習近平“兩個結合”重要論斷的三重邏輯論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03):31-35.
〔13〕劉 倉.“兩個結合”的豐富內涵、時代價值和實踐路徑〔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22(04):12-21.
〔14〕余衛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的科學內涵、辯證關系和實踐創新〔J〕.探索,2022(03):1-14.
〔15〕沈傳亮,李 鵬.“兩個結合”:新時代黨的理論創新的根本路徑〔J〕.特區實踐與理論,2023(04):5-13.
〔16〕李國泉,蔡 方.“兩個結合”:新時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規律性認識〔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3(05):82-90.
〔17〕王鶴巖,郭佳樂.新時代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維度探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0):12-14.
〔18〕郭國祥,楚管迪.論“兩個結合”的邏輯理路與實踐進路〔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5):42-49.
〔19〕馮 莉.“兩個結合”與中國近現代史的闡釋〔J〕.貴州社會科學,2022(11):67-73.
〔20〕姜 輝.“兩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途徑〔J〕.當代中國史研究,2021(05):4-9.
〔21〕張太原.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深厚底蘊〔J〕.學習月刊,2023(06):4-6.
〔22〕林雅華.深刻理解“兩個結合” 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J〕.黨建,2022(08):40-42.
〔23〕唐洲雁,王雪源.堅持“兩個結合”〔J〕.紅旗文稿,2022(05):18-20.
〔24〕任 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的三大基本問題〔J〕.觀察與思考,2022(03):26-35.
〔25〕王炳林,李蓋啟.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時代價值〔J〕.教學與研究,2021(11):22-29.
〔26〕肖貴清,李云峰.實現“兩個結合”與創新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04):15-23.
〔27〕黃凱鋒.“兩個結合”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J〕.社會科學,2022(04):3-14.
〔28〕劉志剛.在“兩個結合”中煥發傳統文化新生機〔J〕.人民論壇,2022(06):120-122.
〔29〕劉 波.“兩個結合”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J〕.中國高等教育,2022(23):4-6.
〔30〕路建平.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05-24(09).
〔31〕段 妍.“兩個結合”與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進程〔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1):25-30.
〔32〕白 屯,孟 黎.以“兩個結合”引領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23(05):385-388.
〔33〕孫 雷,石 峰.“兩個結合”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創新的價值意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08):40-47.
〔34〕田歧立.高校思政課講“兩個結合”的道理蘊涵及實踐策略〔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4):126-131.
〔35〕肖貴清.習近平關于“兩個結合”的重要論述及其意義〔J〕.理論視野,2023(09):17-24.
〔36〕韓慶祥.全面深入理解“兩個結合”的核心要義和思想精髓〔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10):93-105.
〔37〕甘 霖.堅持“兩個結合” 推進理論建設 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豐沛滋養〔J〕.黨建,2022(01):24-26.
〔38〕鄧伯軍,童祎祎.“兩個結合”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6):9-21.
〔39〕楊 婧.“兩個結合”融入思政教育的邏輯機理及實踐路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8):98.
〔40〕黃蓉生,劉云彬.第二個結合與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16-22.
責任編輯 王亞峰
〔收稿日期〕 2024-03-12
〔作者簡介〕 楊 鑫(1998-),男,云南普洱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