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伯

摘要:農村養老不僅能夠保障農村地區老年人的福祉和尊嚴,還能夠支持農村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文章通過對農村養老模式的探討,包括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揭示了農村養老面臨的如資金不足、設施缺乏等問題。同時,對農村社會發展的概況進行了分析,包括社會結構變遷、經濟發展現狀以及面臨的社會問題。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農村養老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以促進農村養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農村養老;社會發展;養老模式;人口老齡化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128-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9? ?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結構的變化,農村養老問題日益凸顯,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使得農村地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養老挑戰。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農村勞動力外流和社會結構變遷的影響,其功能正逐漸弱化。同時,農村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也對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農村養老與農村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不僅對于理解當前農村社會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也對于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具有指導價值。文章旨在深入分析農村養老現狀,探討其與農村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為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優化提供實踐參考。
1 農村養老現狀分析
1.1 養老模式
在中國農村社會,養老模式主要呈現多元化趨勢,其中以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為主流,如表1所示。
表1 農村主流養老模式
養老模式 描述 挑戰
家庭養老 傳統養老模式,依賴于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助和支持,尤其是子女對老年人的贍養。在農村社會中占主導地位。 隨著年輕勞動力遷移到城市工作,農村家庭結構松散,家庭養老面臨挑戰;年輕一代對傳統贍養觀念認同度下降。
社區養老 新興的養老模式,通過社區資源整合提供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服務。 農村地區社區服務設施不足;缺乏專業人才支持社區養老模式的發展。
1.2 養老問題
農村養老問題是一個多方面的社會問題,涉及經濟、設施、人才和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第一,資金短缺是農村養老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由于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許多家庭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撐來解決老年人的養老需求[1]。第二,農村養老設施的不足是另一個突出問題。許多農村地區缺乏專業的養老機構和醫療設施,老年人難以獲得必要的醫療照護和生活服務。即使存在一些養老設施,其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也常常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第三,專業養老服務人才在農村地區極為匱乏。由于養老服務行業的待遇和發展前景相對有限,吸引不到足夠的專業人才。這導致農村養老服務質量難以保證,無法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健康照護和精神慰藉需求。第四,社會文化因素也對農村養老產生影響。傳統觀念中的家庭贍養責任逐漸弱化,年輕一代對于贍養老人的責任感減少。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期望也在發生變化,傳統的養老模式已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2 農村社會發展概況
2.1 社會結構變遷
農村社會結構的變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流失、家庭結構變化和教育水平提升等多個方面[2]。這些變化對農村社會的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和社會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年來,農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顯著。隨著生育率的下降和平均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比例逐漸增加。這一變化對農村社會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增加了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也給農村勞動力市場和社會保障體系帶來了挑戰。同時,農村地區面臨嚴重的勞動力流失問題。經濟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促使大量年輕勞動力遷移到城市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這一趨勢導致農村地區勞動力老化,影響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農村家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核心化的家庭結構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大家庭模式。這種變化削弱了家庭內部的養老支持系統,加劇了農村養老問題。
2.2 經濟發展現狀
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的基石,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著農村社會的整體經濟水平。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政策的支持,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然而,農業收入的增長速度仍然落后于城市,這導致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經濟差距繼續擴大。這種差距不僅限于財務收入,還包括教育、醫療和其他社會服務的獲取。這種不平等對農村地區的長期發展構成了挑戰。另外,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多元化,近年來非農產業在農村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這包括鄉村旅游、小規模制造業和服務業等。這些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地區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有助于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3]。隨著非農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從事非農工作,這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2.3 社會問題
農村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教育資源不均、醫療保健差距、社會保障不足和環境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福祉。
農村地區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存在顯著不足。盡管政府在農村教育方面投入增加,但與城市地區相比,農村學校在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和教育質量方面仍有較大差距。這種不均衡導致了農村學生在教育機會上的不平等,影響了他們的未來發展潛力。同時,農村地區的醫療保健服務相對落后。雖然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已經覆蓋農村,但在醫療資源分配、醫療設施建設和醫療服務質量方面,農村與城市之間存在明顯差距。這不僅影響了農民的健康狀況,也加劇了農村養老問題。
3 農村養老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3.1 養老問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農村養老問題,特別是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結構產生了顯著影響。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化,導致勞動力短缺和人口結構失衡。這種變化不僅影響了農村的勞動力市場,也對家庭結構和社會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養老問題還會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影響。首先,養老問題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尤其是在養老服務和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其次,勞動力的減少和老齡化可能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下降,進而影響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4]。農村養老問題還可能影響社會穩定。養老服務和保障不足可能導致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下降,增加社會不滿和不安。此外,養老問題還可能加劇城鄉差距,影響社會和諧。
3.2 社會發展對養老問題的影響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對養老的需求和期望也隨之增長。經濟增長帶來的收入提升使得家庭能夠更好地照料老年成員,同時也為商業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基礎。文化變遷,尤其是家庭觀念和價值觀的變化,對農村養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挑戰,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尋求獨立生活或專業養老服務。同時,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術的普及,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質量和多樣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此外,政策在農村養老問題上扮演著關鍵角色。社會保障和養老政策的調整直接影響養老服務的可及性和質量[5]。例如,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和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對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3.3 案例分析
中國樂養城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扶綏縣新寧鎮,占地743.54hm2,距離扶綏縣城3km,毗鄰南寧市和吳圩國際機場[3]。該項目是中國老齡產業協會認定的“全國老年宜居養生示范基地”,其設計理念“理脈”與“樂養”反映了對老年人養老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利用。
樂養城的規劃與建設舉措體現了對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利用,其主要舉措包括。(1)樂養小鎮的建設:樂養小鎮作為項目的核心,通過內部設置5個主題社區、老年文化活動中心和老年康復醫療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和醫療服務。這種設計不僅滿足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還為他們的文化娛樂和健康康復提供了便利。(2)兩大園區的規劃:休閑農業體驗園和養生養老文化園的設立,旨在讓老年人親近自然,體驗田園生活的同時,也能了解和參與養生文化和中草藥文化的傳承。這種設計思路不僅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內容,還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播。(3)四大片區的布局:入口景觀展示區、民俗民樂旅游區、隱士田園區和樂動休閑活動區的設置,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文化和休閑活動選擇。這種動靜結合的空間布局,既滿足了老年人對安靜休閑環境的需求,也為他們提供了社交和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4)景觀體系的構建:項目遵循“山、水、綠、文化”的設計理念,構建了“一心、兩帶、六區、多節點”的景觀體系。這種開放式的景觀設計不僅美化了環境,還營造了一個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生活空間。
樂養城項目在社會發展方面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一是推動養老產業的創新與發展。樂養城通過其獨特的規劃和設計理念,為養老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它結合了生態休閑、文化體驗與養老服務,為老年人提供了更為豐富和多元的生活方式。這種模式的成功實施,為中國乃至全球的養老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二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樂養城的建設和運營,不僅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還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和旅游資源。這對于提升當地經濟水平,尤其是在促進旅游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三是文化傳承與社會教育。樂養城在養生文化、中草藥文化和孝道文化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和展示,不僅豐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還對年輕一代進行了文化教育和傳承。這種文化的傳播和普及,對于維護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四是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樂養城項目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合理的空間布局和生態景觀設計,既美化了環境,又保持了生態平衡,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了貢獻。五是社會福祉與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升:樂養城為老年人提供了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和全方位的服務,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這不僅體現了對老年人福祉的重視,也為解決中國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4 促進農村養老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分析了樂養城項目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后,以下是一些針對農村養老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旨在進一步促進該領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強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政府應增加對養老產業的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到養老產業中。同時,可以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和改造,以及養老服務模式的創新。
二是推動養老服務與醫療、旅游等行業的融合。鼓勵養老服務與醫療、旅游、文化等行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模式。這不僅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三是加強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和專業化建設。建立和完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同時,應加強養老服務標準化和專業化建設,提升整個行業的服務質量和效率。
四是促進養老服務的科技創新。鼓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智能科技等手段,提升養老服務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同時,支持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需求。
五是加強養老服務監管和質量控制。建立健全養老服務質量監管體系,確保養老服務的安全和質量。同時,應加強對養老機構的監督管理,確保其提供的服務符合國家標準和要求。
5 結束語
通過對農村養老現狀的分析,發現家庭養老、社區養老等模式在面對人口老齡化和社會結構變遷時顯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同時,農村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如經濟發展、教育和醫療資源的分布不均,進一步加劇了養老問題的復雜性。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養老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機遇。政策的支持、資金的投入、人才的培養、科技的應用、服務的創新等方面都將是推動養老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同時,社會對于高質量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這要求養老產業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創新,農村養老產業將更加成熟和完善,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豐富、高效、舒適的生活體驗,同時也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林麗芳.我國農村養老研究的軌跡、熱點與趨勢——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攀枝花學院學報,2021,38(03):51-59.
[2]班濤.福利治理共同體視角下農村社會養老模式運作與優化——兼論發展型福利生產的本土化[J].人文雜志,2023(06):130-140.
[3]涂宇明.農村社會養老多元化治理機制的構建與發展[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2(06):102-104.
[4]馬平西,張風巧,李宜澄,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社會養老服務建設研究[J].統計與管理,2022,37(05):110-117.
[5]宋洋.共同富裕視角下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邏輯、主要困境與實現路徑[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3(03):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