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卞娜(1989-),女,江蘇連云港人,講師,研究方向:科研管理及智庫建設。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性日趨凸顯。商業銀行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載體,如何持續提升服務科技創新能力,實現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能力和服務科技創新能力同步發展,是商業銀行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論文以江蘇省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情況為例,探討分析當前商業銀行支持科技創新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科技創新;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2.33;F1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4)03-0145-03
1 引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科技創新擺在當前工作的首位,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2023年10月30日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工作要做好“五篇大文章”,并明確將科技金融擺在做好金融工作“五篇大文章”的首位。從歷史上看,每次產業革命的興起都源于科技創新而成于金融創新,因此實現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的有效融合和高效配置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發展的重要保障。從我國當前金融體系來看,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占居主體地位,是提供金融服務的最重要部門,因此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是商業銀行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關于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相關研究,最早是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創新理論”,他深入系統地闡述了創新在經濟增長和發展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并且討論了金融要素在促進創新中的作用。此后,國內外關于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證券、風險投資等直接融資領域,對于以間接融資服務為主的商業銀行如何服務科技創新的研究不多。科技創新對于我國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但是如何做好科技創新金融服務仍面臨不少疑問。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金融風險管理手段的不斷進步,根據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占居主導地位的現實,需要進一步探討商業銀行支持科技創新的路徑。
2 商業銀行服務科技創新情況
2.1 科技創新領域的信貸投放情況
近年來,隨著金融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政策引導力度的不斷加大,不斷推動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科技創新企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內容,成為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的核心關鍵領域之一。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科技型企業貸款持續保持較快增長速度:截至2023年6月末,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2.36萬億元,同比增長25.1%,連續3年保持25%以上的較高增速;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2.72萬億元,同比增長20.4%,連續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雖然我國科技企業貸款近年來呈現較快增長的態勢,但是較高增速主要是建立在低基數的基礎上,如截至2023年6月末,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2.36萬億元,僅約占全國金融機構信貸余額的1%,科技創新企業貸款占比與其貢獻的GDP、稅收以及就業尚不匹配。同時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貸款覆蓋面也相對較低,以江蘇某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為例,截至2023年末,有貸款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占比僅約為40%,總體來看,當前商業銀行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還不夠。
2.2 科技創新領域的信貸產品情況
伴隨近幾十年來的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商業銀行改革創新,商業銀行的信貸產品體系也不斷豐富,包括在科技創新領域,一些商業銀行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信貸產品。如一些根據科技創新企業特色開發的信貸產品,近年來江蘇省不斷推動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信貸產品,截至2022年末江蘇省累計超過100家商業銀行發放了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服務企業超4 000家,累計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超1 000億元。除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以外,一些商業銀行還根據科技創新企業特點,推出了科技創新積分貸、專精特新貸、科技之星貸等各類專門服務科技創新企業的信貸產品。
此外,還有一些商業銀行與風險投資機構合作,根據科技創新企業高成長、高風險的發展路線,將商業銀行和風險投資機構各自在融資服務中的優勢結合,推出“投貸聯動”的科技創新企業服務模式,有效解決企業中長期發展壯大的資金不足后顧之憂。如南京銀行自2015年在全國率先推出“小股權+大債權”的投貸聯動業務,不同于傳統的銀企合作,通過“股權”紐帶使銀行和企業的聯系更加緊密,一方面可以為企業后續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托南京銀行使企業獲得全方位金融服務。
2.3 政策扶持情況
在國家級層面,在資金方面目前支持科技創新的相關政策,以科技部、工信部等產業部門為主,金融部門出臺的支持政策主要為政策性指導,涉及資金支持的相對較少。如2022年人民銀行實施了4 000億元科技創新再貸款,再貸款利率僅為1.75%,引導21家全國性金融機構為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等提供低成本信貸支持。
在省市層面,一些地方結合地方實際,出臺了相關金融層面的支持政策,包括為科技創新企業信貸融資提供風險分擔、利息補貼等。如江蘇省關于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的專屬金融產品“蘇科貸”,是由省、地科技部門聯合商業銀行以低息貸款的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性貸款,由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為“蘇科貸”提供風險分擔,重點解決科創型小微企業首貸難題。目前對于重點支持的小微企業、首貸企業,蘇科貸利率不高于4.35%,采用信用方式貸款,由省財政、市財政和商業銀行共擔風險。
總體來看,當前無論是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政府還是商業銀行對于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不斷采取措施加大對科技創新的信貸支持力度,但是科技創新企業在信貸服務方面的滿意度、獲得感還不夠,商業銀行服務科技創新的成效尚不明顯。
3 商業銀行服務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從當前商業銀行支持科技創新的情況看,商業銀行支持力度和服務能力還較為薄弱,商業銀行服務科技創新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商業銀行信貸支持方向還未完全轉變,傳統信貸的路徑依賴較強。近些年來,商業銀行貸款大多投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和房地產領域,貸款風險相對可控,導致目前商業銀行很多信貸人員只會做低風險的貸款服務,對于制造業特別是科技創新型企業金融服務經驗不足。同時,服務科技創新企業必須對服務的企業有較高程度的了解,對企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風險判斷能力,但是目前大部分銀行信貸人員專業性知識相對匱乏,對于做好科技創新企業信貸服務工作缺少底氣。
二是還沒有形成敢貸、愿貸、能貸的服務體系。相對于房地產貸款和政府投融資平臺貸款,科技創新企業貸款風險相對較大,且科技創新企業貸款長期資金需求多,給銀行貸款帶來的不確定性更大,商業銀行科技創新企業貸款在審批中慎之又慎,加上銀行機構不良貸款清收壓力大,盡職免責制度執行難,造成不少信貸人員對于科技創新企業貸款不敢貸不愿貸。從調研了解的情況看,雖然多數商業銀行制定了相關管理辦法,但是在不良貸款責任認定可以盡職免責案例的不多,主要原因在于盡職免責制度相關條款比較模糊,尤其是對于“盡職”的標準解釋不夠詳細,在責任認定過程中無法做到靈活變通,導致盡職免責制度難以真正落實,無法激發信貸人員發放科創貸款的積極性。
三是內部激勵機制沒有形成。目前多數商業銀行在對信貸人員的考核和激勵制度中并沒有專門針對發放科技創新企業貸款的相關任務考核和獎勵激勵,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機構在服務科技創新企業中并未完全實現收益與風險的完全匹配。在科技創新企業金融服務中,銀行機構明顯承擔了相對于服務其他企業更高的風險,而并沒有得到比服務其他企業更好的收益回報,因此金融機構作為營利性市場主體,在市場化環境中只有形成合理的收益回報才會觸動其服務科技創新企業的積極性。
3.2 信貸產品和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信用類和中長期類貸款融資產品較為缺乏。從貸款期限看,目前商業銀行提供貸款主要是短期流動性資金,中長期資金以項目建設資金為主,科技創新研發中長期資金較少。從貸款方式看,目前商業銀行主要以抵押、擔保的方式提供信貸資金,純信用貸款較少,特別是科創型企業多為小微企業,且核心資產主要是專利等輕資產,抵押品相對不足,極大地限制了科技創新企業的融資能力。
二是新型融資產品運用不足。目前商業銀行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信貸資金,主要還是傳統的信貸模式,創新產品的運用相對較少,如雖然“投貸聯動”模式已在多個商業銀行開展試點多年,但是總體來看“投貸聯動”的規模還偏小,尚未完全發揮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的作用。一些創新信貸產品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由于專利權估值難、保值難、轉讓難,商業銀行一般不接受專利權作為貸款主抵押資產,僅僅是作為貸款增信措施的補充,推廣應用難度較大。
三是科創類貸款的審批流程過長。從部分商業銀行的調研情況看,大多數商業銀行貸款在審批發放過程中均沒有針對科技創新企業制定具體的優惠政策(一般小微企業有綠色通道等政策),且有的商業銀行針對科技創新企業貸款不僅沒有專項審批通道,反而因為風險較高需要上級審批。
四是風險定價沒有向科技創新企業傾斜。目前多數商業銀行還沒有在利率定價方面針對科技創新企業出臺優惠政策,一些商業銀行工作人員認為科技創新企業屬于高風險高收益性企業,其貸款風險和貸款利率水平應該相匹配,針對科技創新企業制定明顯低于風險可覆蓋原則的利率
水平不利于金融機構和科技創新企業之間建立良好的動態關系。
3.3 科技創新企業金融服務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是監管政策與信貸政策的協同仍顯不足。資本計量、市場準入、監管評級、監管指標的設定對支持科技創新企業力度較大的金融機構沒有明顯的放松。二是風險分擔機制代償難問題仍然較為突出,一些地方政府設立的擔保公司存在不代償或代償不及時的情況,影響了金融服務中風險分擔機制作用的有效發揮。三是司法部門對科創類債權的保障不足。從對部分商業銀行調查情況看,多數商業銀行認為不良貸款通過司法訴訟途徑清收難度較大,即使是在抵押資產充足的情況下也較難實現不良貸款的全額清收。四是銀接對接服務平臺信息整合不充分,一些政府設立的融資對接平臺對企業重要信用信息的整合相對不足,商業銀行對于平臺使用的積極性不高。
4 加強商業銀行服務科技創新的相關政策建議
一是確定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相結合的支持思路。對處于創業期的科創類中小企業,需要大力發揮政策性金融引導作用。在科技創新企業成長早期,建議由政府成立的融資擔保基金或融資擔保機構加強與商業銀行的合作,開發針對科創類中小企業的長期或中長期低利率貸款品種,實現初期支持引導作用。科技創新企業經營發展相對穩定以后,商業銀行對于企業的投資信心提升,企業能夠較為容易地獲得銀行信貸資金,政策性金融應逐漸退出支持,由商業銀行給予支持。建議商業銀行成立專門針對科創類中小企業的信貸部門,充分發揮科技支行等支持科技創新特色支行的作用,更多設計符合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特點的信貸產品,實現對科技創新企業的金融支持。
二是強化數字信息技術在商業銀行服務科技創新中的運用。推動商業銀行加大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上的研發投入,不斷提高商業銀行金融服務的數字化水平。一方面推動商業銀行通過智能畫像、網上服務等方式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專業化、個性化、便捷化金融服務;另一方面推動商業銀行有效利用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科技創新企業融資風險管理能力,提升科技型企業的融資能力。各級政府也應該積極探索建設數據交易中心、數據資源交易平臺等載體,針對當前互聯網高科技企業,積極推進數據要素資產化進程。
三是推動商業銀行針對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優化考核評價機制。金融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引導商業銀行將科創金融作為內部績效考核的重點內容,推動商業銀行機構建立服務科技創新的系統性考核體系,進一步優化績效考核制度和內部資源配置,引導和推動商業銀行信貸人員提高服務科技創新企業的積極性。進一步推動商業銀行機構優化盡職免責制度,詳細制定盡職免責負面清單,推動盡職免責制度有效貫徹落實,提升科技創新企業不良貸款認定盡職免責制度落實效果。金融監管部門應適當提高對科技類企業不良貸款的容忍度,減輕商業銀行及信貸人員服務科技型企業的后顧之憂。
四是進一步增強商業銀行服務科技創新企業的信用信息支撐。推動商業銀行積極探索建立以科創成果、科創人才、科創品牌等為核心的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體系,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企業特色信用信息在信貸融資中的運用,更多為創新能力評價較強的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低門檻、低利率、更靈活的融資服務。科技、工信等部門應當與商業銀行積極溝通對接,有效共享科技創新企業資質認定、項目審批、科研獎補等信息。支持商業銀行加強與市場化征信機構和地方信用信息平臺的合作,綜合運用自身金融數據和外部信息數據資源,實現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準確化,推動商業銀行更多發放科技創新企業信用貸款。
【參考文獻】
【1】孫伍琴.論不同金融結構對技術創新的影響[J].經濟地理,2004(02):182-186.
【2】陳嵐.我國科技銀行運營模式探討[J].浙江金融,2013(12):28-32.
【3】肖蘭華,徐信艷,陳俊.舒緩科創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新模式——投貸聯動[J].武漢金融,2017(01):71-75.
【4】席代金,楊斌.我國商業銀行投貸聯動模式之現狀、問題及建議[J].西南金融,2017(12):53-58.
【5】朱鴻鳴,趙昌文.科技銀行中國化與科技銀行范式——兼論如何發展中國的科技銀行[J].科學管理研究,2012,30(06):113-116.
【6】畢玲娜,韓力恒.福建科技創新型企業金融支持體系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8):76-78.
【7】華夏銀行成都分行課題組.商業銀行支持科技創新型企業路徑初探——對科創貸模式的樣本分析[J].西南金融,2017(08):3-8.
【8】王立平,魏博文,婁霆,等.科技銀行發展路徑探索[J].浙江金融,2017(0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