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毓博,王昕怡
(長春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將鄉村振興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返鄉創業”成為響應國家號召、助力鄉村發展的重要路徑[1]。新農人群體是一類具有良好教育背景、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的群體,在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他們應該具有較高的媒介素養,能夠通過媒介技術獲取、理解、評價和利用信息,深入了解媒體如何運作,并掌握制作傳媒作品的能力。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提升新農人的媒介素養對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吉林省新農人媒介素養的發展現狀,提出吉林省新農人媒介素養的提升策略,以促進新農人群體的發展壯大及其媒介素養的不斷提升。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吉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關于激發人才活力支持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政策措施》,旨在吸引各類人才在吉林省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激發人才參與鄉村振興的活力。在吉林省“吉人回鄉”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吸引下,一批新農人回到家鄉創業,成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最具活力的力量。新農人群體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展現出獨特的風格和特點。他們積極嘗試多元化經營,運用現代農業技術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注重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通過共享資源、技術和市場,提升農民的組織化水平,幫助農民拓展銷售渠道,增強市場競爭力,助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吉林省委十一屆三次全體會議提出:“構建數字吉林,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2]。數字農業農村建設成為數字吉林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亟待彌補的短板。加速數字農業建設,彌補城鄉數字差距,讓農民共享數字經濟帶來的紅利,將為數字吉林建設提供堅實保障。吉林省以“互聯網+”現代農業為突破口,加速農業信息化進程,推動農村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深入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創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道路。吉林省新農人積極促進數字農業和智慧農業發展,利用5G信號、智能農田管理系統、無人化機械設備等現代科技手段,提升農業生產效益,成為智慧農業發展的探路者。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但部分農民在信息獲取方面存在意識薄弱、敏感低和主動性缺乏等問題。他們往往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缺乏對媒介選擇和內容的批判性思考。幫助農民找準定位,讓其積極地融入媒介環境,是提升其媒介素養最為重要的環節。
2021年11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的《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提出,要把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作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工作。所謂“提升農民數字技能”,主要是指提高農民對新媒體的使用能力。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媒介素養的培育影響新農人產業實踐的過程與效果,有助于提高農民對數字媒體的參與能力。
地方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將新農人政策體系納入工作范疇,強化政府在新型農業主體培育工作中的責任,確保政策落地生根,為新農人的成長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政府可以聯合相關部門舉辦新農人農業技能培訓和媒介素養培訓講座等活動,提高新農人的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以及運用現代傳媒技術的能力;同時,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線上活動,滿足新農人多元化的需求,促進吉林省與其他地區新農人的交流與合作,做到經驗分享、互通有無,共同推動農業發展。
2019年,吉林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6 512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576戶,國家級龍頭企業達到54戶。吉林省推行“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快培育產業化聯合體。新農人為鄉村帶來了創新的思維模式、前沿的觀念以及高效的方法,助推智慧農業、生態農業、合作農業、農村物流和農村電商等新型業態的崛起。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農人經過專業培訓,掌握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技能,促進了農業現代化、智能化的步伐,也推動了農業的綠色轉型。
電商平臺和互聯網企業提供網絡營銷培訓,旨在增強新農人的網絡傳播能力和媒介素養。這些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并運用自媒體、短視頻、直播等網絡工具,提升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份額;同時,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增加市場份額,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此外,通過與產業的緊密合作,新農人接受的培訓更加貼合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需求,使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得到針對性的提升,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
要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新農人,建立長效培訓機制,制定差異化培訓方案,以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理論實踐相結合等多種培訓方式,提高培訓的實效性,使新農人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中不斷學習和提升。要構建全面、科學、實效性強的新農人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振興貢獻力量。
在信息化、數字化的背景下,農村地區的信息傳播將越來越多地依賴新媒體,如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以及數字報刊雜志。自媒體、微信和微博等社交網絡將成為新一代農民進行人際傳播的主要渠道[3]。新農人要緊跟時代潮流,善于運用各類媒介工具來傳播農業知識、推廣農產品,提高農業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新農人還可以借助電商平臺,將農產品推向全國,助力農民增收。在這個過程中,新農人不僅拓寬了自身的視野,也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新農人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創新意識,通過組織開展有關行動計劃,可以提升新農人的綜合素質,增強他們的發展能力,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新農人應加強對各類媒介工具的運用,通過創意內容、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吸引更多受眾關注農業、了解農業。他們熟悉社交媒體、直播、短視頻等傳播方式,能夠將這些手段靈活地運用于農業知識的傳播和農產品的推廣。這使得農業信息的傳播效率得到顯著的提高,也提升了農產品的品牌形象。在吉林琿春板石鎮孟嶺村,果農通過與電商的合作,利用網絡平臺將蘋果和其他當地農產品銷售到更廣泛的市場,實現了銷售渠道的現代化,保障了農戶的收入穩定,推動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強化新農人工作落實,組織開展有關行動計劃,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舉措。新農人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力量,在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和機遇時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創新意識,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傳播形式、內容和方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要發揮新農人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動農業現代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農村創新創業,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人才。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和根本使命,也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4]。涉農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高度重視“培養何種人才、如何培養人才以及為誰培養人才”這一核心問題。我們應堅定立場,堅持服務農業強國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價值目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努力培養更多懷有深厚“三農”情懷、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能夠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農業人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應調整農業相關專業課程設置,增設媒介素養相關課程,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如在線教學、虛擬現實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媒介素養培訓和指導,幫助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取得更大進步。
任何科學研究從探索到應用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研發者必須注重技術轉化,積極關心社會需求。將知識生產與社會生產緊密結合是擺在教研人員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吉林省科協廣泛聯合全省各級科協、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協、省農技協及其會員單位,緊密圍繞區域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以及美麗鄉村建設等需求,精準匹配農業科技專家團隊,積極開展科技小院的創建活動。科技小院建設工作分別被寫入2021年和2023年的省委“一號文件”中。
在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縣實驗站內的科技小院,積極推動農業最新科研成果的及時轉化,實現了農業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民的實際收成。初步統計,科技小院先后有10位博士、45位碩士進駐,為梨樹縣21個鄉鎮培養了種糧能手近5 000人次,并培訓出一百余名先進的技術農民。
高校在產學研一體化中發揮關鍵作用,為新農人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術培訓,幫助他們提升農業技能和生產水平。同時,高校農業科研團隊將創新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使新農人可以從中受益。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新農人可以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力量。
在媒介生態不斷演進的今天,增強新農人的媒體素養成為推進農業升級和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本文以吉林省新農人媒介素養為研究對象,探索新農人群體媒介素養的提升策略。新農人媒介素養的培養需要政府、企業及高校三方聯動、通力合作。政府負責制定和執行相關政策,確保培訓計劃得到有效實施;企業通過產業聯動,協同構建培訓體系,為新農人提供實用的技能培訓;高校專注于培養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農業人才,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為新農人媒介素養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三方聯動的合作模式不僅加速了新農人媒介素養的提升,也推動了新農人群體在現代農業中的全面發展。在未來,各級政府宜繼續關注新農人媒介素養的提升問題,不斷完善和優化相關策略,持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新農人,進而推動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