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榛
摘要:創新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人才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因素。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推行,傳播了先進技術、培養了高質量產業,形成了科技人才驅動“三農”發展的典型模式,在推動地方產業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本文章以福建省南平市為例,在“南平機制”發展的基礎之上,從契合“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發展、提高人才積極性、大力健全制度職責三個方面提出優化措施,繼續堅持并全面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為鄉村振興賦能添智、注入強大的動力與力量,展現出堅韌的時代生命力、實踐引領力和深遠影響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員;南平機制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179-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起源于福建省南平市的科技特派員制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南平機制”從福建省走向全國 ,孕育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每一個政策實踐都是時代的產物。自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之后,“三農”工作的重點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在此過程中,科技特派員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大。本文旨在對習近平總書記帶領福建人民在八閩大地上寫下的作品——“南平機制”進行總結歸納,繼續加以完善、鞏固、堅持,并為新時代各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借鑒、啟示和實踐參考。
1 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概況
1.1 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起源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由科技行政機構和其他相關組織,根據特定流程選拔出科技專家并將其派遣至鄉村以提供創新和技術的一種制度,是一種農村工作的創新模式,起源于福建省并得到了習近平同志的支持和推廣。1998年10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深入南平調研,問診“三農”,給南平破解“三農”發展難題開出了“藥方”,也由此播下了科技特派員的“種子”[1]。1999年,為落實習近平同志指示要求,南平市派出第一批科技特派員[2]。自2000年以來,首批由南平市政府選定的農村黨支部書記被分配到各個村莊中去[3]。
1.2 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展
起步發展時期。1999年2月,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員在福建省南平市215個鄉鎮進行了技術服務,“科技下鄉”活動正式開始。2000年9月,習近平同志赴南平市視察,肯定了南平科技特派員工作的改革和發展,強調要把這一工作繼續深入。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南平市考察時,將科技特派員制度視為一種“讓科技真正變成農民的錢袋子”,是一種很好的探索[2]。同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求是》雜志上發表《努力創新農村工作機制》,提出了“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實工作基礎 ”的農村工作思路[4],對今后做好科技特派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深入實施時期。2004年末,已有22個省市的260多個縣(市、區、團)學習了南平市的做法[5]。2012年,“科技特派員”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標志著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地方實踐上升為國家層面的制度安排[6]。2016年,國務院出臺《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面對科技特派員工作作出制度安排[7]。福建省政府也先后出臺《關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 施意見》《關于新時代堅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意見》,南平市出臺了《新時代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不斷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8]。
轉型升級時期。2019年10月,“國家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20周年總結暨展望大會召開,標志著我國科技人才工作進入了新時代[9]。南平市繼續深入結合當地實際深化科技創新供給側改革、優化科技創新需求側支撐,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成立全國首個科技特派員學院等,促進科技特派員和政產學研深度融合,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更好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自從1999年首次推出后,科技創新者被分配到農村的特殊任務已經成為農業科學領域的核心改革措施之一,在推動農村經濟增長和發展方面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
2 “南平機制”的實施成效
在實踐中,第一,南平市形成了“科特派+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科特派+下派村書記”“科特派+流通助理”等多種服務模式;引進了浙江大學潘云鶴院士團隊,打造“南平綠色產業創新平臺”。第二,科技特派員的創新和技術服務,有效助力綠色創新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加速傳統產業“綠色化”、綠色生態“產業化”,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綠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第三,聚焦重點產業集群,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繪制產業創新鏈圖譜,深入查找最新前沿技術與產業關鍵技術“鏈接點”,探尋產業發展“創新點”。第四,以規范化運作取代傳統農業低效率的經營方式,不僅為當地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在農戶與市場之間搭起了相互連接的橋梁,帶領農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3 科技特派員制度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以來,福建省南平市始終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中起到積極穩定的作用。盡管如此,“南平機制”仍存在制度、經費落實不到位;工作管理不規范;選派供需不精準等突出問題,應不斷鞏固、不斷堅持、不斷賦予“南平機制”新的內涵與生命力,推動新時期的鄉村振興,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3.1 經費落實不到位
科技特派員的主要經費來源于政府撥款,這部分資金數量有限并且波動較大,大多數地區并未為科技特派員設立專用費用,這使得科技特派員在解決農戶的技術問題時缺乏足夠、穩定的資金來進行技術的試驗和研究,特別是對于從事創新創業的科技特派員來說,他們更加期待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
3.2 工作管理不規范
科技部門因為機構調整和員工數量下降而面臨著管理方面的問題;省級、市級及縣級之間的聯系渠道也不暢通;科技特派員的管理評價系統尚未完善,這使得他們的協調和控制變得困難。具體來說,第一,大部分科技特派員是兼職工作人員,他們在提供服務的效率上可能會有所波動,這也加大了數據收集的難度。第二,科技特派員往往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尤其是在非主要業務時段或者休息時間,這影響到了他們提供的服務質量和持續度。
3.3 選派供需不精準
“雙選制”并未完全貫徹于科技特派員的選拔過程之中。雖然基層單位,如村莊及公司有權自主決定人選,但實際上他們并沒有積極地參與到這個決策中來,而是僅以書面形式進行配對,被動地接納了結果,這使得科技特派員的專業知識與本地產業發展特點無法精確契合。此外,科技特派員體系采取“一人對應一家公司或一個村莊”的方法 ,然而隨著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一模式下“單一作戰”不僅力量分散且服務的覆蓋面有限,不足以應對鄉村經濟多樣化的實際需要。
4 鄉村振興視域下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優化措施
4.1 契合“三農”工作
一是緊密圍繞鄉村的實際需求和前沿發展方向,打造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創新鏈“四鏈融合”的南平綠色產業創新平臺。二是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支撐,圍繞主導產業,加速科研、項目、資本、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焦,推動科特派員在精準服務、集成導入、金融支持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夯實科技特派員服務基礎,根植服務“三農”。三是強化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健全市縣鄉村四級服務管理體系,探索完善保障機制,以科技服務引領鄉村振興,實現服務領域全覆蓋,力爭在創新服務“三農”模式方面有新作為。
4.2 提高人才積極性
一是提供基礎后勤保障。聘用期間,為科技特派員購買人身意外險,并為其提供一年一次的健康檢查。機關、企業、事業單位聘用的科級及以上退休干部,按月發放生活補貼。二是實施工作資金支持。對被聘用的事業單位科級及以上退休干部,按年度給予一定的工作經費和產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等專項支持;對其他被聘用的人員,按年度給予一定的工作經費。三是加強項目扶持。對科技特派員推動的農作物銷售連接、食品冷藏運輸設施構建、農業生產公共服務、智能農業推行等任務,市級和縣級政府應給予首要的支持;針對申請新式農業運營實體的發展茶業、果品、蔬菜、食物真菌、鮮花、家禽飼養與水產品養殖類別、森林下的中藥材等特殊產業的項目,省級、市級和縣級財政獎勵的目標應該被優先考慮。四是實施“工程競賽”,以激發科技特派員的積極性。推行“揭榜掛帥”活動,每年舉辦一次“項目擂臺賽”,由縣級組織初審,選出優秀人才,進行市級決賽。相關經費從市級鄉村振興專項經費中安排。五是開展人員培訓和指導。根據不同行業、不同需求,每年至少舉辦1次以上的專項培訓,并視情況赴省內外有明顯發展潛力的地區進行實地調研。六是農業研究機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派出技術骨干,以“一對一”、“一對多”等多種方式進行技術指導。七是完善相關的人才政策。對工作成績好、帶動作用明顯的,要優先推薦到市“鄉村振興優秀人才”評選中,根據相關政策,符合條件的可獲得補助,并被列入市人才序列,享有特別待遇,并享有住房、公積金、文化、旅游、體育、酒店等配套服務。
4.3 大力健全制度職責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領導或協助基層黨組織加強組織建設,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使農村居民的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加強農業精神文明建設,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等。二是促進產業展示活動的開展。結合村黨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的合作、跨村聯建、培育農業特色產業等形式,對農村產業進行指導,制訂村集體經濟收入計劃,也可以把資金、項目帶到農村來,在農村創辦企業,興辦產業[10]。三是加強對工程的管理。為推進鄉村五大基本元素的重建,即產品更新、人才更新、社會文化更新、環境更新、社會組織更新,需要通過專利和知識產權等方式開展項目合作。四是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通過持續的生產、服務、銷售、信息交流、技術共享和品牌打造等方式,在生產和管理方面,為公眾提供技術支持,使其能夠與小農戶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5 結束語
二十多年來,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的“南平機制”不斷創新深化,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隊伍不斷壯大,制度不斷優化,帶領各地走出了一條科技服務農業、科技助力共同富裕的新路徑,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和基層一線的廣泛認可,使廣大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多的青年科技特派員已接過接力棒,繼續堅持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煥發出新的活力,續寫新的奮斗篇章。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總書記叮囑“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EB/OL].(2022-12-22)[2022-12-22].http://cpc.people.com.cn/n1/2022/1222/c64387-32591447.html.
[2]新華網.福建南平:科技特派員為鄉村振興點燃人才引擎[EB/OL].(2018-06-03)[2018-06-0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6/03/c_1122928840.htm.
[3]南平市人民政府.南平市深化下派村支書工作綜述:征程如歌寫春秋[EB/OL].(2022-08-29)[2022-08-29].https://www.np.gov.cn/cms/html/npszf/2022-08-29/1193019814.html.
[4]許云貴.福建南平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人才,2021(09):34-36.
[5]共產黨網.福建南平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踐與思考[EB/OL].(2021-11-16)[2021-11-16].http://www.tjjndj.gov.cn/gbrc/202112/t20211206_7450773.html.
[6]南平市人民政府.科技之花綻放田野大地——南平市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23周年綜述[EB/OL].(2022-08-26)[2022-08-26].https://www.np.gov.cn/cms/html/npszf/2022-08-26/811726807.html.
[7]人民網.福建:讓科特派綻放時代新彩[EB/OL].(2022-08-27)[2022-08-27].http://fj.people.com.cn/n2/2022/0827/c181466-40099225.html.
[8]賴昊拓.續寫科特派的華彩篇章[N].福建日報,2023-07-08(8).
[9]半月談.每周大事(2019年10月19日~25日)[EB/OL].(2019-11-01)[2019-11-01].http://www.banyuetan.org/ssdsk/detail/20191101/1000200033135911572573985816809363_1.html.
[10]本報評論員.讓特派員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N].閩西日報,2023-09-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