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約 彭后生

摘要:通常州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為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的持續發展。文章通過對常州市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現狀深入分析,得出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通過優化農村空間布局、改善農民居住條件、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文章提出了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啟示如踐行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增強經濟活力助推產業振興等,以期為其他地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農民集中居住區;鄉村振興;常州市;實踐啟示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185-03?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6;D422.6? ? ?文章標識碼:A
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對于優化鄉村空間布局、提升農民生活品質、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江蘇省常州市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城市,在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常州市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豐富的產業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積極探索和實踐出一條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的新模式、新路徑,為常州地區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文章常州市為例,研究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的互動關系,不僅有助于總結提煉常州地區的成功經驗,還能為其他地區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1 常州市鄉村振興成效
常州市始終對標中央一號文件,以扎實舉措推進全市“三農”工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1年6月常州市農業農村局增掛常州市鄉村振興局牌子,統籌協調全市的鄉村振興工作,提出了加快實現全市農村產業、人才、生態、文化、組織“五大振興”愿景目標。為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常州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為鄉村振興提供政策保障。常州市各級政府設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和監督當地的鄉村振興工作。
《常州統計年鑒2023》數據顯示,常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020年278億到2023年296億,三年增長率6.47%[1]。2021年常州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林牧漁總產值、糧食產量、園林水產總量較2020年均有所提高(見圖1)。常州市農業發展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64.5%提高到2021年的71%,科技創新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增長的驅動力。與此同時,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364元,增長6.1%,常州市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鎮居民2.4個百分點,城鄉收入比首次跌破1.9,下降至1.87[1]。
2 常州市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現狀
2.1 全域綜合整治建設模式
2022年2月,《常州市鐘樓區鄒區鎮殷杏泰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項目實施方案》通過省自然資源廳組織的專家論證,殷杏泰地區成為江蘇省首個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省級試點項目[2]。同年8月開始投入建設的常州地區農民集中居住區——“殷杏泰美麗鄉村一期”集中居住區分為泰村和杏塘村兩個片區。泰村集中居住區于2023年9月竣工交付,第一批原址農戶在經過公開擇位、全程監督、現場公證,以抽簽的方式取得新房鑰匙。通過統一的布局和規劃,鄒區鎮殷杏泰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已在該地區集約了11.33hm2建設用地。農民集中居住區增加了小高層和疊墅的戶型,豐富了農村住房的種類,住房外立面風格統一,青磚黛瓦,呈現出江南水鄉的審美情趣,和周邊的殷村職教園特色小鎮的建筑風格融為一體,為鄉村特色發展定下了建筑風格基調。
2.2 “工改+宅改”結合的農民集中居住區模式
橫林鎮作為常州市的工業重鎮,其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圍繞著“工改+宅改”并駕齊驅的發展模式。現有宅改項目7個,翻建農房超過800戶,集中居住區的建設有以下幾種模式。一是重大項目帶動的宅改模式。芙蓉宅改北集聚區是常州經開區規模最大的宅改項目。總用地面積19.16hm2,共將建設491套中式風格房屋。小區西側面積為1萬m2的公建配套區還融入鄉村振興展示中心、芙蓉湖畔黨群服務中心、非遺展示館、特色餐飲、休閑購物等新型業態。二是原址翻建的宅改模式。與芙蓉宅改北集聚區僅一水之隔的周劉家村包括6個村組、218戶農戶,三面環水,河塘眾多,且村內無一家工業企業。生態環境保護較好,經開區美麗鄉村建設“六個一”示范項目中便因地制宜,將周劉家村農房翻建工程打造成為經開區首個在原址范圍翻建的“宅改樣板”。三是園區更新帶動的宅改模式。蓉湖村處于原八方工業園片區內,宅改前園區有工業企業320余家,其中涉及化工、鑄造、注塑、印刷等各類對環境有污染的企業約250家,企業的發展要適應產業更迭升級要求,園區更新才能激發新一輪的經濟活力,全新的萬洋科技眾創城的落成吸引大量成長型企業入駐。
3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的互動關系
3.1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提供保障
首先,常州市政府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充分激活資源投入機制,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這為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其次,常州市政府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中以美麗鄉村與現代化宜居為目標進行農房改造,統籌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優化空間布局,重塑鄉村格局,煥新鄉村面貌,這保障了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的科學性。
3.2 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一是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建設可以促使農村土地利用向更高效更集約的方面發展,例如,將原先不適合農業生產的土地統一規劃,建設成商業區、公園、交通樞紐等,進一步增加土地使用的價值。二是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會完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比如醫療、學校、生活、商業、交通配套等,使得農村地區的生活更為便利,農民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增強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能力。三是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可以增進農村社區的發展在集中居住區形成人口聚集效應,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資,發展農村服務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城鄉融合發展。
4 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啟示
4.1 踐行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要踐行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積極引進低碳產業發展試點、低碳技術引進、低碳環保投資建設等項目;積極推進節能減排補貼政策,支持農村節能減排技術裝備和工藝設備改造改進,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村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3] 。一是在集中居住區實施廢棄物循環利用。通過推廣農村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采取城鄉聯合收集再利用的處理廢舊物品模式,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二是在集中居住區建設中推廣綠色建筑、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設備。例如,充分發揮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在農村發電、取暖、加工加熱等方面的運用,將可再生能源發展作為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收入的重要支撐,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實現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在集中居住區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4]。例如,推廣節能產品,使用高能效等級用電設備和節電認證產品;倡導綠色出行,出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綠色交通工具;節約糧食、合理健康飲食,持續推行“光盤行動”。
4.2 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農民集中居住區是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平臺。在集中居住區,農民們根據當地風俗共同制定居民公約,促進共同遵守并形成淳樸的民風,住宅的重新分配,解決一部分鄰里間各種歷史遺留問題產生的根深蒂固的矛盾,增進鄰里之間的融洽。集中居住區可以提供公共活動空間和設施,鼓勵農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增強社區凝聚力和歸屬感。通過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和法治建設,推動居民自治和規范管理行為,可以實現鄉村治理的現代化[5]。
4.3 增強經濟活力,助推產業振興
一是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可以形成人口聚集效應,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和商業發展。例如,集中居住區的商業街、購物中心、餐飲等設施,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投資消費,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二是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建設可以整合多方資源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加快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形成產業集群。三是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建設積極推進城市資金、人才、技術等先進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 促進城鄉產業有效對接、互動發展,也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4.4 盤活土地資源,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一是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規劃將適合農業生產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規模化經營,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經濟;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農產品現代營銷體系,積極發展訂單農業,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6]。二是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可以促進農民職業化。圍繞產業發展、企業需求、個人需要,組織有培訓意愿和就業需要的農民開展廣覆蓋、多元化、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民技能提升和就業創業,加強農民經驗分享交流,形成職業共同體,進一步提高地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5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常州市把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項目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充分結合實際,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支持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工作,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果。農民集中居住區交付之日起至今,居民生活狀況穩定。這些集中居住區不僅提供了舒適的居住環境,還優化了鄉村土地資源配置,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常州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構建生態宜居、宜游、宜業的新鄉村生活共同體,在鄉村振興實驗區(殷杏泰產教融合試驗區)推進現代化宜居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發展。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逐步實現了鄉村發展理念由村莊整治向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的轉變。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不僅改善了農民的居住環境,完善了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還優化了鄉村產業結構,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7]。
5.2 研究局限與展望
常州市把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項目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是動態的經驗總結,其結論可能不適用于所有地區。不同地區在地理、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需要針對具體情況進行深入研究。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運用比較研究方法,對不同地區、不同模式的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互動關聯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共性和差異;結合新的技術和方法,如大數據分析、GIS技術、多學科交叉等,對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互動關聯進行更精細化和系統化的研究,提升研究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從更深層次上揭示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機制和規律,為未來政策制定和實踐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常州市統計局.常州統計年鑒2023[EB/OL].(2023-11-10)[2024-01-10].https://tjj.changzhou.gov.cn/html/tjj/2023/OEJCMFCP_1110/27748.html.
[2]常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鐘樓分局.全省第一個!鐘樓區鄒區鎮國土空間全域綜合整治項目實施方案順利通過省級專家論證[EB/OL].(2022-02-21)[2024-01-10].http://zrzy.jiangsu.gov.cn/cz/zlfj/gzdt/202202/t20220224_1202413.htm.
[3]王磊,沈丹,李子明.農村集中居住改革中的實質參與:基于合約理論的分析[J].經濟經緯,2015,32(01):25-30.
[4]楊亞楠,季言.低碳經濟理念下江蘇省農民集中居住分析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7,42(04):7-10.
[5]王陽,陳勇.空間整合與鄉村振興:新時代推進農民集中居住的實踐邏輯[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05):42-52.
[6]胡傳景.基于鄉村振興視角推動農民集中居住的思考[J].國土資源,2019(10):55-57.
[7]孫永正.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困境與對策[J].經濟問題,2017(02):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