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磊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如何與土地利用、生態保護和區域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相融合,以實現鄉村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成為近年來的重要議題。因此,將國土空間規劃有效地整合到鄉村振興中,對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改善農民生活質量、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池州市A村為例,探討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鄉村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發展路徑,旨在為其他鄉村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鄉村振興;池州市A村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200-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TU984.18? ? ? 文獻標識碼:A
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重要舉措。國土空間規劃可通過合理規劃農業、林業、水利等資源和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確保生態安全,促進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科學布局和空間保障。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在制定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必須遵循國土空間規劃的原則和要求,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1]。本文以池州市A村為例,分析了該村人口結構、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現狀,指出了該村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發展措施,以期科學規劃和合理利用資源,有效地實現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和社會和諧的目標[2]。
1 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池州市A村發展現狀
分析村莊現狀以及問題是實施工作的前提,也是制定有效規劃方案的關鍵步驟。通過分析,可以確保制定的規劃更加科學、合理,以期更好地服務國土空間規劃的總體目標[3]。
池州市A村因“山為城,石為門”而得名,距城區45km,地處貴池、青陽、石臺三地交界處,是歷史上上九華山的要沖之地;生態環境較好,森林覆蓋率高,平天湖穿村而過;歷史人文資源豐富,擁有以石門村徽派古民居為特色的獨特旅游資源,文化底蘊濃厚,為旅游發展提供基礎;產業發展較好,主要經濟收入為種植業,生態旅游、特色農業等產業也逐漸發展;積極改善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但池州市A村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第一,農村空心化、農村人口老齡化趨勢逐漸顯現。據調查顯示,A村老年人口居多,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第二,產業方面仍存在不足。A村第一產業以茶葉、桑蠶養殖和水稻種植為主;第二產業較為匱乏,僅有數家小型家庭式作坊以茶葉加工為主,產銷模式傳統單一;第三產業主要借助杉洋歷史文化名鎮優勢發展旅游業,旅游服務業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相關配套設施,開發不充分。例如,A村整體風貌保護完整,現有高氏宗祠、桃花塢、八卦墓等古建筑約180幢,其中有保護價值的17處,已列入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2處,但未得到有效開發,未來可深度挖掘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產業[4]。第三,基礎設施不完善。村莊內部道路網基礎較差,存在部分畸形交叉口、斷頭路,機非混行,出行秩序相對混亂;缺乏停車場,大部分村民將車停在路邊,影響交通。第四,在規劃布局方面,村莊部分區域建設用地不夠集約,布局不夠合理;古民居與現代建筑布局相互穿插,建筑風貌較混亂。
2 規劃原則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國土空間規劃的主要目的是在遵循國土空間規劃原則的基礎上[5],通過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優化空間布局、保護生態環境以及推動社會公平與文化傳承,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這不僅強調了土地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還注重了鄉村產業、基礎設施的合理規劃、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和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旨在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戰略目標。
2.1 以民為主,全民參與
堅持以民為主,全民參與。以村民的迫切需求為導向,尊重村民意愿,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鼓勵村民深度參與,要通過充分的民主協商和參與,確保規劃成果既符合專業標準又貼合村民意愿。
2.2 保護優先,節約集約
堅持保護優先,節約集約。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引領,盤活存量、擴大流量,實現全村域規劃、全村域整治,嚴格保護鄉村自然山水形態、歷史文化以及良好的生態本底。
2.3 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堅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避免違背規律一哄而上、求全求快,編制符合鄉村發展規律、符合鄉村經濟承受能力的村莊規劃。
2.4 城鄉統籌,分區指引
堅持城鄉統籌,分區指引。相關部門應著眼于城鄉融合發展趨勢,考慮村莊的功能和發展方向,根據區域發展實際情況,分區指引規劃建設,重點從道路交通、用地布局、設施配套等方面進行協調。
3 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池州市A村發展路徑探討
國土空間規劃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空間保障和規劃指導。本文基于A村現狀,遵循規劃原則,通過問卷調查和逐戶走訪的方式對村民意見進行收集整理,有效問卷率接近90%。經問卷調查梳理和文獻資料綜合整理,筆者認為要提升池州市A村的區域經濟和人居環境可以從建設空間上進行優化,擬構建“綜合服務區、優勢產業工業園區、山地田園觀光區、書香田園體驗區和農業創新發展區”五大區域空間發展結構[6]。其中,綜合服務區主要是依托鎮政府形成綜合服務中心,為居民便捷生活和區域發展提供服務支撐;優勢產業工業園區主要依托地方資源,招商引資發展、壯大三大優勢產業;山地田園觀光區主要是進行生態保育,發展休閑生態光,完善居民生活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書香田園體驗區主要是建立木制牌坊、文昌閣、高氏宗祠等旅游觀光帶和地區良好的自然環境,發展中小學研學基地、自然文化旅游和老人康養,帶動地方第三產業;農業創新發展區主要依托當地園地資源發展以茶葉種植為主的現代創新型農業[7]。
3.1 建立綜合服務區
在保障村莊居民點自身服務功能完善的前提下與池州市A村社區級服務功能有機聯動,推動城鄉公共服務設施互聯互通。城鄉綜合服務區規劃于村域中部,一是積極配合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及農村污水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合理布局市政管網;二是合理統籌本村村民的建房需求與工業區外來務工人口的住房保障需求,引導人口集聚,依托池州市A村區中心進行開發建設,承接鎮區外溢公共服務功能,與鎮區共同打造集居住、商業、旅游服務、體育健身、科研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城鄉綜合服務配套區,服務功能輻射至池州市A村全域,推動以旅游服務、商業等為主導的第三產業發展;三是布局A村農產品電商平臺,以旅游業帶動茶葉、果蔬等傳統農業發展,擴大農產品營銷市場,主要項目主要是旅游綜合服務樓、商業街、文體中心[8]。
3.2 建立優勢產業工業園區
做好、做優以茶葉種植為代表的農產品種植業,延續村內茶葉、桑蠶種植經驗,引導茶葉產業集聚規模發展,高標準建設茶葉產業基地,促進茶葉產業向智慧農業轉型升級,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茶葉產業發展道路。一是充分考慮當地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環境容量和市場需求等因素。二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避免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三是與當地居民充分溝通,確保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相協調,促進當地經濟的穩定和諧發展。主要發展以下三大產業[9]:文化創意產業以A村當地的歷史文化為基礎,發展手工藝品制作、文化體驗工坊等,提升文化產品的附加值;特色輕工業依托A村當地的農副產品,發展豆皮、米面等農副食品加工、中草藥提取、竹木工藝等輕工業產業;生態農業利用A村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發展有機農業、綠色食品加工等產業,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
3.3 建立山地田園觀光區
在規劃過程中要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劃定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建設空間邊界;合理推動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高標準提升整治村莊環境,建立村莊人居環境維護機制,共同建設美麗鄉村環境[10]。山地田園觀光區位于村莊西北部,一是結合怪潭景區、魚龍洞等自然景觀,優化山地田園景觀,種植山地特色農產品,結合周邊果園形成觀光采摘、田園休閑等業態;二是建設林下登山步道,發展“山地觀光+實踐教育+戶外拓展”項目,融入古鎮傳統文化,與學校、機構等合作,形成戶外教育基地,并設立登山徒步、觀景平臺、稻田藝術景觀、觀光采摘等主要項目[11]。
3.4 書香田園體驗區
書香田園體驗區位于村莊北部,憑借古村歷史建筑,如上興濟橋、文昌閣、高氏宗祠等豐富的人文資源與連片的農田景觀,推動傳統文化與旅游業有機結合,弘揚和體驗歷史悠久的耕讀文化。一是對村莊興濟橋東側周邊山體上的墓地進行景觀環境整治,遷移至興濟橋東北側,優化景區周邊景觀;二是持續發展青少年課外國學文化教育,結合夏令營、學校素質教育等多種形式,寓教于樂,向青少年傳播古鎮多樣化的優秀傳統文化,主要項目有藍田書院、國學文化館、農耕體驗、田園教室、特色商業街、墓地整治等[12]。
3.5 農業創新發展區
農業創新發展區可將歷史古鎮、耕讀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資源與山清水秀的自然資源融入村莊產業,推動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農業創新發展區位于村莊南部,一是依托A村茶葉特色產業優勢發展茶葉種植產業,引進光伏技術與茶葉種植相結合,形成“桑蠶+茶葉+禽類養殖”的農業發展模式;二是茶葉林地養殖土雞,一地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三是將創新、研究、教育、開發、生產、銷售、消費等領域與茶葉有機結合,并延伸產業鏈,打通茶葉生產開發的各個環節,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四是建立種植區、茶葉加工、茶葉展示區、研學交流等項目[13];五是活化利用部分閑置建筑,引導開展農家樂、旅游商店、特色民宿等經營活動,提升村莊活力。
4 結束語
本文將國土空間規劃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提出池州市A村發展路徑,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保護了生態環境、弘揚了鄉村文化、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未來,還應繼續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加大規劃的實施力度,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與國土空間規劃的有效銜接。同時,也要注重本土經驗與創新實踐的結合,不斷探索適合各自的鄉村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孫晨雪,劉榕琦.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技術路線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3(32):4-6.
[2]王銳,李蘭,王克德,等.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鄉村空間治理與規劃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23(13):206-212.
[3]唐映雪.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鄉村振興規劃分析——以潼南區李臺村為例[J].城市建筑空間,2022,29(S1):65-66.
[4]鄭立成.傳統村落室外空間微氣候和熱舒適度研究—以池州市石門高村為例[D].合肥:安徽建筑大學,2024.
[5]聶常坤.國土空間規劃時代農村規劃政策的思考——以山東省合村并居為例[J].城市建筑空間,2022,29(04):184-186.
[6]王琳.基于國土空間規劃的易縣山區村莊規劃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22.
[7]胡元果.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現狀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糧食,2023(08):140-142.
[8]王聰,張君宜.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的國土空間規劃探討[J].中國住宅設施,2024(02):66-68.
[9]王永忠,楊貞貞.Z區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困境及對策研究——基于3個村莊實地調研數據[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18):43-46.
[10]劉斌,陳龍,王亞明.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村莊評價與分類研究——以白銀市靖遠縣為例[J].智慧農業導刊,2024,4(06):32-37.
[11]曹宇.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研究——以山西省呂梁市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24(03):77-79.
[12]張展.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村莊規劃技術路線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15):40-43.
[13]廖嘉銳.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村莊規劃設計研究[D].南昌:華東交通大學,2023.